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街道办的一纸《古城亮化倡议书》,在春节前夕引发热议。要求商户在除夕至元宵节期间通宵达旦点亮商铺灯光,这一看似营造节日氛围的举措,却暴露出了城市治理中简单粗暴的思维定式。当行政命令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当形式主义取代了人文关怀,这样的"节日亮化"还能照亮谁的心?
城市治理需要成本意识。一家商铺通宵亮灯18天,电费支出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对于大型商户或许可以承受,但对于小本经营的店铺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城市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是否考虑过商户的承受能力?是否计算过这项政策的实际成本?城市治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要在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城市治理需要法治思维。《电力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电力使用。强制商户通宵亮灯,涉嫌侵犯商户的经营自主权。城市管理者不能以"营造节日氛围"为由,突破法律底线。法治政府建设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任何决策都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城市治理需要人文温度。节日氛围的营造,应该建立在市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强制性的亮化要求,不仅难以赢得商户的理解支持,反而可能引发抵触情绪。城市治理者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更有温度的方式,让市民自发参与到节日氛围的营造中来。比如,可以通过灯光秀、民俗表演等公共活动,吸引市民参与,而不是简单地把成本转嫁给商户。
城市治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智慧,更需要温度。节日灯火的点亮,不应该成为商户的负担,而应该成为市民共同的喜悦。城市管理者应该摒弃简单粗暴的行政命令,学会用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方式治理城市。只有这样,城市的灯火才能真正照亮每个人的心,让节日的气氛温暖整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