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干部生于四川,长于四川,对蜀地的情况了若指掌,因此在施政时总能准确切中要害,解决影响老百姓生计的问题,同时盘活当地的经济,提升各行业的产值,让市场繁荣起来,让大家富裕起来。他在蜀地工作了35年之久,亲眼见证了此处沧海桑田的变化,他就是杨析综。
杨析综是四川大邑人,1928年出生,父母都是雇农,虽然生活贫苦,但还是想方设法筹钱送他去读书,希望他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杨析综没有辜负亲人的期盼,他的成绩一直非常突出,青年时顺利考入名校四川大学。期间,他开始信仰马列主义,加入左翼学生团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地下活动。
杨析综大三那年,四川解放,各县市开始进行战后恢复、建设工作,由于政府人手空缺,他便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提前离开校园,去彭县征粮队任职。这是一项重任,事关国家稳定,杨析综不敢马虎,挽起袖子埋头干,每一年均能提前、超额完成指标,因此深受上级的青睐,屡次获得提拔,至1966年,他已经是广汉县的“一把手”了。
此时的杨析综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他正打算大干一场,动荡却突然降临,他受到了无妄的指责,进而被错误处分,直到1972年才获得平反,重新回到公务员队伍。次年,他升任郫县县委书记,1982年,任四川省委副书记。
当时,动荡时期已经结束,中国在邓公的引领下,开始进行改革,首当其冲是农业方面。集体的公社由于组织落后,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因而饱受诟病。安徽小岗村十几位农民搞“单干”之后,虽然受到了邓公的首肯,但当时社会还比较保守,没有哪个省市敢大规模推广,大家都在观望。
杨析综当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与省委其他干部商议过后,决定逐步解散四川各地的公社,让大家各干各的,提高劳动积极性,激发生产热情。这一举措大获成功,原本疲软的第一产业瞬间活跃了起来,粮食产量节节攀升。邓公闻讯后,点名表扬了四川,其他省市受到了鼓励,这才放下心来搞改革,让老百姓从吃“大锅饭”变为吃“小灶饭”。
1983年,杨析综晋升为四川省长,主管经济、工业等部门。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他开始对一些国营企业进行拆分、重组,让民间资本参与到运营中来,引入西方的企业管理办法,提升效益。四川多矿,杨析综便大力投资重工业,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链条,集开采、加工、销售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础,提振其他行业,最终促成了多元并举的大好局面。
1985年,杨析综离开了工作数十年的蜀地,前往河南任省委书记。河南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不能套用四川的发展模式,杨析综为了给豫地摸索出一条特色之路,在3个月时间里,跑遍了省内大大小小的县市,在田地、工厂、政府、矿场都留下了足迹。
在综合了各方情况之后,他认为河南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应当保持第一产业的比重,将保住“饭碗子”作为要务。其次,河南的优势在于交通,全国各处的交通线汇集于此,带来了海量的各类资源,豫地应当承接这些资源,将其投入到第二产业建设中,深化工业改革,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杨析综还很重视科技发展,他批准建设了很多研究所,涵盖工农业多个领域,研究项目均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另外,杨析综对文教事业也很关注,他指示教育部门在全国引进高知,加强河南的大学、中学教育,为未来储备人才。
1993年,杨析综又回到四川工作,1998年主动让贤,提出一线部门,过起了半隐退的生活,在工作之余,他醉心于绘画与书法,成就颇高。1999年,杨析综正式退休,此后一直深居简出,2007年,他因病逝世于成都,时年79岁。
杨析综在历史发生转折时,充当起了引路人的角色,他高举改革的大旗,逐步消除四川、河南经济上的弊病。大力整肃一、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使蜀地、豫地一扫低迷的状态,迸发出勃勃生机,迅速兴盛起来。他是一位干实事、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他带领着人民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让大家富裕了起来,他的恩情我们永生难忘!
和他也搭档的是不是程维高
真的可以做出定论:个体经济比集体经济是先进的吗?
这人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