女子邀请昔日研究生同学参加婚礼,惨遭无视。一怒之下,她拿出几年前的转账截图,向对方追回了随礼的500元。

事后跟共同的朋友了解过,这位同学也没有给别人回过礼。女子觉得“这种人是应该治一治的”,并建议说:“以后像这种明明没有什么联系,结婚还叫你的,可以直接不用随礼了。省得后续出现麻烦,反而落得自己不是。”有网友评论说:“她干了我一直想干,却不敢干的事。”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逢年过节,人与人之间交往,讲究的是礼尚往来。若只是单方面付出,只会消耗财富,还吃力不讨好。老话讲:“礼有三不随。”这三种礼,别管好不好意思,去了也是毫无意义。

从不还礼的人,不要随一般来讲,别人给你随过份子,还礼的金额要等于或大于对方的金额。以此体现你对彼此关系的重视。同时,也表示自己并不想拿礼金占便宜。可是身边总有这么一种人。他逢年办喜事叫大家过来,别人邀请他,却装聋作哑。山西一名男子,因对方10年未还礼金。趁酒劲上门理论、痛骂,并对其脸上连吐三口口水。

好在这位大哥没有干出更出格的事。如果真是手里拿了家伙,后果不堪设想。无独有偶,四川一名男子,4年办了3次无事酒敛财,被村民举报。

有网友评论说:“真是离了大谱,这是想钱想疯了吧。”俗语言:“人人心中有杆秤。”那些不回礼的人,以各种宴会巧夺名目,趁机敛财,让他人寒心。总想着占便宜,消耗了人品,败坏了名声。这样的人,断了联系,便是减少损失。人情是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有必要交往的多走动,没必要交往的人,就避免劳神伤财。

点头之交的人,不要随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平时对你爱答不理,办了喜宴却突然上门跟你熟络。为了能多收些份子钱,不管认识多久,他都统统发出邀请。这样的邀请函,不见得有多少真情实意。前段时间,山东济南的一名女子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放假回家,自己工资5000,份子钱3000,已经严重影响到平时的生活质量。

“月薪两万,随不起份子”也一度上过热搜。

尽管许多人一再强调礼金不可太重,可入乡随俗,落实到人情世故上,随份子这件事却没有网上说的那样“自由”。很多网友吐槽:“这年头儿,随200块钱都感觉拿不出手,随500块钱不好意思去吃席。”一遇到逢年过节,随礼扎堆,工资就被掏空。那些不熟的人突然发出邀请,总会让人陷入两难。一方面是抹不开面子,怕关系陷入负面影响。一方面自己因为礼金,手头实在拮据,攒不下多少钱。面对这种困局,吉林延边的小王,通过在朋友圈公开声明,阐明了自己不去参加普通朋友的邀请。

“不太熟就算了,我钱有用。”字少,却三观极正,人间清醒。心理学教授窦东徽曾说:“礼物的价值由三个方面构成,物品本身的价值、使用价值和寄托在礼物中的情感附加值。”随礼,讲究的是心意和祝福。如果变成面子比拼,带来生活压力,实在得不偿失。随份子,本就应该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毕竟,真正好的感情,不会只用金钱来衡量亲疏远近。

长时间不联系的人,不要随每逢过年过节,就有人调侃:“没有朋友的人,幸福感可以打败全国99%的人。”为什么?因为不用出份子钱。有人说:“如今过年过节,最怕老同学突然的喜讯和关心。”只是关心也就罢了,还要来一句“人不到,礼要到”,瞬间让人破防。网上有个提问:“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突然告知家中红事,要不要随份子钱?”有网友回复道:“其实这跟好久不联系的朋友借钱一个道理。既然很长时间不联系,就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好到一定程度。他来找你,很大程度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长时间不联系,却突然邀请,的确让人为难。一方面,曾经的情谊还在,让人不忍心拒绝。另一方面,关系疏远,去了,也很难有太多交流。如果遇到对方全程不理你,只是单纯为了收取你的礼金,那便成为了他们免费的“婚庆快递员”。真正在乎你的人,会拼命往你的世界里挤。而不是突然遇到事情,才想起你。曾经亲密无间,却因长久不联系,变得陌生,无法避免。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会更新迭代。有些人,记住彼此的好,不联系,也不必打扰。古时候,随礼是因为大家都穷。遇到大事,亲戚、邻里、朋友互相帮衬着,也就挺过来了。如今,礼金却被赋予了太多沉重的意义。我们要做的,不是以礼为重,而要以人为重。平日里熟络,尽了礼数,也升温了感情。《孟子》有言:“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任何关系,都要以互惠为主。你来,才有我往。真心,才能换得真心。礼尚往来,是感情的保鲜剂。彼此挂念的感情,才最为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