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说得特别好。要是美日是敌人的话,那英国、德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这些发达国家是不是敌人呢?要是我们的敌人都是发达国家,那我们的朋友又在何处呢?毕竟算一算历史旧账,这些国家都对中国欠下许多旧账,这该如何是好呢?要是一方面为外资的撤离而欢呼雀跃,另一方面能看清如今的就业形势吗?要是只看到历史的伤痕,却看不到历史的教训,那研读历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二战时德国屠杀了六百多万犹太人,对波兰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你能想象如今的德国和欧洲是盟友关系吗?能想象德国和以色列也是亲密的盟友关系吗?实际上,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早就面临、至今仍在面临的命题选择,那就是彻底开放、半开放,还是开放一段时间后再闭关锁国?是对世界各国开放,还是只对特定国家开放?可是近代史上有几个邻国对我们是友好的呢?要是你痛恨日本,那你有什么理由不恨沙俄呢?毕竟沙俄割让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过我觉得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了,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里,最关键的还是着眼于现实,立足于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难道不就是最好的立场吗?
反正我没见过美国人因为珍珠港事件至今还不欢迎日本人,以色列也没有因为大屠杀而拒绝德国人。我想说的是,要是你痛恨日本人和美国人,那从庚子赔款美国在中国设立大学开始,到二战中并肩作战凝结的抗战友谊,联合我们抵制苏联,再到助力我们加入WTO,这些又该怎么算呢?日本二战后对中国的援助,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投资项目,又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这些问题也反映出一个真正的问题,那就是开放、自信与选择的问题。当下应当摒弃那种,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维模式,因为当被仇恨蒙蔽双眼、思维变得狭隘的时候,世界还在大步向前迈进,AI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靠自身赢得未来。要是真的要铭记历史,那就应该深刻铭记,近代落后耻辱是如何造成的。恰恰是因为仇恨这个、抵制那个,最终形成了一种盲目自大、排外的风气,白白错失了与世界接轨的大好时机。
看似是康乾盛世,却因为封闭而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恐怕连互联网时代也要失之交臂了。真正让人担忧的是,还在为到底开放还是封闭的选择而犹豫不决,一会儿觉得应该开放,一会儿又迟迟不敢对有封闭倾向的行为,加以有力制止,在传统文化问题上,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读近代史让人无比痛心的是,我们竟然在开放还是封闭这个问题上,犹豫了至少三百年。这个问题,晚清的林则徐清醒过,郭松龄预言过,李鸿章沉思过。然而遗憾的是,从1515年开始,我们试探了100年,又在希望与失望中起伏了100年,最后在犹豫不决中困惑了100年,接着就是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明智源于历史,不明白真正的失去就永远无法获得,永远无法赢得真正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