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真谪仙人也.....”
这是“王辟之”对苏轼的盛赞!
王辟之是北宋名臣,以“贵德尚贤”闻名。
在他眼中,苏轼才华横溢,遗世独立,举世无双,气度高雅,是一位仙人。
其实,苏轼表面是儒雅、豪迈,内核却是一位多愁公子。
苏轼晚年,居住在常州,在一个春宵之夜,诗人看见了贵族、美人,发出一段“春宵值千金之感”。
这段感怀,记录在诗歌《春宵》中,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看一看这首《春宵》。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个故事,要从“乌台诗案”说起。
苏轼是“乌台诗案”的主角。
苏轼的数首诗,被有心人抠字眼,冠了“嘲讽朝廷”的罪名。
“乌台诗案”持续了四个月,苏轼身心疲惫,恍如隔世,最后贬去黄州。
黄州是一个贫瘠,荒凉之地。
诗人虽是“团练副使”,也不过是“闲职”,一个没钱,卑微,没自由的小官。
苏轼一呆就是四年,常常饥寒交迫,生活困顿,远离亲人。
终于,在1084年,迎来转机。
宋神宗去世后,苏轼前往常州,常州风景如画,远离纷争,能与家人、朋友朝夕相处。
对苏轼而言,是心安之地,这首诗《春宵》,大概写于常州。
诗人以《春宵》为题,这里的“宵”,指晚饭后的一段时光。
诗人很珍惜,这段小时光,在诗人眼中“春宵一刻值千金”。
“一刻”,是计时的单位,古人用“漏壶”计时,一天有96刻,这里的“一刻”,比喻时间短暂。
在诗人眼中,春夜的一刻,很贵重。
试想一下,在什么境遇下,我们会觉得时间短暂?
没错,美好的时光。
后来“春宵一刻”,演变成一句成语,特指美好的时刻,后引用至“洞房花烛夜”。
诗人为什么在春夜,如此感慨呢?
结合诗人的身世,诗人此前,一直在黄州,黄州缺衣少食,与亲人分离,是一段孤独、难熬的岁月。
而常州,富庶安定,风景如画,阖家团圆,此刻的苏轼,人生过了半百,对他而言,很安定,快乐,所以,深感时光宝贵。
而春夜的景色,又让诗人很“安心”。
院子里,满目繁花,清香阵阵。
天上的月光,如水一般,洒落在院子里,花树下,留下朦胧的碎影,摇曳生姿。
这时候,诗人又听到了“歌管”声,原来享乐的人,不止我一个。
还有达官贵人。
这时候,诗人的心情由“安定”转为“多愁”。
华丽的高楼,传来绝美的歌声,不知道是出自哪位妙龄女子?
不知道听曲的人,又是何其尊贵,在春夜里,妙声阵阵,真是“良辰美景”啊!
如今,我已是布衣之身,而贵人们,身兼要职,也在如此良夜,听歌,唱曲,抱美人,那还有谁,会去关心百姓呢?
想到这里,一股悲伤,涌上心头,贵人们享乐“春宵”,却不知寻常百姓,在这春夜里,是否也一样快乐!
你看,院子里的秋千,已经搭好了,欢乐的笑声,沉浸在茫茫夜色里!
至此,《春宵》完结,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忧虑,对贵族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