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一场心的远行陶渊明、苏轼笔下诗意的文字

丹阳撰稿课程 2024-04-13 10:14:43

沈从文先生说: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该美一点。深以为然。对于美的事物,总是心向往之,也为此深深执迷。文字更甚。每当读到美的文字,总是反复地吟诵,为它们所呈现的意境而折服。是什么样的才华才可以写出如此美的文字?胸中有丘壑,心中有诗卷,笔下自然有意境吧。

美的文字如一幅幅画卷,徐徐展开,为你呈现自然的美,人生的美,文学的美。万众心仪,直指人心的美,触发于外,却是来自于心。心有所感,所以就行诸于笔端。自然流淌,却有着震古烁今的力量。

我们来欣赏一下有意境的文字是如何俘获人心,如何跨越时间的长河,经久不衰的吧。

陶渊明,“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留下的诗篇,总让人无比心动。他的文字是他的世界,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无比纯净的内心世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跟随着陶渊明的诗篇,我们仿佛也远离了喧嚣。喧嚣可能并没有走远,是那颗渴望宁静的心脱离了凡尘,抵达了自己理想的那个世界。在自己的一片茅草屋舍里安营扎寨,自足自得。每次走进大山,我就想起陶渊明的这首《饮酒·其五》。身处大山之中,所感受到的意境与诗里所写的无比契合。眼前之景已被陶渊明说尽。在烟雨迷蒙的山中,时而有几只鸟飞过,不疾不徐。此刻,心中浅吟低唱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寥寥几笔,诗意尽现。有着“言有尽,意无穷”的悠长。

《四时》,我也很喜欢。仅仅四句,却把四季写得如此生动,真的是凝练而丰盈的表达。春水,夏云,秋月,冬岭都是触目可及的事物,但读来却是如诗如画的表达,让人心生膜拜。

四时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词,是让人经不住读了再读。牢记心间,信手拈来,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些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词。无论哪一首,细细读来,都无比的享受,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其中的凄美、离别、思念、唯美、旷达、孤独以及对于人生的思索。

胸中有丘壑,心中有诗卷,笔下有意境。从心间流淌出来的文字,经历了大浪淘沙的千淘万漉,带着生命的质感,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闪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