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一场误判让中国付出上万亿的代价,一代巨星抱憾而终

壹知眠羊 2024-08-21 18:12:28

1985年2月,因为国家财政紧张,已经研发出来并即将试飞的运-10被迫停止。这个消息令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心如刀割,只差一步,运-10就一飞冲天。

遗憾的是,一直到马凤山去世,他都未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而运-10的停止,也令我国付出了上万亿的代价,这一切,最终来源于一场误判,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运-10首飞成功

在2013年,中国大飞机运-20首飞成功,大家伙直冲云霄,蓝天白云中,运-20承载了前后无数中国航空人的梦。

人们看着它,思绪却飘向曾经,如果运-10能够坚持下来,应该已经投入商业运营好多年了吧。

运-10,是中国航空人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向大型喷气式客机发起了第一波冲击,当时国内并没有大型客机,就连世界范围内能造出大型客机的国家都寥寥无几。

我们想打造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旅客机,以填补中国航空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最终,我国定下“708工程”,飞机代号运-10,由总设计师马凤山带领团队进行研发。

凭借当时我国的技术,大型飞机的研发制造无异于跨越天堑,然而,马凤山却勇往直前,他拥有丰富的飞机制造经验,从理论上说,飞机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国外能做,我们自然也能做。

这一研发,就是十年,他以轰-6为设计灵感,十年间不断完善改造,最终运-10成功诞生,并且在1980年9月,运-10首次试飞成功。

彼时许多西方国家预测,如果中国运-10能够量产的话,那么它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至少会缩短15年。就在人们翘首以盼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运-20凝结了马凤山团队十年的心血,在试飞成功之后,人们眼含热泪,有了它,中国就是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大型飞机的国家,中国也会因此增加在国际上的地位。

从1980年首飞成功开始,运-10就开始飞往全国各地,来测试它在不同条件下的飞行考验。四年间,它先后出现在北京、安徽、黑龙江、新疆、广州、云南等地,也7次飞往西藏拉萨。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大雪纷飞,运-10都顶住了压力,也就是说,运-10是一款非常成功的大型客机,那么不出意外的话,运-10 将会量产,此后中国的航空工业也会因此迈进一大步。

就在大家怀着兴奋的心情等待量产消息的时候,一年又一年的沉默让马凤山团队忐忑不安,在1985年,他们还是等到了最坏的消息,运-10因经费原因彻底终止。

曾经最有希望的项目一夕之间沉沦,运-10生产设备成为了一堆废铁,卖的卖,丢的丢,唯有一摞一摞的图纸和方案说明了它曾经的辉煌。

科研人员走的走,散的散,总设计师马凤山并不甘心,明明希望近在眼前,为什么不可以拼一把呢?

马凤山多次向上级申请,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运-10就这样成为了历史,成为了中国航空人的一大遗憾。

一场误判造就遗憾

更令人们意难平的是,中国后续又出现了高达万亿的损失。1985年,在运-10项目被喊停后,我国为了补足短板,便选择了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

麦道公司当时的发展十分迅猛,甚至能与波音公司一较高下,但它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由于一款民航客机出现了设计缺陷,致使灾难事故频发。

由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难以被保障,麦道公司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并且美国政府亲自下场整治,麦道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迅速衰弱,成为了强弩之末。

刚好,我国想要发展大型飞机,就向麦道在内的多个著名航空公司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够联合研制。

麦道则是希望借助中国得到新的发展机会,从而重回巅峰,两者一拍即合。合作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主要承担组装任务,几乎没有接触到什么核心工程。

就在双方合作期间,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开始接触,没过多长时间,波音就收购了麦道,从始至终,中国只完成了两架飞机的生产。

波音接手之后,他们直接宣布关闭麦道的海外生产线,而我国的巨额投资就这样全部打了水漂。

当我国想要重新启动运-10项目的时候,总设计师马凤山已于1990年去世,直到去世之前,马凤山的心愿仍是希望看到国产大型客机的崛起,看到它们翱翔于空中,但这注定是个遗憾。

所以在运-20直冲云霄的时候,人们想起了曾经的运-10,还想起了那位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马凤山。

中国航空奠基人

马凤山出生于战乱年代,他见过日本的飞机,也在课本上学习到了相关知识,而后便一头栽进了航空航天领域,并为此不断努力着。

他考上了上海交大的航空工程系,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加入了中国初具雏形的航空事业。

新中国一切百废待兴,没有技术,人才稀缺,为了培养国家栋梁,中国派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前往苏联学习。

1959年,马凤山也是其中之一,在外语教育并不富裕的年代,马凤山靠着自己努力提前学习了俄语,以期学习到更多内容,报效祖国。

彼时中苏关系还算不错,苏联的老师们口语传授,并且还承诺会将相关资料给我们,劝说让中国学生不要做笔记了,可随着国际关系变换,中苏之间开始有了隔阂。

苏联老师们说的资料没有,专家也逐渐撤走,甚至于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轰-6的研发也因此遇到了瓶颈。

不过,马凤山却是一个变数,他始终坚持记笔记,会俄语的特长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将苏联专家讲的重点给记了下来,一本笔记,成为了轰-6成功的突破口。

因为在笔记中,马凤山直接将苏联图-16轰炸机的图纸和飞行参数都临摹了下来,这才令我国在航空领域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更奠定了他在我国航空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写在最后

时至今日,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2017年,我国C919国产大飞机成功试飞,经过几年的发展,不仅能供给自己使用,还能出口到国外。

三十年沧海桑田,国产大飞机终于翱翔在天空,尽管这天来得有些晚,但我们依然希望能以此告慰马凤山先生和曾经为国家航空事业奉献过的每一位科研人员,是他们的努力造就了如今辉煌的中国。

111 阅读:48151
评论列表
  • 2024-08-22 04:19

    沈图罪不容诛。在天津建了个麦道的组装厂,后来波音合并,不了了之之。不是说运10有多好,问题一堆,但是一支经过锻炼的,进行过系统性研究和工程管理的队伍,没有保留下来,这是最惨重的代价。也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交的学费。

  • 2024-08-23 18:01

    运十研究团队的解散非常可惜,这种高端科技研发的延续性太重要了!我们的火箭、洲际导弹、太空探测等发展这么强,就是因为从六、七十年代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延续发展才有今天的成果

  • 2024-08-23 15:36

    那个时候确实不具备自产大飞机的实力,和麦道的合作?那是美西方给咱们玩的阳谋。

  • 2024-08-23 13:54

    揪出汉奸

  • 2024-08-21 21:00

    运-10的精神,激励着新一代追梦人。

  • 2024-08-22 00:16

    造一架能飞的飞机和造一架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的飞机是两码事,所以运10下马本身并不可惜,可惜的是人才队伍和技术积累。没有项目,队伍就散了。

  • 2024-08-23 16:24

    这才是真正的专家[点赞][点赞]

  • 2024-08-23 16:52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力破万法。

  • 2024-08-24 11:04

    运十本身性能不值一提,也不具备量产可能,主要是相关队伍的解散及技术资料的销毁太可惜了。顺便说一下,运十本身就是用波音707零部件拼凑的,实际飞行寿命当时估算为200小时……

  • 2024-08-23 18:11

    对平台追责

  • 2024-08-23 09:41

    c919运行了吗

  • 2024-08-22 06:24

    上万亿代价?怎么算出来的。

    犹太小马哥 回复:
    你是什么脑子才会用当时来算
    魔道子 回复:
    你估摸这些年进口空客波音客机和部分军用运输机啥的花了多少钱?早知道民用大飞机也可以作为部分军用飞机平台[抠鼻]
  • 2024-08-23 22:37

    运10不会有民用市场,保留了也只能改军用。民用是讲究商业盈利的。运10不具备。

  • 2024-08-24 13:18

    造谣诬陷的文章,又在传播,可能是美台间谍干的事!

  • 2024-08-23 14:49

    为什么[呲牙笑]

    繁星两三点 回复:
    首先航空发动机要求的是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这可比火箭发动机的要求高得多的多。
  • 2024-08-28 11:50

    让渡给民营资本也是可以的

壹知眠羊

简介:分享干货,记录感悟,听我啰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