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乌克兰是个小国,这是极大的误解

历史海大富 2025-03-20 04:57:41

当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不断、吸引了全球注意力的时候,相对于跻身“五常”、拥有不低影响力的俄罗斯,乌克兰常常被冠上“小国”的标签,其军队、其领导人在国际层面的种种举动更是时常被人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解读。但如果从地理、经济、政治、军事等角度入手分析,很容易就能发现——乌克兰并不是一部分人印象中的蕞尔小国,反而拥有很不错的“家底”。

乌克兰国力究竟如何?

乌克兰的底子到底怎么样,可以通过一串简单的排名来勾勒出大概:它是欧洲领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人口排在第七位,工业农业都拥有相当不错的发展。因为条件好、发展不错,乌克兰在非战争时期基本都有稳定且大量的产出,它被美称为“欧洲粮仓”,也被认为是苏联时期诸多加盟共和国中工业布局最完整的一个。

甚至从久远的历史上算起,乌克兰就因为地理气候层面的优势,拥有比俄罗斯更早开化的历史。今日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周边,被认为当年古罗斯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地区,这就是东欧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的“基辅罗斯”。

直到近年美国和俄罗斯打嘴仗的时候,还常常拿这一条来打压俄罗斯——当乌克兰有了文明的时候,俄罗斯地方还是没什么人居住的不毛荒地!

这样的一手好牌,是否一贯支撑乌克兰获得了强大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之初,刚刚独立、完全自己当家作主的乌克兰也曾经拥有过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要做大做强的时期。因为在当时,乌克兰的土地虽然只占了整个苏联的不到5%,创造的生产总值却达到了四分之一。以1990年为例,整个苏联消耗的食品之中,糖、油、通心粉都有半数以上来自乌克兰。

所以,当初曾经在乌克兰常驻的苏联《劳动报》记者就曾经不无感慨地表示:“当时的乌克兰被称为‘全苏联的奶牛’……大家都说,并不是苏联在养活乌克兰,而是反过来、乌克兰养活着整个苏联。”

独立之初,家底傲人

既然如此,当时乌克兰从上到下迫切期待从整个联盟中独立出来,心态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从乌克兰首任总统到普通的乌克兰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国家拥有广袤肥沃的黑土地,工业、科学、经济、农业样样不差,还有着大量高素质的人口,只要甩脱了苏联这个“大包袱”,国家腾飞不是分分钟的事?

那时提到乌克兰的前景,有个常见的说法是“用不了二十年,乌克兰就会崛起成为东欧的德国”。

苏联解体之后的1992年,乌克兰拥有五千万人口、出产粮食四千万吨,该国当时的人均GDP几乎达到中国的四倍。解体使得乌克兰摆脱了受苏联“拖累”的境地,但同时却还从苏联那边拿到了不少“遗产”:现役军人近八十万、坦克装甲车逾一万辆,以及大量的飞机舰艇和洲际导弹,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乌克兰还“继承”到了2500枚战术核武器。

在现代战争大背景下,“核”的震慑力不需要太多的解释。靠着这些家产,刚刚独立的乌克兰一跃成了欧洲第二军事大国、全球第六大武器出口国。而且乌克兰的军事资产看上去并不会坐吃山空——和军队一起接收的,还有苏联留在乌克兰大地上的庞大军工体系,超过3500家军工企业分布在乌克兰各地,与之配套的技术人员和军工职工多达300万人。

甚至有相当多看法认为,解体之初的乌克兰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三核武大国,在核军事力量这个层面远超同时代的英、法、中。

核武第三,自废武功?

论国际地位,那时候的乌克兰也绝对谈不上“小国”。苏联解体的节骨眼上,究竟是解体还是继续“联盟”,实际上很大程度都看的是俄、乌、白三国的态度,其他的大部分加盟国基本是没太大话语权的。

苏联解体之后,乌克兰继承了包括雄厚武器库在内的不少遗产,国际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不降反升。但乌克兰最终还是决定“自废武功”,不但销毁了保有的所有核武器,甚至连手头的常规武器都“处理”掉了一大批。

比如我国网络上关注度颇高的图-160远程战略轰炸机,也就是俗称的“白天鹅”。这种飞机并不是随便谁都能拥有的大路货,以苏联那么强大的国力也不过只生产出来25架,解体之时6架被俄罗斯接收,剩余的19架都留给了乌克兰。

然而乌克兰拿到这些远程战略轰炸机之后,结局如何呢?接手时候19架几乎都是全新的,但在之后的若干年内失去了所有军事能力——其中一架被“无害化处理”后送进了博物馆,八架被用来抵偿外债交给了俄罗斯,最后的十架干脆就是当作废铁拆掉的,而且再也没有复原的可能性。

有一些看法认为,销毁武器、自废武功是乌克兰独立后最大错特错的一步,相当于自己断绝了自保的可能性,就好像是野猪失去了利爪尖牙,当然就只能被人觊觎那一身好肉。但也有看法认为,局外人持有这种看法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国家要保持足够的军事实力,并不是手里保有武器就够用的。

乌克兰当时急于让自己整个国家都“无害化”,首先有很大部分是政治原因——乌克兰与美国和俄罗斯达成默契获取保护,美俄给出的条件之一就是销毁核武器。其次,以乌克兰的国力,本就没有足够的军事人才来使用武器,就连保养武器、确保武器不报废的经费,乌克兰也已经拿不出来了。

说好的“欧洲粮仓”怎么这么快就衰败了?因为当时乌克兰正处于经济衰退的阶段,从解体后的1992年开始,连续六年经济都呈现负增长态势,1994年的负增长率更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24%。

据官方统计,到了1997年,乌克兰的GDP总量已经缩水到了不足1990年的一半,工业、农业、基建方方面面都在锐减,只有赤字倒是一路飙升。情况最糟糕的1992年到1994年之间,该国的国家财政赤字都快占到了GDP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样一来,乌克兰就更没有能力去保有那些继承过来的武器了。而武器这种东西,哪怕是并不新增,光是放着不动,也同样都是消耗不菲的“吞金兽”。核武器必须进行保养,还要防范被其他势力算计;常规武器的维护同样也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尼古拉斯.凯奇的那部电影《战争之王》就部分反映了当时乌克兰在武器问题上面临的种种乱象:军火走私以车皮为单位进行,大大小小的军官都从中中饱私囊,所有人似乎都忘记了军火是用来大批量杀伤人命的危险品,只要有利可图就无所不为。说不好哪一天,核武器、战略轰炸机甚至航空母舰这样级别的“大杀器”就流出去了,与其天天提心吊胆、被人惦记,乌克兰干脆选择了自己销毁,一了百了。

一手好牌打成稀烂

乌克兰的一手好牌究竟为什么打成这样?

最主流的看法将之归因于冷战结束后的地缘局势。俄罗斯与西方之间仍然并未真正和解,而乌克兰在导向哪一边的问题上逐渐失去主动,最终成为俄与西方“新冷战”的战略角力区。乌克兰距离俄罗斯太近了,且自身就拥有千万以俄语为母语的人口,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对于乌克兰每一个示好西方的举动都高度敏感,许多冲突风波随之而起。

法国学者雅克·萨皮尔认为,乌克兰是个“处在俄罗斯与西方夹缝中的国家”,只有两大势力真正达成和解之时,乌克兰才能够摆脱自身“站队”的战略困局。

其次,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的过程中,其国内也同样形成了寡头当权的政治经济模式。国家独立初期,那些接近国有经济资源的企业管理层和政府官员以私有化之名,在一片混乱中完成对国有资产的瓜分。一夜之间,乌克兰出现一个被人称作“寡头”的超级财富阶层。寡头们先是控制国家的经济资源,随后又逐渐卷入政治,或亲自出马在政治体系中担任议员、高官,或寻找代理人实现其政治意图。

寡头当权的另一面,则是普通民众的被剥夺感,也令整个国家错失了发展的有利机遇。乌克兰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苏联时代的遗产,苏联解体后因其寡头经济的垄断属性,在新一轮的全球生产链条重组中安于现状,并没有为需要再工业化的乌克兰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导致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滑。

此外,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乌克兰各地加入乌克兰的时期并不相同,许多深至民族认同感层面的东西,大大阻碍了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乌克兰的领土面积约为60万平方公里出头,人口四千多万但却拥有超过一百个民族,内部人群之间形成的隔阂与鸿沟不容忽视。

一个容易被娱乐化的国家?

此外,由于乌克兰这个国家政治层面上的一些“特殊之处”,也往往使它更容易被以一种“娱乐和调侃”的语境来描述。

从一战、二战一直到冷战末期,乌克兰不止一次努力想要获得本国的独立地位,但却没有一次是靠着自己的力量达成目标。这也将整个国家政治人士的风格导向了一种并不强势的方向。

2019年,曾是著名电视主持人、在电视剧《人民公仆》中饰演“乌克兰总统”的喜剧演员泽连斯基以超过70%的选票当选了总统,这个数字甚至比2018年普京在俄罗斯大选中获得的票数还高。

“演员总统”本身就自带话题,这位总统上位之后的诸多言行又不可避免地经由媒体和网络呈现出某种娱乐化倾向,有时候甚至显得荒诞不经。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整个国家在世界舆论层面的形象,使之逐渐远离本来客观的面目.

例如2025年2月底,泽连斯基前往到访白宫,却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媒体面前的公开会面中爆发了激烈争吵,甚至提前离开白宫。这样的政治事件本来极可能引发严重外交事故,但在网络舆论层面,人们的态度仍然是调侃远大于忧虑,这也多少折射出了“乌克兰”这样一个国家在大部分人眼中的固有印象。

信息来源:

《乌克兰——曾经的苏联奶牛怎样打烂了一手好牌》;2018-12-04;环球时报

《乌总理:未来100年内不会与俄和解 揭秘乌克兰、俄罗斯千年恩怨情仇》;2023-02-27;环球网

《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如何》;2022年03月03日;中国青年报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