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县”旅游、千亿县百强县崭露头角、撤县设市(区)......
这一波又一波热潮,正将县域推向时代的聚光灯下。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地位愈发凸显。
随着大城市发展步伐普遍放缓,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逐渐成为城镇化下半场的主角。
01
下半场 县域接过接力棒
过去,大城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但如今,随着大城市资源承载压力不断增大,各种城市病开始显现,不能仅依赖超大特大城市快速聚集人口。
而日益崛起的县城,正接过城镇化下半场的接力棒。
县域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构筑起连接城乡的桥梁。
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得县域具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从未来的城镇化潜力来看,县域无疑将成为城镇化下半场的主阵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千亿县总数达到59个,比上一年多5个,其中有10个GDP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
这些强县,虽然只占了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却贡献了全国7.6%的GDP、超过10%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以及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但是也要看到,县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等问题。
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多数仍呈现“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等特征。
振兴县域经济,关键还是在于产业发展。
想要在众多县域中脱颖而出,需要挖掘并放大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然而,目前不少县域都陷入了产业同质化、缺乏特色主导产业的困境。
部分县市招商难,说到底,还是因为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平台功能不强、配套设施不完善。
这些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县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优势也被抵消了。
所以,在产业导向和招商引资上,县域需要转换思路,避免与发达城市展开正面、高度同质化的竞争。
相反地,应该主动融入大城市群的产业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跟其他地区互补共赢。
只有这样,才能借助整个城市群的资源池,共享到地区经济发展果实。
许多千亿县,就是依靠这样的策略,实现本土产业链壮大和经济飞速发展。
02
一县一特色 壮大优势产业
在长三角城市群这片热土上,聚集了全国七成的百强县。
这些县域,依托“一县一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策略,讲述着各自的发展故事。
就拿安徽来说,作为汽车产业大省,他们曾提出:到2025年,计划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0%以上;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要创收5000亿元左右。
这样的产业布局和明确分工,给各县域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比如,肥西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成功培育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展现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对于其他县域而言,如何在特色产业取得突破呢?关键在于在两点。
首先,找准自己的定位。
选择特色产业时,紧跟市场需求,挑选那些市场空间广阔、与本地资源和禀赋条件相契合的产业。
毕竟,市场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行业能走多远。
同时,还要挖掘自身独有的或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具优势的产业,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和招引那些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链主企业,并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共同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破产业园区间的界限,实现县域内的互融互通和优势互补。
当然,还需要提供精准的资源要素保障,针对产业集群的短板,在资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
在这方面,长沙县的一些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作为中西部第一县、中国超强县之一,他们凭一县之力,吸引了世界级工程机械集群,以及我国高端制造的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在这里,以大众新能源、广汽埃安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建设;
以索恩格电动系统、大陆汽车电子、博世汽车部件热管理系统,和集成式电驱动系统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核心项目,也陆续落地。
长沙县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产业链建设为核心。
当地委书记表示,“长沙县的产业抓得准、立得住,关键是要找准优势,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和上中下游衔接配套。”
他们围绕“358”产业链,设立了11个产业链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相应工作。
从一开始引入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厂商开始,长沙县就围绕重点制造业产业链进行布局,推动了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由此可见,在各地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围绕产业链建设精心布局,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尤为重要。
03
抢抓机遇 开展精细化招商
随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中心城市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正逐步形成。
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纷纷向县域层面延伸,为县域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一“泼天富贵”,县域需要锤炼出真功夫,才能稳稳接住。
我们要积极融入这一大潮,主动承接城市产业的转移,吸收知识技术溢出,与大中城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不断激发自身的发展潜能。
当然,机遇之下,挑战也在所难免。招商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这些机会。
纵观国内各个经济强县,背后都离不开一套科学、精细化的招商管理体系。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多个维度,全面提升招商管理水平呢?
第一,加大招商工作的强度和频度。
比如,千亿县神木围绕10条主导产业链,坚持“每月一招商”,在多个城市举办产业推介会,不断加大对外开放招商的力度,实施长线、定期的资源投入。
再比如,浙江瑞安市曾掀起“大抓招商、大抓项目”热潮,推出“1+5+6+N”全员招商模式,要求每月、每季都有一批高质量的新项目落地。
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并实行“月通报、季评比、年终考核”。这样,既能让招商人员能放手去干,又能确保工作成效。
第二,对入驻企业实施精细化、梯队化的动态管理。
就拿长沙县来说,他们建立了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对入驻企业进行科学的梯队划分,以便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对于那些正处于上市培育期的企业,提供咨询、经营培训、资本对接和上市规划等多样化服务。
同时,优先配置所需资源,助力这些企业更快走上市之路。
县域招商,还离不开一个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我们需要从优化营商环境开始,逐步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搭建产业平台。
此外,创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也得跟上,确保企业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力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让引进来的企业,真正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得好。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地方产业集群的打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持之以恒、耐心耕耘。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重产业长期培育,通过精细化招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产业发展。
产业兴,则县域兴。
只有推动产业稳健前行,才能助力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更多经济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