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应台,这个名字在华人圈里从来不是个安静的存在。
2023年,她在《纽约时报》上扔出了一篇重磅文章,标题叫《北京未发一枪,已给台湾社会带来了裂痕》。
她在文中写道:“在台湾,与中国开战的可能性几乎出现在每一次晚餐谈话中。指责对方叛乱,或指责对方煽动紧张局势,已成为朋友之间交锋的常态。”这话一出,立马在两岸掀起热议。
一篇文章引发的轩然大波。2023年,两岸关系本来就紧绷得像根拉满的弦。大陆这边军演频频,台湾那边政治口水战没停过,民间的情绪也跟着水涨船高。
龙应台挑在这个时候发声,选的还是《纽约时报》这种国际大平台,本身就够吸睛。
她文章的核心观点其实不复杂:两岸关系紧张,尤其是大陆的军事压力,已经让台湾社会内部裂痕加深,甚至到了亲朋好友都能因为立场翻脸的地步。
她没直接站队“统”还是“独”,而是把笔锋对准了台湾社会的撕裂和两岸对峙带来的心理冲击。
文章一发,反应快得像点燃了导火索。
大陆这边,网友直接开炮。
有人在微博上说她“言辞怪诞,随风摇摆”,还有篇评论文章标题直接定调《臭虫就是臭虫,别装小清新》,把她的文字一句句拆开批,说她“虚伪至极”,指责她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跑去给西方媒体递话柄。
台湾那边也不甘示弱,民进党支持者和绿色媒体群起攻之。
还有一篇文章直接向龙应台喊话称:龙应台该来台南听听战机的声音。”还有人直接给她贴标签,说她是“红统学者”,暗示她想让台湾接受“一国两制”。总之,两边都觉得她站错了队,骂得那叫一个狠。
但龙应台也不是省油的灯。她又发了一篇回应文章,说自己不怕骂,因为她相信两岸那些极端的声音代表不了所有人。
她提到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有人写:“谢谢你说出我们的心声,我们不想吵,只想好好过日子。”她拿这个当证据,坚称自己是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这话一出,又给争议火上浇了点油——有人觉得她在自抬身价,有人觉得她真戳中了点。
龙应台到底说了啥?
咱们得先搞清楚,她那篇《纽约时报》的文章到底讲了啥,才会惹这么大动静。
龙应台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说了三件事。
第一,她觉得台湾社会现在分裂得厉害,因为两岸关系紧张,大家动不动就吵起来,连朋友之间都互相指责“卖台”或者“叛乱”。
第二,她点出大陆的军事动作是导火索之一,每次电视播军演画面,台湾人就焦虑得不行,有人喊打,有人喊和,家里客厅都能吵翻天。
第三,她批评台湾内部的政治人物没起到缓和作用,反而还推波助澜,让这种分裂更严重。
文章里的一个关键点是她提到的“沉默的大多数”。
她说,这群人不想卷进政治口水战,也不想天天活在紧张里,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她觉得自己是替这群人说话的。可这个“大多数”到底存不存在?
有人认同她,说她讲出了普通人的心声;也有人反驳,说她这是给自己贴金,台湾社会早被政治立场绑架,哪还有啥沉默的大多数。
大:她背叛了谁?有人翻出她早年的身份——她毕竟是台湾出生的文化人,后来在大陆也很有影响力,写过《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种打动人心的书。
可这次,她在《纽约时报》发文,很多人觉得她“胳膊肘往外拐”。
一个热门评论说:“你是中国人,却跑去给美国人写文章指责中国,这不就是背弃祖先吗?”还有人拿她的家世说事儿,说她父亲是国民党军人,她却写这种“暧昧”的东西,太不应该。
更狠的批评集中在她的立场上。
有人分析她文章,觉得她完全忽略了台湾当局的挑衅,比如蔡英文政府频频拉拢美国、对抗大陆的政策。评论里常看到一句话:“北京没发一枪,可台独分子也没闲着啊,她咋不说这个?”还有人直接给她扣帽子,说她是“文化台独”,用软刀子帮西方抹黑大陆。

沉默的大多数:真有这群人吗?
龙应台一直强调自己代表“沉默的大多数”,这成了她回应批评的底牌。
她说的这群人,是那些不爱上网骂战、不站队统独、只想过太平日子的人。可问题是,这群人到底有多少?
在台湾,政治早就渗透到生活每个角落,从选举到社交媒体,立场鲜明的人到处都是。
有人说,龙应台高估了这群“沉默者”,现在愿意发声的早就选边站了,不吭声的可能只是懒得理她。
但也有另一种看法。
一些学者和观察者认为,台湾社会确实有不少人被政治绑架得太累了,他们不爱吵架,也不想被代表,只是没渠道发声。
龙应台觉得自己抓住了这群人的心声,可她这种高调发文的方式,又跟“沉默”这词有点矛盾。结果就是,她想当的这个“代言人”,有人买账,有人完全不认。

龙应台这篇文章和之后的风波,其实是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
现在的局势下,任何公开表态都像踩雷,稍不留神就两边挨骂。
她试图用中间视角说点实话,却发现中间地带早就被挤没了。
这事儿还暴露了台湾社会的现状。两岸关系紧张不只是军事和政治问题,它已经渗透到普通人生活里,撕裂了家庭、朋友关系。龙应台想点出这个现象,
可惜她的声音被骂战淹没了。至于她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或许真有这么一群人,但他们会不会站出来支持她,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