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哪个男子能拿出去当门面?细微之处见真章,别小瞧了他的能力

如玉公子 2025-04-22 00:00:03

说起贾琏此人,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色。女儿巧姐出痘,他出去斋戒却趁机和多姑娘鬼混,凤姐过生日,他又抓紧机会找鲍二家的私会。用贾母的话来说他,就是不管“脏的臭的都往屋里拉”。

然而,贾琏在大事情上却极有分寸感,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个,我们可以看看第十二回。书中写道:

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考虑后决定派贾琏护送回姑苏探视。

这件事,书中轻提轻放,没有多花笔墨去写,但是这恰恰是一个细节。贾琏送林妹妹回苏州,是贾母亲自安排让贾琏送的。

为什么贾母要做这样的安排呢?整个贾府男子有不少,上有贾赦、贾政,下也有贾珍宝玉,还有府中众多有经验的管家。

贾母为什么不选其他人,而是选贾琏呢?这就是贾琏的能力所在了。

林如海病倒,贾母心中已有预测,林妹妹这次回去大概率是送葬的,不然林家也不可能急匆匆让她回去。

这等大事,本来舅舅送外甥女回去是最合适的人选,起码从辈分上就压得住场子。

而且中国的传统,"娘死有舅,父死有叔"。有舅舅在,也才能更好和林家的族人好好掰腕掰腕。

所以按理来说,这次送林妹妹的人选是贾赦和贾政,不过贾政是朝廷命官,可能轻易走不开。但贾赦虽有袭爵,却是闲职,平时不用上朝,在家也无甚大事,他是有时间去处理林家后事的。

但是,贾母却没有选择他,究其原因,贾母信不过贾赦。贾赦一把年纪,还好色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人品不行;估计办事也不牢靠,家中的事情他基本也是派儿子贾琏代劳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贾母经过综合考量,决定派贾琏送林妹妹回去。当然他这一去,自然不仅仅是送林妹妹,他要全面处理林如海的身后事。

贾琏能"代父出征",便代表着他的能力不错,办事肯定是靠谱的。贾母相信他有能力代表贾府的门面。

对于这个,书中只提到这么一句:

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

非常轻巧的一个描写。但就是这个"定要"的态度,更凸显出贾琏"临危受命"的重要性和靠谱性。

千里迢迢,送表妹回家葬父,见的是姑苏的所有名流,接待的是林如海的同僚同窗,面对的是林家的整个宗族。

这个处理难度比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难度要大得多。

书中没有明写贾琏姑苏葬探花之事,但是却浓墨重彩的写了王熙凤办理秦可卿之丧事。通过写王熙凤怎么治人,怎么做事,侧面反映出贾琏如何办理林如海的事情。

那可是上百双眼睛看着,要是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那整个贾府的名声,怕是也不能要了。

但贾母相信贾琏的能力,贾琏果然也不负所望。

他在姑苏将林如海之事办得妥妥当当,毫无纰漏。这从贾雨村之事也可以看出来。

贾雨村拿了林如海的书信,然后王子腾上本,马上便成功保举贾雨村进京陛见。贾雨村能成功上位,靠的是林如海的遗笔。

贾雨村后来跟着贾琏和林妹妹的船一路进京,这说明什么?

他可不是知恩图报的人,当初甄士隐资助他上京赶考,他可是不辞而别。如今因为林如海一封书信,他就会感恩戴德,护送林妹妹回京马?

当然不是,不过是贾琏在姑苏把事情处理得漂亮,深得人心,连贾雨村都佩服。

不然,以贾雨村这样的为人,他千辛万苦得来的面圣的机会,他还不屁颠屁颠的跑了。

贾雨村这么自私的人,居然能跟着琏二爷一起走一趟,可见贾琏在处置林如海的后事上,一点瑕疵都没有。贾雨村知道不会受到牵连,因此他才陪送了一程。

从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贾琏办理事情是周到而全面的,林家的族人也没有发生争夺财产之事,想来贾琏也是安排得妥妥帖帖的了。

贾琏不愧能代表贾府,他可以说是除贾政外,贾府对外行走的唯一门面了。

所以不要小看贾琏,他虽然好色,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来不含糊。

他和凤姐一样能干,也一样分得清事情的大小。小事可以糊弄,大事却办得分明。

这也是贾母看重他们,相信他们的原因。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