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这个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古老城市,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然而在1873年的秋天,它成为了一场血腥厮杀的舞台。城墙内外,枪炮声不绝于耳;街巷之中,哀鸿遍野。
这场持续数月的激战,双方死伤无数,然而最惨的还是甘肃等地的普通民众。
反抗军的马文禄、白彦虎,在当地屠杀了千万汉人平民,而清军破城之后,也对城内的回民展开了清剿。
这场战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
烽烟再起:肃州之战的背景和前因
1873年的春天,西北大地上硝烟弥漫,白彦虎等一众叛乱首领带领手下对陕甘地区进行了数次大屠杀,据考证动乱之后陕甘地区人口骤减十之八九,有统计说这场叛变造成了一千多万汉人平民、百万回民被屠杀。
白彦虎等人更是烧毁莫高窟,试图破坏黄帝陵,勾结其他叛徒逃亡国外,可谓是无恶不作。
就在清朝刚刚镇压西宁回民暴动,其他地区的回民起义也相继遭遇失败。清廷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却不想肃州这块硬骨头迟迟难以啃下。
清军在远征途中已经消耗了大量粮饷和作战物资,却久攻肃州而不克。这种局面让朝廷焦躁不安,催促之声不绝于耳。无奈之下,陕甘总督、督办西北军务的左宗棠只得亲自赶赴前线督战。
10月3日,当左宗棠的轿子被抬进肃州城外的大营时,整个战局似乎都为之一振。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带来了朝廷的殷切期望,也带来了扭转战局的决心。他立即召集将领们,开始筹划新的攻城方案。
就这样,肃州保卫战进入了最后也是最惨烈的阶段。城内城外,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决战做着最后的准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肃杀的气息,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即将爆发。
硝烟弥漫:肃州之战的开端
随着左宗棠的到来,清军的攻势愈发凌厉。这位老将军重新部署了作战策略,决定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攻城。
战斗很快打响。清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落在城墙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砖石碎屑四处飞溅。趁着炮火的掩护,一队队清军士兵冒着城头上倾泻而下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
在这血雨腥风中,一位名叫张林的游击特别引人注目。他率领着一支敢死队,冲到了城墙下。面对回军抛下的滚木擂石,张林带头拼死攀援,誓要第一个登上城头。
然而,回民军的抵抗同样顽强。他们居高临下,用火枪对准攀爬的清军猛烈射击。不时有清军士兵中弹落下,发出凄厉的惨叫。除了枪炮,回军还往下投掷石块,顷刻间就将清军的敢死队全部打死或击伤。
城下很快尸横遍野,鲜血汇成了小溪。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清军虽然装备精良,人数众多,却在这座坚固的城池前屡屡碰壁。
而城内的回民军虽然物资匮乏,却凭借着有利的地形,一次次挫败了清军的进攻。双方你来我往,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困兽犹斗:清军的困境与回民军的顽抗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军的处境越发艰难。他们多次进攻肃州城均遭到失败,损兵折将。每一次进攻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是严重打击了士气。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左宗棠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他下令增修壕垒,加紧挖掘地道,希望能从地下找到突破口。同时,他还向朝廷请求增兵。
10月30日,刘锦棠率领部队从西宁赶到肃州,其中还包括一些被招降的回民军。这支生力军的到来,为清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然而,城内的回民军虽然处境艰难,却依然顽强抵抗。此时的肃州城中,粮食已经耗尽。守城的回民军和居民们饿得面无人色,不得不宰杀骡马充饥,有些人甚至开始煮食骡马皮来果腹。
并且,原本支援肃州的白彦虎所率陕回军,因为看到局势绝望而选择撤退。这让肃州的回民军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双方都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意志力。清军不惜代价地进攻,回民军则誓死守城。这种你死我活的拼搏,让肃州之战成为了同治年间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城破人亡:肃州城的陷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回民军越发不利。11月4日,马文禄再次出城乞降,但左宗棠却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位老将军深知朝廷的态度,也明白要彻底平定西北,就必须给予叛军致命一击。
得知投降无望,回民军陷入了绝境。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抵抗。当清军发起新一轮猛攻时,城头上再次响起了密集的枪声。
在火炮和地雷的轰炸下,清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登城。游击张林在冲锋中身中数弹,倒在了离城头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看到前锋覆灭,清军副将邓增和赖长急忙调来几座后膛开花炮和劈山西洋炮,对准城墙猛轰。
然而,肃州城的城墙异常坚固,炮火的效果并不理想。战斗陷入了僵局,双方都在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在这时,负责进攻肃州城西南角的徐占彪、杨世俊两军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挖掘的地道终于成功了!为了抢得头功,杨世俊亲自率军冲入地道。然而,命运弄人,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一颗流弹无情地夺走了他的生命。
血雨腥风:回民军的命运与清军的胜利
清军的屠刀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人,只有极少数的老弱妇孺得以幸免。整个肃州城笼罩在一片恐怖和悲伤之中,到处都是哭声和惨叫声。
马文禄等回民军首领的下场更为凄惨。他们被捕后遭受了凌迟之刑,这种令人发指的酷刑在当时可谓是最严厉的刑罚。
肃州之战的结局,标志着这场动乱最终结束。这场持续多年的动乱终于落下帷幕,但留下的创伤却难以愈合。清军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估计,清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伤亡人数高达数千人。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西北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生态。它成为了同治年间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马文禄的恶行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马文禄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这个出身于甘肃河州寒门猎户家庭的男子,凭借一身过硬的武艺,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升至都司。
马文禄一开始在军中乐于结交朋友,仗义疏财,使他在军中颇受欢迎,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亲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正面的人物,却在乱世中走上了一条血腥的道路,成为了一个恶魔。
1862年至1864年间,甘肃多地陷入动乱,被回军攻陷。在这个过程中,数千万无辜百姓惨遭屠戮。这种局面让清廷震怒,也让许多地方官员陷入恐慌。
1865年2月,马文禄率军反清。他先是攻占了嘉峪关,继而又智取肃州。然而,起事之后的马文禄并没有表现出仁慈和宽容。相反,他在肃州大肆屠杀无辜百姓,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
马文禄的所作所为,不仅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也引发了清廷的强烈反应。肃州的失控局面,直接导致了后来清军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马文禄的故事,折射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复杂性。有人说他是反抗压迫的英雄,但是在他的带领下,甘肃等地的汉人被屠杀近百万,加上其他反抗军屠戮的汉人平民,总和更是达到了千万,作为一个屠杀百姓的刽子手,最终被一刀刀凌迟,也是罪有应得。
结语
肃州之战,不仅是清军与回民军之间的一场残酷战争,更是同治年间西北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缩影。
肃州城的陷落,标志着陕甘回民起事的终结,也为左宗棠在西北的战略布局铺平了道路。然而,这场胜利的代价是如此沉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肃州之战已经成为了过去。然而,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和警示,却永远不应被遗忘。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反对暴力,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今天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满清一直都在打仗,而且都是存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