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王“奥密克戎”看《山海经》时期的古人如何抗疫?

松鼠读书笔记 2021-12-01 23:07:39

新冠病毒最新变种“奥密克戎”来袭,给本就不乐观的新冠疫情又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采取“封国”措施,不知道又有多少家庭将支离破碎。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将再受重创,不知道又有多少家庭将受影响。

今人有较发达的医疗体系在大自然面前尚且如此脆弱,那上古时期的先民们面对疫情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1.“瘟神”从野兽转变为半人半兽,再到人的历程及原因。2.”抗疫之神”从野兽转变为人的历程及原因。)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山海经》时期的先民们是如何抗疫的?

一、从四个“瘟神”到西王母、再到三个瘟鬼

最开始,人类的力量非常渺小。认为什么东西都比人厉害,便给万物都赋予了一种“灵”,即“万物有灵”、“泛灵论”阶段。

在狩猎中,先民们朦胧地意识到瘟疫可能是来自动物们的传播,于是创造出了四个“野兽”形态的瘟神。

第一个,絜钩:

相传“絜钩”生活在䃌山上,看起来很像野鸭,却有一条老鼠尾巴。擅长爬树,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暴发瘟疫。

第二个,跂踵:

“跂踵”生活在复州山上,山上盛产檀树,山南还蕴藏着储量丰富的黄金矿。

“跂踵”看起来很像猫头鹰,但只有一只脚,身后还长着一条猪尾巴。

“跂踵”出现之处,往往会发生大瘟疫。

第三个,捩(反犬旁,输入法打不出来这个字):

捩生活在乐马山上,长得像猬鼠,全身通红如火,所经之处都会引发瘟疫。

第四个,蜚:

蜚生活在太山上,太山是一座富饶之山,盛产金矿石和玉石。

蜚形似牛,尾巴像蛇,白色的头上只长着一只眼睛。

蜚是一种极其可怕的野兽:它进入水中,水就会枯竭;它路过草地,草就会枯死;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瘟疫横行。

蜚接触水就能让水源枯竭,说明先民们意识到部分传染病可能通过水传播。

后来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比很多动物都要强。在造神的时候,便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融入进去。

于是便产生了一位半人半兽的新瘟神——西王母。

相传在西海南岸、赤水后方的流沙河畔,有一条连绵起伏的山脉,名为昆仑山。其中有一座靠北的山峰,山上遍布美玉,被称为“玉山”,西王母就居住在玉山的山洞中。

西王母看起来像人,却有着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她还喜欢吹口哨,头发常常不梳,随意披散着,戴着玉发卡。

没事的时候,西王母喜欢倚着桌几站立。

南面有三只青鸟,它们是西王母的使者,专门为她四处搜寻食物。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之神,“天之厉”就是指上天降下的瘟疫。

“五残”就是五种刑罚——面部刺字、割鼻子、挖膝盖骨、毁坏生殖器、死刑等。

从“天之厉”一词来看,先民的瘟疫观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最早期的动物传播瘟疫转变为上天降下瘟疫之灾,这可能和一场险些让原始氏族灭绝的瘟疫有关。

公元前3300年—前2400年,长江三角洲分布着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良渚文化氏族,良渚先民住在水网密布的小块陆地上,以独木舟为主要交通工具,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会制造精美的玉器、陶器。

但考古发现证明:在四千年前左右,良渚先民突然消失,直到近一千年以后,才有与良渚文化特征相差很远的马桥先民出现。

后世专家猜测,马桥先民是从那场瘟疫中逃出来的幸存者。

瘟神由野兽转变为了半人半兽的西王母,也体现了先民试图将瘟疫纳入社会管理体系,对它进行有效防控的初步设想。

请不要对这种看似幼稚的想法嗤之以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以神话表达的理想,才有后人将理想变为现实的科学实践,比如“嫦娥奔月”。

后来,西王母也慢慢从瘟神转变为了道教最高女神王母娘娘,其间的历程请关注作者,我们明天再细讲。

之后人们也意识到瘟疫可能会在人际之间传播,于是便有了“颛顼三子”散播瘟疫的“瘟鬼”传说。

这三个“瘟鬼”是颛顼一出生就夭折的三个儿子,第一个居住在江水间,名曰:“虐鬼”。即疟鬼,能传播疟疾。第二个居住在若水间,名曰:“魍魉鬼”;第三位躲在屋子角落,专门惊吓小孩,名曰:“小儿鬼”。

这三个鬼中,有2个居住在水间。说明先民们发现了瘟疫多发生于江水之间的规律。小儿鬼则更有意思,说明先民们意识到儿童是易感染人群。

瘟神从野兽转变为半人半兽,再到人为原型的瘟鬼。不仅说明了先民们意识到瘟疫传播的规律,也说明了人类自信心的增强。

有“瘟神”自然就有“医仙”,那我们就来看看先民们创造了哪些“医仙”?

二、三个抗疫之神到伏羲砭石、神农百草、黄帝九针、方相氏驱鬼

同样地,最初的“医仙”都是野兽形态。因为人们隐约觉得,这些动物和某些疾病存在着联系。

第一个,箴鱼:

有一座栒状山,山上盛产黄金和美玉,山下有青碧石矿。

识(是三点水旁,输入法打不出来)水发源于栒状山,并向北流入大湖,水中盛产箴鱼。

箴鱼形似鯈鱼而嘴尖如针。人吃了这种鱼,可以治疗瘟疫。

第二个,珠蟞鱼:

有一条名为葛山的山脉,葛山的主峰光秃秃的,不长草木。澧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余泽湖。澧水中盛产珠蟞鱼。这种鱼的形状像肺叶,长着四只眼、六只脚,脚还可以生出珠子来。珠蟞鱼吃起来酸中带甜,吃了它可以预防瘟疫。

第三个,青耕鸟:

有一座堇理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松树、柏树和梓树,山北盛产可以用作染料的丹雘和黄金矿石,山间还常有虎豹出没。

山中有一种鸟,状如喜鹊,长着青黑色的羽毛,鸟喙为白色,眼睛和尾巴也是白色。这种鸟叫作青耕,它可以抵御瘟疫,经常“青耕、青耕”地鸣叫。

箴鱼治疗瘟疫、珠蟞鱼预防瘟疫、青耕御疫这三则神话,其实就反映了先民使用动物药治疗瘟疫的实践。

后来,先民们发现如果用尖锐的石块划开伤口排脓、放血、去腐肉,外伤比较容易愈合。用石块刺激某些身体部位可以减缓甚至消除某些病痛,用火烧过的石块贴在身体某些地方也能缓解多种不适,于是便有了伏羲造砭石的神话。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砭石,那些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器械。

再后来,先民们意识到治疗疫病的草药广布于大地,并找出了部分对症治疗的草药,于是便有了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掀开了中草药治疗瘟疫的历史。

稍晚一些的黄帝时代则创造出了“九针”,类似于针灸的疗法,黄帝造九针的神话可能是早期冶金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产物。

正是这些先民们和瘟疫的不屈抗争,让原本野兽形态的抗疫之神也慢慢演变成了人形态的抗疫之神——方相氏(也写作方相士)。

我们在神农尝百草、伏羲制砭石、黄帝造九针这些神话中,读出的都是对祖先努力帮助民众治疗和抵御瘟疫的文化认同,与西方神话中宙斯、阿波罗等神灵“降瘟”是为了惩罚人类的叙事逻辑截然不同。

关注作者,我们明天详细讲解“西王母是怎么从瘟神演变成道教最高女神的?”

5 阅读:1815
评论列表
  • 2021-12-25 12:31

    真实的古代抗疫水煮、火烧、药熏

  • 2021-12-02 13:17

    厉,就是赖子。一种麻风病之类的。并不是小编认为的瘟疫。

  • 2021-12-02 21:11

    呵呵,有意思!

    松鼠读书笔记 回复:
    喜欢可以关注作者哦
  • 2021-12-02 06:54

    没有讲犊鼻吹号吗?

  • 2021-12-19 10:40

    传说不是真的,但也没有错…[得瑟][点赞]

松鼠读书笔记

简介:每晚8点准时分享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