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其中东吴以其长久的国祚成为了三国中存在时间最久的王朝。东吴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除了依托长江天险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东吴历来多出良相。
从顾雍到陆逊,这些丞相都是一时的英杰,他们的存在为东吴的开疆拓土、鼎足三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即便在东吴灭亡的前夕,大厦将倾之际,仍有一位丞相挺身而出,试图力挽狂澜,他就是东吴的末代丞相——张悌。
张悌,字巨先,襄阳人氏,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在吴主孙休在位时,他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孙皓称帝后,张悌更是被委以重任,担任丞相,掌管国事。
公元263年,魏国灭掉了蜀国,东吴的西部盟友丧失,形势变得极为孤立。当时,钟会、邓艾大军进攻益州,吴国大多数人还对蜀汉抱有信心,认为蜀汉能够抵挡住魏军的攻势。然而,唯有张悌独具慧眼,他预见到蜀汉必亡,结果果然如他所料。
时间转眼到了公元280年,晋朝大军从巴蜀、荆州、扬州三个方向同时猛攻东吴。面对来势汹汹的晋军,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派遣张悌都督沈莹、孙震、诸葛靓等人,率领三万精锐部队逆江而上迎敌。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东吴精锐部队的指挥官沈莹忧心忡忡。他对张悌说:“晋朝在蜀地训练了水军,占据了上游的优势。而我们东吴的名将已经尽数去世,无人可用。倘若我们渡江作战,战胜了则东吴得以保全;但一旦战败,国家必亡。”
面对沈莹的担忧,张悌表现出格外的坚毅。他斩钉截铁地说:“东吴命悬一线,已是众人皆知。此番出战,我们唯有拼尽全力,即便战死也无怨无悔。倘若此刻畏缩不前,坐以待毙,那岂不是我们的奇耻大辱?”
就这样,张悌抱着必死的决心,率领东吴的精锐部队渡江迎敌。大战一触即发,吴军首先击败了晋军的张乔部,随后又与晋淮南军主力展开了决战。
沈莹身为东吴丹杨太守,领兵东吴最为精锐的丹杨部队。据史书记载,沈莹麾下有“五千刀楯之兵,号称青巾,屡破敌阵,战功赫赫”。这五千“青巾兵”,无疑是东吴最后的坚强后盾,也是东吴翻盘的最后希望所在。
在沈莹的指挥下,“青巾兵”开始猛攻晋淮南军的军阵。他们奋勇当先,锐不可当,连续三次冲击晋军的阵线。然而,晋军却岿然不动,坚守阵地。经过剧烈的战斗,“青巾兵”虽然勇猛无比,但终究因为体力不支而开始溃散。
晋军发现吴军的破绽后,立刻纵兵出击。吴军瞬间崩溃,无法抑制地败退下来。在混战中,沈莹、孙震等将领战死沙场,吴军被斩首的将士达八千人之多。东吴最后的精锐部队土崩瓦解,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诸葛靓带着五六百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张悌。诸葛靓拉着张悌的手,急切地劝他一同逃走。然而,张悌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张悌流着泪对诸葛靓说:“仲思(诸葛靓的字),今日是我死日也。想我自幼年时,便受到你们诸葛家族的诸葛恪的提拔和赏识。我一直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负了名贤的佑顾。如今,我以身殉国,死得其所,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你不要再为我悲伤了。”
讲完这番话,张悌毫不犹豫地转身,毅然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之中。他心里清楚,自己已没有退路,只有以身许国,才能报答东吴对他的厚爱以及诸葛恪对他的赏识之恩。最终,张悌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成为了三国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战死沙场的丞相之一。
张悌的才能虽然远不及顾雍、陆逊等东吴名相,但他的忠肝义胆却丝毫不逊于那些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人们常常称赞关羽义薄云天、诸葛亮鞠躬尽瘁、姜维宁死不屈,但实际上,张悌的道德操守并不输给这些广为人知的人物。
然而,不同的是,关羽、诸葛亮、姜维等人被后世人大书特书、千古传诵、享受至高荣耀;而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东吴末代丞相张悌却几乎被世人遗忘。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明代的学者周礼就曾对张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赞道:“颠危国祚势难支,江左全收大将旗。张悌死忠怀食禄,为臣到此是男儿。”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张悌在东吴灭亡之际的英勇表现,更彰显了他作为一位忠臣的崇高品德。
张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肝义胆。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东吴的尊严和荣誉,也为自己赢得了永恒的敬仰和尊重。在当今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我们或许无法再亲身经历那样的战火纷飞和生死抉择,但张悌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