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四大保镖结局如何?一人归隐一人成香港首富,一人替张而死

娱小七 2022-11-18 16:16:45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迫蒋介石抗日,不惜发动西安事变。

最后虽说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但张学良将军也身陷囹圄,被蒋介石囚禁了54年之久。

那么,张学良被困的这些年,他身边四位赫赫有名的保镖都在干什么?

他们各自的结局又如何?

富商之子何世礼

张学良的四位保镖之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何世礼。

何世礼1906年出生于香港地区,父亲是鼎鼎大名的富商何东。

何世礼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眼见中华民族饱受外国列强欺凌,他早早地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远大志向。

1925年,何世礼如愿以偿地考取了英国胡列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后再入英国勒希尔炮兵学校和法国布鲁尔炮兵专门学校,专门研究炮兵技战术。

1930年夏天,何世礼学成归国。

此时正值中原大战时期,国内军阀混战,百姓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何世礼闲居上海,天天看报纸、听广播,一边深为家国命运忧虑,一边寻找报国之路。

他听说东北军张学良励精图治、目光远大,现如今正在招贤纳士。

再加上东北与盘踞在朝鲜的日本关东军隔江相对,随时有爆发冲突的可能,于是一腔热血的何世礼毅然决定投奔张学良。

何世礼文武双全、头脑灵活,且颇有远见,看问题非常深刻,这是何世礼给张学良留下的第一印象。

双方谈到了当下东北边境局势,何世礼认为日本关东军不出两年必然进攻东北,他建议张学良加快建设葫芦岛军港,改组东北军当中的炮兵部队。

张学良深表赞同,何世礼的很多观点和建议都说到了张学良心坎里,但东北军苦于得不到国民政府支持,很多边防事务都开展不了。

张学良非常赏识何世礼,当下就要任命他为自己的高级参谋、授上校军衔。

但何世礼却婉言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没有带过兵,资历太浅,希望从基层开始历练。

闻言,张学良对何世礼的欣赏又多了几分。

于是,张学良任命何世礼为自己的警卫员兼贴身副官,平日出席各种活动和会议总要带上他,希望让何世礼多接触东北军高层领导,尽快学习成长起来。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此时的何世礼正巧告假回到了香港。

得知消息后,何世礼立刻判断出张学良将军的真实意图,断然不信国民政府宣称的“张学良已经叛变”。

不过由于他跟张学良的关系太近,还没等他回到部队便被解除了军职。

后来张学良被软禁,何世礼也只能回乡。

就在他路过南京时,却受到了宋子文等人的招待,宋子文坚决抗日的主张以及对张学良遭遇的同情,让二人很快成为了好友。

在宋子文的介绍下,何世礼暂时留在了南京任职,七七事变后何世礼毅然辞去官职,请求前往前线杀敌。

凭借超高的战术素养和指挥才华,何世礼在部队中一路高歌猛进,抗日战争结束时已经是国民党陆军中将。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了拉拢何家,又授予其上将军衔。

只不过,此时的何世礼早已无心内战。

后来虽说跟随蒋介石来到了台湾,但何世礼内心仍然坚持着“一个中国”的信念。

眼看蒋介石在国家分裂的路上越走越远,何世礼便以回家继承家业为由,辞去了国民党军职,回到香港。

何家的事业在他军事化的纪律管理下,蒸蒸日上,比他父亲在世时还要鼎盛。

一时间,何家在香港地区风头无两,是当之无愧的首富家族。

值得一提的是,何世礼直到1998年7月才辞世,这让他等到了与少帅再见的机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何世礼曾两度前往夏威夷看望张学良,他也是张学良四个保镖中唯一一个与少帅重逢的人。

修鞋匠谭海

谭海是张学良麾下第一位保镖。

此人出生于辽宁一个清贫之家,自幼跟随鞋匠父亲做鞋。

但是谭海并不喜欢这个手艺,从小痴迷于武术。

他四处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的武艺,一般三五个壮汉根本近不了他的身。

后来谭海放弃了父亲传授他的鞋匠手艺,准备投身军旅。

于是他投奔到了东北军张作相麾下,二人算是老乡,按辈分谭海要喊他伯伯。

张作相阅人无数,一看谭海就是个练家子,于是便把他送到了张作霖那里。

他和张作霖是拜把子兄弟,想把谭海推荐给张学良当保镖。

张作相的确没看走眼,往后十几年间,谭海数次帮助张学良挡下了血光之灾,护得他一身周全。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成为新一任东北王。

主政东北后,张学良大力整顿改革,但是却触动了某些东北军的利益。

东北军元老杨宇霆和黑龙江省长常荫槐勾结,试图以东北重臣身份左右张学良决策。

他们的行为触碰到了张学良的底线。

究竟要不要向二人下手?

张学良有些犹豫,毕竟张作霖尸骨未寒,他们二人当年是跟随老帅一路走来的功臣。

关键时刻,是谭海帮助张学良下定了决心,也是谭海亲自动手杀掉了二人。

一日晚间,张学良假意邀请杨宇霆、常荫槐来老虎厅打牌,谭海则是带人悄悄埋伏在了后方。

等到杨、常二人一进门,谭海一马当先,当场将二人枪决在老虎厅。

就这样,东北军内部的祸乱被平息,谭海帮助张学良稳住了局势。

日本人向东北发起进攻后,东北军受命不断后撤,以致于东三省沦落敌手。

一时间,作为东北军主帅的张学良被国民骂得狗血淋头,张学良本人有苦难言。

自那以后,张学良每次外出都会格外小心,即使如此还是遭到了不止一次袭杀。

幸好谭海始终守卫在张学良左右,数次帮他化险为夷。

1933年,张学良去上海戒毒,刚到上海就被斧头帮盯上了,理由同样是东北军的不抵抗。

斧头帮老大王亚樵命人送上了一封恐吓信,让他马上离开上海,否则要丢掉性命,信封内还附上了一枚炸弹。

张学良赶紧将消息告诉了杜月笙,希望他从中调停,结果也仅仅是争取到了一个月的戒毒时间。

为了保证张学良的安全,谭海每天寸步不离守在张学良身边。

与此同时,他还派人秘密联系上了王亚樵,警告他要是敢轻举妄动,必然连根拔除斧头帮。

在谭海的保护下,张学良再次幸免于难,安全回到了东北。

1936年西安事变过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

为防不测,谭海本想随同前往,但遭到了张学良的拒绝。

或许是意识到了此行的波折,张学良叮嘱谭海回到天津,替张家守好家产。

谭海出色地完成了张学良交代的任务,在天津隐居长达十几年,始终未对张家财产产生过任何想法。

但可惜的是,1954年谭海就早早地病逝了,始终未能等来自己的少帅。

他的遗物中有一副油画,背后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仔细一看才发现,上面写的都是这些年来他搜集的关于张学良的消息。

英年早逝的姜化南

姜化南是张学良四大保镖中去世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为保护张学良牺牲的保镖。

姜化南是吉林梨树人,父亲英年早逝,自幼跟随母亲长大。

在母亲的殷殷期盼中,姜化南考取了保定军校,毕业后进入东北郭松龄部,正式开始了自己短暂的军旅生涯。

姜化南在工作中展现了自己的忠勇和才能,于是被郭松龄推荐给了张学良。

因为二人同岁,又非常聊得来,张学良便把姜化南留在了身边当警卫员。

几年时间,姜化南就被提拔为张学良的警卫队队长,成为东北军少帅心腹。

可惜没过多久,姜化南就在一次护卫张学良的行动中不幸牺牲了。

1917年,吉林梨树县被一伙外来土匪侵入,张作霖派遣张景惠率部前去剿匪。

过程中,东北军与梨树本地土匪头子王永清前后夹击,成功剿灭了这伙匪徒,事后王永清也被张景惠收编。

几年时间,王永清跟随大部队南征北战,混到了一个骑兵旅旅长的位置。

但是王永清本性难移,时不时还会瞒着上面做出打家劫舍之事。

1926年,王永清部在路过张家口镇一处喇嘛庙时,再度犯下了暴行,抢走了寺庙内不少宝物,临近区域的村民也惨遭毒手。

事后,受害村民一路将王永清举报到了张作霖那里,引来张作霖的震怒。

9月10日,张作霖差遣张学良率部前往张家口,剿灭王永清部。

张学良不想伤及无辜,原计划过去缴了王永清骑兵旅的械,只对犯罪者进行惩处。

但是张学良率部前来的消息事先被王永清得知,他以为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于是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还安排了狙击手隐藏在暗处,一旦张学良到来就狙杀他。

9月10日这天,张学良一行人来到张家口镇。

原本张学良准备亲自下车宣布缴械、惩办贼首的命令,但是跟随其一同前来的姜化南感觉到了不对劲。

前来迎接的王永清部明显处于严阵以待当中,甚至有些如临大敌的意味。

保险起见,姜化南代替张学良下车宣布命令。

可谁知,姜化南下车后刚刚站稳,一发子弹便径直朝着他的脑袋射来。

姜化南的太阳穴被击中,当场死亡,年仅26岁。

姜化南的牺牲令张学良悲痛不已,倘若不是他主动替少帅担负起风险,死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张学良,那么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整个中国的历史甚至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事后,张学良专门为姜化南购置了28间高宅大院,转交给姜化南的遗孀和母亲。

梨树县城东一处风水宝地也被张学良买下,为姜化南修葺了陵墓。

次年9月,姜化南墓建成,背后有张学良亲自书写的一句诗:“肯使松花淘壮士,祇令梨树识将军。”

捉蒋总指挥刘多荃

姜化南虽说离去了,但却为张学良留下了另外一位忠臣良将——刘多荃。

刘多荃与姜化南是保定军校的同学,刘多荃也正是在这位老同学的引荐下来到了张作霖的东北军中。

由于刘多荃忠勇可靠、足智多谋,很快被张学良提拔为警卫队副队长。

张学良的护卫队扩充为护卫旅之后,刘多荃任一团团长,后来又被提拔为师长。

其实早在1929年1月枪决杨宇霆的行动中,就有刘多荃的身影,但是与他后来指挥参与的西安事变相比,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二将率部围剿红军。

此时日军大敌当前,张、杨二位将军非常抗拒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决策。

于是在蒋介石到来后,二人轮番上阵,声泪俱下的恳求蒋介石放下成见,联合共产党抵抗日军,但他们请求换来的却是蒋介石的厉声指责。

眼看劝说蒋介石无望,二人只能商议通过武力囚禁蒋介石,逼迫他抗日。

紧接着,东北军、西北军首脑开始策划兵变一事。

经过商议,刘多荃被任命为此次行动的总指挥,105师第2旅、第6骑兵师、张学良卫队第2营、卫队第7连参与对蒋介石身边护卫队的围剿,129师负责包围整个华清池,防止蒋介石突围。

为确保行动顺利,刘多荃在行动前特别交代各部指战员:

“兵谏的目的是逼迫蒋介石抗日,一定不能伤害他。实情先不要告诉下面的战士们,就说张副司令被蒋介石扣押了,只有活捉了蒋介石,才能救回张副司令。”

刘多荃一番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细细品味就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毕竟他们发兵的对象是国民政府最高统帅,倘若真的以实情相告,难保说服不了战士们。

但是如果告诉他们张副司令被蒋介石扣下了,这些从张作霖时期就跟随张家征战的老兵们,一定会一往无前。

12日凌晨5时左右,刘多荃一声令下,四方同时行动。

105师师长唐君尧和张学良7连卫队队长孙铭九一马当先,率部径直扑向华清池蒋介石的住所,骑兵师负责扫清周围的守卫。

孙铭九很快率部翻过墙头,冲到华清池前院,距离蒋介石的下榻之处不过几十米的距离。

此时蒋介石的卫队在外苦苦抵抗,睡梦中的蒋介石却以为是红军打来了,慌忙翻墙逃出,不料摔进了一处乱石沟里,磕的头破血流。

蒋介石顾不上身上的伤势,踉踉跄跄的朝着一处小山爬去,在一块岩石旁边的山洞内躲了起来。

另一边,蒋介石卫队很快被消灭殆尽,孙铭九第一个冲进了蒋介石的卧室,结果却发现空无一人,孙铭九随即把情况报告给了刘多荃。

“快搜!”一声令下,大部队开始了对蒋介石的地毯式搜索。

很快,孙铭九在山洞内找到了被冻得缩成一团的蒋介石。

上午10点,蒋介石被扭送至张学良指挥部,张学良随即电告全国,提出各项联合抗日救国主张,并邀请中共中央前来共商存亡大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被整编为6个军,刘多荃任49军军长。

1937年10月,49军被调至淞沪战场,遭到日军重火力猛攻,麾下105师、109师奋勇杀敌、以死报国,大半将士为国捐躯。

但是蒋介石对于刘多荃指挥西安事变一事耿耿于怀,迟迟不给49军补充兵力。

不得已之下,刘多荃动用一部分张学良当年留下来的武器装备,并抽调国民党军预备5师四个黄埔生团兵力,重新整顿出了109师。

可没想到的是,这些黄埔生团一心站在蒋介石一边,拿着刘多荃的装备却服从着蒋介石的命令。

当刘多荃下令大军开拔时,四个团团干部纷纷告了长假。

事情传到蒋介石耳中,非但没有引来他的处分,反而借机将109师师长撤了职,换上了自己的嫡系,刘多荃心腹也被纷纷换下。

1939年49军奉命防守松山,作战失利后刘多荃也从中将军衔被将至上校,整个49军名存实亡。

然而到了解放战争中,蒋介石为了拉拢东北部队又重新启用了刘多荃,将其升为陆军上将。

但此时的刘多荃早已看清蒋介石的真面目,本就无内战之心的他,于1948年举家迁到了香港,并在新中国成立前宣布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刘多荃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结语

这就是张学良身边四大保镖的结局。

他们之中有的人成为了香港首富,有的人官至国军上将,当然也有人归隐天津、苦苦守卫张家产业,更有人年纪轻轻就为少帅牺牲。

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四人无一例外都对张学良忠心耿耿。

6 阅读: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