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联19天的豆豆虽然被找到了,但是折射的却是整个家庭的悲哀。

回顾这次事件,她的父亲有两次机会来避免酿成悲惨的结果,但是却因为父亲对女儿的漠视导致悲剧的发生,网友:背后真相不简单。

父女之间到底有什么隔阂?这两次机会为何会被错过?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从团圆期待到绝望深渊在别人家都在高高兴兴庆祝春节的时候,成都这个普通家庭却在大年初一这天开始了寻人之路,时间拉回到1月29日这天,刘女士一家早已为回老家西安过年做好了准备,心中满是期待与家人的团聚。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埋下了不幸的种子,在中午的时候,刘女士以下楼买东西为借口,离开了家,起初家人并未太过担心,因为她之前也曾有过独自外出的经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在火车站焦急等待,却始终不见她的踪影,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短信发了一条又一条,却都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刘女士的父母考虑到女儿身上有1200元的压岁钱,可能女儿也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事实并非他们所想,刘女士突然联系了在列车上的父母,一直在质问父母为什么不在意她,不带她一起走。
语气中充满了怨恨委屈与不理解,此刻她的父亲也只是语言上的安抚,并没有返回去找她的女儿,而是让她第二天与我们汇合,在次日凌晨,刘女士的父亲刘晓宏与女儿进行视频通话,视频中刘女士的情绪非常激动,她边哭着边说,家人对她的不关心,内心的委屈全部一涌而出,这是她与家人最后一次取得联系。

她的父亲在此刻才意识到女儿遇到了危险,紧接着急忙赶回了成都,并报了警,通过调查监控,刘女士最后的身影消失在成都萃锦西路附近的河滨绿道。
人当然不会的凭空消失,在2月15日的午后,一位钓鱼者正准备甩竿撒网却在河中发现了一位尸体,钓鱼者吓得连忙扔掉鱼竿,撒腿就跑,并在不远处及时报了警,警察赶到现场通过鉴定,最终确定是失踪该女子刘女士的尸体,这场搜寻最终以悲剧收场,年轻鲜活的生命从此在此刻定格,留给家人的是无尽的悲伤,留给社会的是深刻的反思。

在整起事件当中,不少网友在为刘女士感到痛惜的同时也开始考虑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网友们在评论区开始了一场“辩论”,而最终的矛头直指女孩的父亲,很多人一致认为父亲拥有两次挽回女儿生命的机会,但是他没有珍惜。

第一次的错失是在刘女士的父母在孩子走丢前就知道女儿有情绪上的失控,敏感多疑等问题,联系不上女儿的时候就应该起疑甚至直接报警,但他们翩翩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女孩会一个人乘上回家的火车。

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一个最不妥的方法,那就是直接乘车走了,如此不管不顾才是伤害女人的“利刃”,这也再一次推进了女儿的情绪失控,对于一个有抑郁倾向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抉择让孩子陷入深渊。

对于有心理创伤的刘女士来说,父亲的言行对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误以为家人要把她送去医院,心中的不安与恐惧愈发强烈,这也使她的思维更加偏激,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

第二次的失误就在父母和刘女士打视频电话的时候,语言更加有感染力,父母在视频中可以很清楚的看见孩子的崩溃,此事的女儿要的是两人的陪伴,女儿之所以打这个电话完全可以理解为自救行为,但父母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口头上的安抚对于此时的女儿而言完全起不到作用,她更渴望父母能够在身边陪着她,可能不说一句话就消失也是对父母的一种测试,而父母的表现则让她有了“不被爱”的答案,那个时候如果父母及时下车,马上赶到孩子身边,故事的结局可能就不一样了。

两次的错失良机毁了这个家庭,父母的漠视才是杀人的快刀,有网友说刘女士已经二十多岁了,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怎么会如此的“不堪一击”,但现实社会就是如此,“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道理还是要懂的。

刘女士的案例折射出了许多中国家庭的共性问题: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忽视,父母往往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归因于“不懂事”或“脆弱”,这种态度可能导致求救信号的漠视,直至悲剧发生。
有句俗话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虽然刘女士已经成年,但依然有心理问题的困扰,她的父母也没有及时给予关注和关爱,直至酿成大错,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刘女士的逃避行为是她内心挣扎的体现,而家人未能及时意识到她的痛苦煎熬。

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刘女士娇生惯养,害人害己,抗压能力差,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压力来源于多方面的,经济压力,工作压力,职场压力,社交压力等等,当压力过大,认为努力也改变不了的时候,她就沮丧和绝望,失去生活的动力。

以刘女士的事件来告诫我们,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不管我们拿到的牌有多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尽量打好它,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特长,肯定自己的努力,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宽恕过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

最后不管怎么样,没有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孩子好,出发点是好的,可能方式不太对,但是我们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