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中美俄欧四方博弈,为何欧洲最终沦为棋子?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2-20 19:46:55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在前些天德国举行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作为曾经一向被西方国家针对的我们,在会议上引经据典,谈笑风生,进退自如。

而作为大会另一发言人之一的美国副总统万斯却在会议上公开指责欧盟“背叛共同价值观”。

面对美国的指责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则反击道:如今的欧洲与美国在俄乌战争问题上的背道而驰,貌合神离,末尾她还强调“欧洲必须走自己的路”。

而身处战争漩涡中的俄乌两国一个是没资格上桌,一个则是直接缺席。

从这一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浮出水面:曾经主导世界秩序数百年的欧洲,正在沦为中美俄三方战略棋盘上的“棋子”。

纵观俄乌冲突之后,欧洲先是在能源命脉上被俄罗斯扼住咽喉,接着到安全防务也开始受制于美国“保护伞”,再到经济转型依赖中国市场和投资,欧洲的“战略自主”口号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那为何手握27国联盟、5亿人口和16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的欧盟,却在21世纪的大国游戏中步步失守?

欧洲的困境并非始于今日。早在冷战时期,西欧国家便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下形成了“安全靠美国、经济靠自己”的生存模式。

1949年北约成立时,欧洲人或许未曾料到,这个“保护者”会在75年后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1991年苏联解体后,欧盟曾雄心勃勃地推进一体化进程,欧元区的诞生更被视作挑战美元霸权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欧盟的结构性缺陷,当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时,德国主导的紧缩政策在南北欧之间撕开裂痕。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则彻底击碎了“欧洲团结”的神话。这些内部裂痕,为今日的被动局面埋下伏笔。

俄乌冲突的爆发,将欧洲的战略脆弱性暴露无遗。

当冯德莱恩在慕尼黑宣称“欧洲已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时,德国巴斯夫集团正关闭路德维希港的百年化工厂——这座诞生于1865年的工业巨擘,曾扛过两次世界大战的轰炸,却因天然气价格暴涨3倍而被迫停产。

法国街头抗议者举着“没有俄罗斯天然气就冻死”的标语,意大利中小企业主在议会听证会上哭诉:“每生产一度电的成本比中国同行高40%,我们拿什么竞争?”

数据显示,即便经过两年“能源去俄化”,欧盟仍有15%的天然气需经土耳其管道间接购自俄罗斯,而美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是战前的3倍。

这种“去俄化”的代价,是欧洲工业竞争力的大幅衰退——2023年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出口暴跌42%。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占率却突破25%,宁德时代在德累斯顿的超级工厂每小时下线300组电池,比慕尼黑宝马总装线快4倍。

美国对欧洲的“收割”更加赤裸。当万斯指责欧洲“价值观堕落”时,波音公司正游说五角大楼阻止空客获得美军加油机订单,马斯克宣布将柏林超级工厂的电池产能转移至得克萨斯州。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以环保名义提供的3690亿美元补贴,直接诱使大众、西门子等欧洲企业将生产线迁往北美。

仅2024年上半年,欧洲就有超过200亿欧元新能源投资流向美国,相当于欧盟全年绿色转型预算的1/3。

这种经济上的“背后捅刀”,与特朗普时期威胁退出北约、拜登政府默许波兰向乌克兰输送德制坦克却不提供同等装备一样,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美国的战略天平上,欧洲始终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次级盟友。

正如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曾警告:“美国人永远不会允许欧洲真正强大,因为那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

中欧关系的复杂性则折射出欧洲的纠结心态。当王毅在慕尼黑引用歌德名句“谁不能掌控自己,便永远是个奴隶”时,台下欧洲政要的表情耐人寻味。

他们既渴望中国投资拯救萎靡的经济——2024年中国对欧直接投资重回400亿欧元高位,匈牙利比亚迪工厂为该国创造2%的GDP增长,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令瑞典哥德堡工厂起死回生。

又担忧在绿色转型中形成对华技术依赖,德国政府一边批准中资入股汉堡港,一边突击搜查三家中企办公室。

这种“既要又要”的投机心理,恰似19世纪李鸿章所说的“以夷制夷”,但在中美全面博弈的今天已难以奏效。

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遭遇便是明证:在美国压力下,其对中国大陆的EUV设备出口被全面禁止,导致2023年营收下降22%,而上海微电子同期28纳米光刻机量产进度提前9个月。

俄罗斯的缺席本身就成为对欧洲的无声嘲讽。当泽连斯基只能在小组讨论中呼吁“欧洲需要更多勇气”时,普京正在莫斯科会见非洲代表团,俄非贸易额在过去两年激增140%。

欧盟对俄12轮制裁未能动摇其经济根基,反而推升全球南方国家与俄合作意愿——印度以折扣价购买俄油后精炼出口欧洲,土耳其成为俄欧贸易的中转枢纽,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公开称制裁是“经济自杀”。

这种制裁的“回旋镖效应”,暴露出欧洲在国际体系中日益衰退的规则制定权。更致命的是,俄罗斯通过“能源武器”分化欧洲的策略初见成效。

捷克总理菲亚拉因支持制裁导致支持率跌破20%,而斯洛伐克新总理佩列格里尼竞选时直言“制裁俄罗斯让普通人为政客的愚蠢买单”。

历史总是惊人地轮回。18世纪欧洲列强在全球殖民角逐,20世纪美苏在欧陆划分势力范围,如今欧洲却成了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从煤炭钢铁联盟到欧盟宪法危机,从欧元梦想到英国脱欧,欧洲一体化进程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中艰难前行。

如今,当美国视欧洲为“提款机”,俄罗斯将其当作“主战场”,中国将其定义为“技术伙伴”,欧洲的“战略自主”更像是一个苦涩的隐喻。

而如今最更大的问题是,如果连马克龙“欧洲脑死亡”的警告都未能唤醒沉睡的巨人,那么被战争阴云、经济衰退和民粹主义三重绞索束缚的欧洲,是否还有资格在大国棋局中继续充当棋手?

参考资料: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