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按:
手机解码耳放在设计时大多优先考虑体积和重量的问题。但也有部分厂商反其道而行,牺牲一定的便利性,转而追求更极致的声音表现。audirect去年上市的解码耳放Beam 4正是这种非常规思路下的产物,而近期推出的新品team 1则更进一步,尽管体积偏大、不便于出行使用,但声音的素质也随之更强,尤其在声音密度、解析等方面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
序:“不走寻常路”说起audirect,不少烧友都知道他们家专做“小尾巴”,但未必知道他们在“小尾巴”的浪潮来临前就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大概在2017年,我就试听过他们家Whistle这款精致的小耳放。它的声音虽然素质不比手机上的耳机口强多少,但更规整、更细腻。这些年,audirect的器材大致分成了两条支线,一条是将“小巧轻便”发挥到极致的Atom系列,另一条则是一代代不断玩出新花样的Beam系列——以我自己的把玩经验看,我认为Beam 3Plus可以称得上audirect产品里意义重大的一款,其声音均衡、全面、强大,兼顾古典与人声流行,这在彼时手机解码耳放中颇为罕见。去年上市的Beam 4,则在体积上开始“放飞自我”,但内置电池的操作也让其声音素质较自家过往器材有明显提升,扎实的声底已经接近于中低价位便携播放器的表现。
在我看来,无论哪个系列,audirect产品的风格肯定不会是无功无过的“中庸”,而是有着明确的取舍倾向,像Beam系列就是在客观使用方便上作出一定让步,换取声音升级的空间。
而audirect新近推出的team 1,则在Beam系列的基础上更迈进了一步。
“庞然大物”team 1给人的直接观感就是“大”。它的三维尺寸达到68mm*36mm*18mm,体积相当于两到三个小尺寸小尾巴,比起audirect上一款便携解码耳放、同样以“大”闻名的Beam 4,也还要厚出一大截。整机的重量也达到了68g,大概是主流手机的三分之一重。机身整体上延续了Beam 4的设计风格,整机是一块规整长方体,边缘较锐利,正面有线条放射的设计,添加了一块圆形的小屏幕。四个实体按键位于同一侧。机身数据接口和充电口分离,并且预设了3.5mm AUX IN输入口;输出方面则配置了3.5单端和4.4平衡两个耳机口。细究起来,我觉得它的做工比较一般,比如按键的位置安装得就有点松垮,这反倒不如Beam 4了。
老实说,之前的Beam 4我用起来就觉得有点拖累手机重心下坠。这次的team 1体积更大,我试着把team 1用在通勤的路上,可以想见,结果当然是不那么顺手。如果让它在办公室、家中桌面上安安稳稳地躺着,倒是一个不怎么占用桌面面积的选择。
和绝大多数手机解码耳放一样,team 1自身不带蓝牙功能,但这次audirect创新性地为其量身打造了一个独立售卖的蓝牙模块AUD-BT。AUD-BT宽度和厚度与team 1本体一致,底部的3.5和type-C插头与team 1顶部AUX IN、充电口相匹配。和我的安卓手机连接时,AUD-BT默认使用的是LDAC协议。在诸如早晚高峰地铁之类信号杂乱的使用环境中,AUD-BT与手机的连接比较稳,播放音乐时少有断连或者卡顿的问题出现,体验算得上流畅。这种新形态的器材扩大了team 1的使用范围,某种程度上也让手机获得了解放,我个人非常推荐在出行场景下将team 1搭配AUD-BT使用。
在实际使用方面,team 1边缘或许有点硌手,但官方晒单包邮送的皮套可以解决握持的问题;机身本体1300mAh的电池容量比较耐用,并且电池消耗至大约5%以下之后就转为USB供电,因而我们倒也无须顾虑续航的问题。但它在待机状态功耗与工作状态一致,不使用时需要手动关机,这对于习惯了小尾巴那种随插随用方式的人来说确实有点麻烦。如果后续官方能通过更新固件的方式添加待机定时自动关机的功能,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在使用过程中,team 1偶尔会出现卡屏或者死机、需要重启的情况。尽管频率不高,但还是比较影响体验。
声音:更上一层如果论及过往不带电池的小尾巴对比大尺寸解码耳放或者便携播放器声音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比较明显的应该在纯净度、密度,以及机身的驱动力上。
而team 1给人的第一印象,正是特别充实的密度所带来的声音饱和感。在用它聆听音乐的时候,整个声音空间里的元素显得尤为丰盈,并呈现出茁壮的力量。
在素质方面,除了出色的密度之外,team 1最出彩的部分当数解析力。它并不仅仅是让那些隐匿的音乐元素浮现出来,更能够在不过度锐化的条件下,让音乐元素的形态也变得栩栩如生,诸如小提琴弓弦间的抖动、古典吉他换把滑动时的摩擦、铜管乐器里吹奏气息的起伏等等,都能被它一一还原出来。它的结像比较精致,轮廓清晰,不会给人以毛躁的感觉。声场处于一种自然发散的状态,边缘并没有明显的限制,不算特别宽广但也不显得拥挤。相对平淡的是动态,team 1对于交响乐里大场面的演绎显得偏温和了一点,对于一些以气势大开大合闻名的乐曲片段表现差了口气。
风格方面,team 1的音色比较中正,音染不算很明显,有一定润泽度,并不显得干涩;声音形体有一定的打磨痕迹,消减了一点毛刺感,但声音线条依然算得上明晰。它的三频大体上保持着均衡性。其低频有着不错的下潜深度,弹性也比较充足,质感上颇有凝聚力,演绎鼓类乐器的时候既有宏观上的震撼,又有微观上鼓面颤动的细腻。中频相当厚实,这一频段的乐器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十分饱满,尤其是管乐有着到位的厚重感;人声位置较为靠近听者耳朵,演唱技巧毫无掩饰,齿音有所保留但不算太重。高频的亮度适中,弦乐能奏出一定的华彩,极高频的延展则较为一般。各个频段之间的过渡比较平滑,整体的能量分布是趋稳的。
值得一提的是,team 1设置了三种滤波模式,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声音风格。从F1到F3,对应了声音从凌厉到缓和的变化过程;具体来说,F1是残响回收得比较迅猛、整体上较为干净的风格;而F2、F3则是收放速度较慢、更看重韵味的表达。三种模式之间的差别一耳朵可闻,而这种差异又影响了三频全盘的量感。应该说,team 1这一功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不错的可玩性,如果听者觉得默认的F1滤波模式比较乏味单调,那么另外的两种模式或许可以提起兴趣。
在看到team 1的形态时,我第一反应是“它应该是Beam 4的升级或者衍生版本”。从外观样式,到内置电池的设计、解码芯片的运用,都不难让人看出两部机器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把两部机器放在一起对比着听,还是很容易发现不小的差别。
一来,team 1的素质相对Beam 4而言实现了大跨度升级。Beam 4的密度本身已相当出色,而team 1在保持住密度优势的同时声音显得更加舒展、不拥挤;在解析力和分离度等方面,team 1也比Beam 4有了明显的提升。我猜测,这应该是team 1运用OPA1612和OPA6863运放芯片,构建堪比台式耳放的三级放大电路所起到的直接效果。
二来,Beam 4的声底比较直白,有部分烧友会觉得它的润泽度有所不足。尽管team 1走的依然是少染的路线,但它的听感却顺滑了不少,这也让机器的耐听度大为提升。
可以说,team 1与Beam 4之间已经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但也许正是有Beam 4珠玉在前,team 1才得以达到更高的产品完成度。
搭配:极尽所能team 1的驱动力非常充沛。在聆听它的过程中,我为其搭配了多款耳塞和头戴大耳机。对于那些普通小尾巴难以推好的塞子,team 1基本上都能驱动到比较饱满的状态,甚至只用低增益就可以伺候得妥妥帖帖——用中高增益的时候可能还会觉得有点过推。而对于头戴大耳则须视情况而定:和大多数随身设备一样,team 1也不太容易把那些高阻低敏的大耳机推得足够饱满,但应付一些主流的低阻高敏动圈大耳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所有的搭配中,我最初选用森海塞尔IE 900作为测试参考,以其中正的风格和强大的素质来反映team 1的实力。而在详细聆听过一遍之后,我认为从纯粹欣赏的角度上看,这两者的搭配也是值得称道的。这套组合较高的包容性令其演绎各种风格乐曲都有不错的表现力,而我尤其喜欢其演绎人声曲目时所呈现的亲切、自然、拟真的效果。
而当我用DITA Perpetua测试team 1的驱动力与控制力时,两者搭配的效果也同样让人满意。team 1让Perpetua呈现出细节绵密、声场舒展的状态,在聆听一些配器复杂的音乐的时候,满满的信息量令人大感过瘾。此时的Perpetua乐音鲜活,有不错的能量感,丝毫没有驱动力不足所导致的声音扁平化的问题。
接下来给team 1试试大耳机。在用平衡线连接天龙D9200时,team 1最出彩的是把耳机在高低两端的特性给呈现了出来:高频有亮丽的华彩,低频有深重的力道,在乐曲中处于一种互相映衬、互相应答的状态。
而在用单端驱动AKG K812时,team 1基本上能够展现出耳机声音轻盈、通透的特性,并且这套组合声音中的颗粒感对于人声曲目的演绎有着不错的加成效果。或许比起真正的台机驱动时,team 1还存在空间感不够宏大的问题,但声音的架构已经足够完整。
从搭配的效果来看,team 1可以说是一款令人非常省心的便携前端。一方面,它的驱动力与控制力之强,足以令其将适配范围覆盖大部分耳塞以及一部分大耳;另一方面,team 1自身比较中性的风格本就有着比较广的搭配适应性,再加上三种滤波模式这样的功能所带来的兼容性,我们几乎不用考虑风格搭配或者互补的问题,耳机自身的风格特征都能够被team 1所衬托出来。
尾声也许在看到team 1时,有的烧友还会用“小尾巴”这样的名字来称呼它。但从外观,到内部设计,再到声音表现,team 1给人的感觉都完全脱离了传统小尾巴器材的范畴,堪称是小尾巴“放大版”。
在小尾巴器材刚流行开来的那两年,有一种说法是“小尾巴就是浓缩的大尺寸解码耳放”。team 1这款器材,似乎更能够阐释“浓缩的解码耳放”应该是什么样的。
售价达到2199的team 1是目前audirect在售器材中最贵的一款。而在我看来,处于小尾巴与大解码耳放中间形态的team 1,声音水平已经比较接近时下两千元价位的便携播放器。诚然,它并不算方便的使用体验满足不了部分烧友的需求。但对于那些不满意普通小尾巴声音素质,或者是手头高端耳塞难以被小尾巴驱动到位的烧友而言,team 1倒是一个非常实在的解决方案。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