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古斯都
编辑|Q
1947年9月30日,巴基斯坦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加入联合国的申请。
按照联合国规定,要吸纳一个新成员国,除了5个常任理事国要全票赞成之外,15个理事国中至少得9票通过才行。结果,只有一个国家投出了反对票,这个国家是阿富汗。
要知道,作为巴基斯坦的死敌——印度,都默认了印巴分治的既定事实,选择接纳巴基斯坦加入了联合国,阿富汗却不能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阿富汗也非常不喜欢巴基斯坦,因为在历史上正是巴基斯坦的存在,导致阿富汗丧失了700公里的海岸线,这也是阿富汗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们就聊聊阿富汗的海岸线去哪了,丢失海岸线又如何影响了阿富汗的经济发展的。

这一切都源于一场久远的战争。
01
阿富汗的700公里海岸线哪来的
阿富汗2022年总GDP还不到200亿美元,年人均仅508.8美元,是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但别看阿富汗现在穷的叮当响,人家祖上可是阔过的。
18世纪初,阿富汗大部分地区被波斯人建立的萨法维帝国控制,阿富汗地区最主要的民族是普什图人,波斯人收编的一支普什图人兵团的指挥官艾哈迈德一直心存野心,图谋独立建国。
1747年,萨法维帝国发生了内乱,国王遇刺,各方势力争斗不休,艾哈迈德瞅准了机会,率军南下直奔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市,以坎大哈为首都建立了一个穆斯林国家——萨多查依王朝。

由于艾哈迈德被称为“杜兰尼”,意为珍珠中的珍珠,因此萨多查依王朝也常被称为杜兰尼王朝。
萨多查依王朝在艾哈迈德的带领之下迅速崛起,不仅驱逐了在阿的波斯人,还对萨法维帝国两次入侵,在东方萨多查依还对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构成了威胁,萨多查依王朝九征旁遮普,两陷德里。俾路支人、信德人皆归顺于其帐下。
可以说,在整个18世纪的伊斯兰世界,萨多查依王朝的地位和实力仅次于奥斯曼土耳其。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阿富汗的疆域是非常辽阔的,其统治能从陆地延伸到海边,紧临着阿拉伯海。咱们开头提到的700公里的海岸线就是从这里来的。
但是作为一个亚洲国家,萨多查依王朝对于海洋贸易的重视程度远不及陆地霸权的重视,因此这条海岸线也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未能发挥其优势。
1818年,巴拉克宰族各部落举兵叛乱,推翻末代皇帝,推举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为统治者,巴拉克宰王朝建立。巴拉克宰王朝基本是萨多查依王朝的继承者,制度、政策、领土面积什么等等变化不大,变化的是这个时代。
19世纪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列强兴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在南亚,英国将印度纳为他“王冠上的明珠”,而俄国则将手伸到了中亚地区。两大强国在19世纪上半期的明争暗斗不断,而阿富汗地区就是他们争夺的对象之一。

02
大国做棋手,小国做棋子,弱国做棋盘
19世纪的带英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从北非到印度的海岸沿线全部划归己有,这样一来,从不列颠岛到印度,欧亚非三大州的贸易都将由英国人垄断。
阿富汗的海岸线的通道就在英国征服的规划战略之一。
而毛子的梦想则更简单粗暴一点,那就是领土扩张,越多越好。
从19世纪拿破仑倒台之后,沙皇就成为了欧陆的霸主,沙俄先后进攻伊朗、奥斯曼,都取得了大胜,抢占了大量领土,很明显,下一个目标就是阿富汗地区。
当时沙俄曾挑唆伊朗人打阿富汗,造成了领土纠纷。
1836年,英印总督伯恩斯赴喀布尔希望阿富汗加入英国的反俄阵营之中,结果阿富汗人说:你们能把此前占我们的白沙瓦(印度地区的锡克人占领)还给我们吗?
英国人不同意,谈判吹了。
相比之下,俄国人更懂“人情世故”一些,给阿富汗国王带了二百万卢布,以及价值二百万卢布的商品,邀请他共同反英。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阿富汗国王欣然同意了。
带英得知这个消息勃然大怒,于1839年4月组织起数万人的军队,兵分两路袭击阿富汗。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不可一世的英军竟然被阿富汗的抗英游击队打得狼狈不堪,阿富汗游击队依靠着阿富汗的地形,敌进我退,敌驻我扰,三年多的时间英国侵略者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1842年1月,1.6万英国人从喀布尔撤退,结果每经过一个战略要地,就会被阿富汗游击队打一顿。一星期后,只有一个士兵安全回到了贾拉拉巴德城。
守城士兵问他:其他人呢?
他回答道:我就是全部。
英国人元气大伤,这口气一缓就是35年。
1878年11月,英军再次组织起3.5万人入侵阿富汗。这次阿富汗人民依旧神勇,全国的反英斗争前赴后继,源源不断,英军在战场仍不断失利。

但这次英国人更多了点政治头脑,笼络前国王之侄子阿卜杜·拉赫曼,许以金钱和物质,并扶植他当阿富汗国王。同时这个阿卜杜·拉赫曼也是俄国人大力扶植的,可以说英俄在这场对抗中彼此也达成了妥协。
英国知道直接占领阿富汗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儿,同时英国本身的目的也不是占领阿富汗领土,而是要阿富汗的沿海线,连通英国到印度的海上之路。
更何况俄国人是不可能允许英国人与其直接接壤的,不如双方各取所需,我控制他们的海岸线,你控制他们的政治。
1893年11月,英国派出了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与阿卜杜·拉赫曼谈判。
莫蒂默·杜兰在地图上沿着开博尔山口到卡卡尔山脉画了一条线,这条线长达2400公里,将阿富汗地区的斯瓦特、巴贾尔、齐特拉尔划给了英属印度。

阿富汗的遭遇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大国做棋手,小国做棋子,弱国做棋盘,显然阿富汗就是英俄大国博弈的棋盘,这条“杜兰线”就是双方的楚河汉界。
这条线还产生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一是大量普什图人的聚集地划给了英属印度,称之为“英属普什图尼斯坦”,而普什图人是阿富汗人数最多的民族,但在整个阿富汗族中不具备绝对优势,到今天也仅占40%,英国的这条线削弱了普什图人主体民族的地位,加剧了民族矛盾。
二是从此以后阿富汗就成为了彻底的内陆国,再也不沿海了。

03
“令人憎恶的线”
这条“杜兰线”也是英国作为“世界搅屎棍”的一个“杰作”,成功挑唆起阿富汗内部矛盾,还成功挑唆起阿富汗与后来的巴基斯坦的冲突,可以说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1919年初,阿富汗王子阿曼努拉·汗趁着英国刚结束一战,无力再组织起侵略军队,宣布独立。英国不乐意,组织起3.4万人组织其独立。

照理说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英,拥有步坦协同,空军轰炸的能力,应该较40年前更强才对,结果是英国依旧仍深陷阿富汗泥潭,最终被迫于1921年11月与阿富汗妥协,答应了其独立。
但英属普什图尼斯坦可还在英属印度手里,阿富汗一直没要回来呢。
二战之后,英国无力经营英属印度,但是不忘恶心一下印度,强行把一个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的民族国家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分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即——印巴分治。
其实在印巴分治发生后,还有一个小插曲,英国人还举行了一个关于英属普什图尼斯坦归属的投票,选项只有俩,要么归印度,要么归巴基斯坦。
阿富汗知道之后,强烈要求加一个“归入阿富汗”作为第三个选项,带英拒绝了。
带英走后,英属普什图尼斯坦的领土划归了巴基斯坦,而领土纠纷顺势就转移给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这一事件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带英在不做人这方面向来是不做人的。
于是就有了我们开头看到的那一幕——阿富汗在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的大会上投了反对票。

1949年7月,阿富汗国民议会宣布,对杜兰线不予承认。9月的时候,阿富汗支持巴基斯坦境内的普什图部落独立运动,把巴基斯坦气得不行,双方火药味十足,武装冲突不断。
1955年3月,巴基斯坦提出要把普什图部落区并成一个“西巴省”。
阿富汗不乐意了,因为要是这些地方被合并入省,那到时候就更难区分谁是普什图人,谁是巴基斯坦人了。于是又是经济禁运,又是示威游行,甚至还出现了互相袭击使馆,直到土耳其、伊朗等国出来调解两国才恢复外交关系。
60年代之后,巴阿有所缓解,巴基斯坦宣布解散“西巴省”,允许各普什图人实行一定程度的自治。在巴基斯坦与印度冲突的时候,阿富汗也严守中立,不趁人之危。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一打就是10年,巴基斯坦表达了对苏联侵略行径的强烈抗议,并且不承认苏联在阿建立的政权。
尽管两国领导人一直在为和平解决争端而不断努力,但是关于“杜兰线”引起的矛盾很难一时之间解决,气得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2006年大骂“杜兰线”是条“令人憎恶的线”。

04
阿富汗的经济困境
海运是世界上目前运输比重最大、也最方便的运输方式,全球70%的贸易都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的,而内陆国家没有海就尴尬了。
内陆国家特点是远离海洋,交通闭塞,对外贸易还容易受到制约,并且由于离海远,导致水资源匮乏,降雨量少,气候恶劣,这些特点在亚洲尤为明显。
阿富汗的经济问题长期一部分是源于苏联、美国接连入侵造成的安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源于缺乏出海口造成的贸易困境。
看看亚洲这12个内陆国,有哪一个不是穷国?

目前阿富汗的困境也正是如此,长期的战乱导致陆上基建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水运主要依靠伊朗的阿巴斯港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瓜达尔港,可以说海外贸易完全受制于他国,越受限制也就意味着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谈判越难解决。
2016年,正值美军在阿富汗兵力开始收缩,印度帮着伊朗修建了恰巴哈尔港,这一海港的修建极大地帮助了,同时印度、阿富汗、伊朗三国签订了一份希望打造运输走廊的协议。

这倒不是印度大发善心,而是因为印度希望支持阿富汗来达到制衡巴基斯坦的目的。
尽管如此,目前阿富汗的贸易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境内铁路建设的水平很差,货物运到边境就已经很费劲了,更别说跨境运到他国港口进行远洋进出口了。
这或许就是一个弱国的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