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被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

王安石
1915年9月6日,就读于湖南一师的毛泽东致信萧子升说: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早年毛泽东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他日后改造中国、从事革命和建设不无影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抑制豪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和商业,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王安石变法自始至终都受到了大地主阶级和顽固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反对派实力强大,其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司马光任宰相后几乎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法案。

王安石
青年毛泽东目光如炬,高度评价王安石的过人才华和改革志向,指出其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可谓精深独到。
据《宋史》记载:王安石的新政,包含了多项变革,他自己最为得意的创新,也是最为当时人所诟病的是“青苗法”。
宋朝立国百年后,积贫积弱的形势日趋严重。宋神宗赵琐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立志富国强兵,有所作为。当时,广大农民十分贫困,导致他们纷纷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利贷的猖獗和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农民为了维持生活和生产,常向地主豪绅乞借高利贷。于是,“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为了改变这种情势,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年),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出台了“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实际上就是由国家代替富户来发放的一种用地里的青苗做抵押的贷款,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向农民贷款,秋后再连本带息一并归还。所定的利息二分,自然较豪强富户的利息低。此举既可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利国利民。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济贫困、抑兼并、促生产,其宗旨不可谓不善。然而新法一经全面推行却完全走了样,不但无“惠民”之效,反而变成了害民之法。
其一,自愿贷款变成了官府强制摊派。
虽然朝廷屡次禁止州县官吏向百姓抑配青苗钱,但为了出政绩,各级官吏“务以多散为功”,“故不问民之贫富,各随户等抑配与之”。强制摊派引起人民不满,“民间喧然,以为不便”。但为掩盖事实真相,官员们竟然上奏假称“民皆欢呼盛德”。
其二,低息贷款演变成了官方的高利贷。
朝廷规定取息二分,“而施行之际则不然也”,“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许多地方明令取息三分,甚至更多。司马光为陕西路青苗钱算过一笔账,农民得青苗钱“陈色白米一石,却将来纳新好小麦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
其三,新法的推行给地方官吏创造了盘剥渔利的机会。
过去,农民向地主贷款,双方讲好价钱即可成交。现在向官府贷款,要有手续,先要申请,后要审批,最后要还贷。道道手续,都成了官员们捞取“好处费”的关卡。“闾胥里长于收督之际有乞取之资”,因而借青苗钱者在出息三分之外,还有许多额外的破费。正如苏轼所说:“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涨,此臣所亲见。”如此一来,借青苗钱者不但要负担重息,经过官吏层层盘剥,甚至本钱也倒贴了进去,“虽兼并之家乘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重”。
其四,官府的逼债手段比民间放高利贷者更加严酷。
官府掌握专政的机器,农民还不了本和息,官吏们则“鞭笞必用”,农民难以忍受。“青苗法”实行“二十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最后,“青苗法”在朝野一片反对和攻击声中被迫废止,王安石也被罢相,郁郁而终。
王安石“青苗法”的失败原因成了历代学者研究的课题。人们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公认的一条原因,就是当时司马光所说“皆吏不得人,故为民害”,也就是说在推行新政改革的同时,忽视了吏治的改革和整顿。
王安石变法的最终失败,主要原因当然是守旧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但王安石不能知人善任,致使一些趋炎附势、投机钻菅之徒,借拥护新政之名,钻进了变法的领导班子,也实在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
诚然,在理论上,王安石在用人问题上曾有过一些精辟论述,写过《材论》,提出过“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育人用人办法,发出过“人才难得亦难知”的慨叹,其实在实际中他并不真正懂用人之道。在《读孟尝君传》中,他强调只需“一士”就能办大事,而鄙弃众人智力,斥之为“鸡鸣狗盗之力”。而且,推行新法过程中他对所依靠的“士”,又没有认真识别,便轻率加以任用,全然忘了“难知”二字。
譬如吕惠卿,就因多方“迎合安石”,两人一起“论经义,多合”,王安石就十分赏识,说什么前代的儒者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同时竭力“援引”,使他“骤至执政”,成为第一号依靠力量。后来,王、吕之间一度产生矛盾,吕惠卿便施奸计,故意对人说:“惠卿读儒书,只知仲尼之可尊;读外典,只知佛之可贵;今之世,只知介甫之可师。”把孔子、佛陀、王安石三者并列,极尽吹捧之能事。这种拍马的话传到王安石耳中,他居然轻信,嫌隙便立即解除了。还有像邓绾之类“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物,也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
由于王安石用人的弱点,致使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人有空子可钻。正如顾炎武所说:“干进(钻营求官)之流,乘机抵隙。”这当然使改革领导班子严重不纯。
当王安石一度失利离开相位时,满口“只知介甫之可师”的吕惠卿非但不救助,反而落井下石,“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此时那一帮风派人物立刻见风使舵,“倾安石以媚惠卿,遂更朋附之”。有的否定新法,有的借其他案件来株连诬害王安石。其后,王安石虽再度为相,但大势已去,成不了气候。剩下唯一可以参与机谋的心腹仅是自己的儿子王雱,不幸儿子又过早夭亡。他最后只好喟然长叹:“义不足以胜奸,而人人与之为敌。”
这就是11世纪一个大政治家的悲剧!照理说,“义”是可以胜奸的,在王安石那里为何又不能了呢?关键在于,改革变法的事业虽然是正义的,却没有识别和任用一批主持正义的人,而让那些投机分子钻到心脏里来了。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改革,但由于王安石在改革经济的同时,不愿也不敢触动封建的上层建筑,所以遭到失败。它的失败说明,改革必须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配套进行,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毛泽东总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不周知社会”。“不周知社会”内涵很多,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吏不得人”的问题。因此,毛泽东赞成“治国就是治吏”。毛泽东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复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必须善于使用干部。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干部问题”。

王安石
《宋史·王安石传》中说:“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正是王安石针对反对派反对、攻击变法而提出的纲领性思想原则。
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上海与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周谷城畅谈文史,从天命论谈到王安石。刘大杰说,对于王安石,我们一向总认为他能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这是他的进步之处。毛泽东却认为:“在王安石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反对天命、反对封建宗法的思想,譬如屈原、王充。
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在神宗皇帝时代,他搞变法,当时很多人攻击他,他不害怕。封建社会不比今天,舆论可以杀人,他能挺得住,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毛泽东强调说:“要学习王安石这种‘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不要害怕批评,要敢于发展、坚持自己的见解。”显然,毛泽东对王安石的看法和评价比早年更精当深刻了。

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青年毛泽东对他的文学成就非常赏识,认为其“文章亦傲睨汉唐”。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和政治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正因为他将“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故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他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他“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他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宋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这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他的《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旨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称赞他“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对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诗词成就也较高。他的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荆公绝句妙天下”之评,被称为“王荆公体”。“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典、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王安石的词,今存20余首,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
毛泽东也很喜爱王安石的诗文。1958年,毛泽东从《人民日报》上看到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欣喜异常,写下二首七律《送瘟神》,其中“春风杨柳万千条”,就是化用了王安石的《壬辰寒舍》中的诗句:“空思似杨柳,春风万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