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结婚24年不同房,丈夫死后守寡38年不改嫁,102岁道出真心话

理嘉评历史 2023-07-19 17:52:00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 “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民国时期,思想解放潮流兴起,女性地位提升,思想开始逐步觉醒,“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很多人的批驳,也为此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才女。

但是,依旧有很多人固守着陈旧的观念,认为女子在家就该相夫教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女性不得不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自主选择配偶的权利和婚姻的自由被禁锢。

民国著名才女苏雪林就是其中之一。

在接受了没有爱情的婚姻之后,她36年不与丈夫圆房同寝,也一辈子无子女...

反叛与抗争

可以说,苏雪林的女性觉醒意识是从童年就开始显现的。

当时的女孩大多数都是在家里学绣花,但苏雪林却不同,她喜欢跟着家里的兄弟们一起舞刀弄枪,有时候还会和他们一起在田间地头钓鱼、捉蟋蟀。

父母总说她没有女孩子的样子,只当她是少时不懂事,也由着她来了。

但苏雪林却觉得,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做规定的事情呢?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再长大一些,在苏雪林的父母看来,自己的女儿更叛逆了。由于祖母从小被灌输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她也将这一思想应用到了后辈上,明令禁止家族的女孩上学堂读书。

苏雪林的其他姐妹们谨遵祖母的教导,在她们看来,家中长辈说的话一定就是对的,她们也并没有想要读书的意愿,只希望自己相貌好看一些,针线活高超一些,将来嫁一个如意郎君。

但苏雪林并不乐意。

她从小便羡慕家里的男孩每天去学堂读书,也会偷偷让他们教授一些知识,但学海无涯,仅凭自己偷偷学来的一点点知识,苏雪林并不能满足。

一天,从外地上学归来的叔叔,准备出考题考考这几个小孩。但没想到的是,家里的男孩都答不上来,反而是没有上过学的苏雪林对答如流。

叔叔马上就看出了苏雪林的不一般,毕竟见过世面,叔叔并没有那些陈旧的思想,他马上找来苏雪林的父亲,给他说苏雪林的聪颖,劝说给苏雪林一个读书机会,这个女孩能成大事。

父亲听从自己母亲的教导,如何会轻易就让苏雪林去上学?

见此,苏雪林一股脑跑到乡下的林中深涧里,不惜以死相逼。

母亲爱惜自己的女儿,最终终于动摇了,劝说外祖母和父亲让苏雪林去上学了。

在他们看来,苏雪林不过就是追随自己的兄弟,想在学校里玩玩,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子,所以也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上。但苏雪林可不只是玩玩,在学校上了几年之后,她一鸣惊人,考入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之后苏雪林并不满足止步于此,她想继续升学。

但外祖母拒绝了她的要求,并逼迫她嫁人。

这让苏雪林大为失落,并为此大病一场,外祖母见状只得就此作罢。

之后,苏雪林成功升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在校期间,她接连经历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使她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思想也开始进一步觉醒。

在她看来,“新文化运动”令人耳目一新,带来了先进的思潮,可以解放人的思想,从“三纲五常”中脱离出来,是进步的、有启发性的。

正如她在《已酉自述--从儿时到现在》中所说:“……我便全盘接受了这个新文化,而变成一个新人了。”自运动中发起文言文转白话文之后,她还积极用白话文向报社投递评论文章。

被包办的婚姻

1921年,怀着不断追逐知识和超越自己的梦想,苏雪林没有与家人商议便只身前往法国留学,等到了法国才寄信给家里人,家人想劝阻她却已经无可奈何了。

在法国留学两年后,她突然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告知她父亲已经病故,母亲重病卧床。

苏雪林不得不辍学,返回到了家里。

回国之后,已经快过了适婚年龄的她不得不听从病床上母亲的话,嫁给了一个五金商人的儿子张宝龄——尽管二人尚素未谋面。

母亲深知女儿的脾性,为她找了一个同样是读书人的张宝龄。

其实张宝龄和苏雪林还算登对,他在上海读完大学后,在美国麻省留学,从旁人口中听说苏雪林之后,对于这段婚姻,其实他是带着期许的。

在正式见面之前,二人通过书信就已有所往来,但随着两人的交流越来越多,苏雪林对他越来越不满意,她觉得张宝龄的性格无法和她融在一起,两个人很是不般配。

为此,苏雪林甚至哀求母亲想要解除婚约。

但婚约岂能说废就废,更何况苏母很欣赏张宝龄,对这桩婚事很是满意。

张宝龄在当时那个年代毕竟算是一个很优秀的男子了,他有学识,有才华,长相可以说的上是文质彬彬,家境也很优越。和苏雪林成婚之后,给了她丰厚的物质条件。

但他们却过得并不幸福。从始至终,苏雪林对张宝龄没有一点好感,她作为新思想的女性,以接受了包办婚姻为耻。对于这个丈夫,她可以说是讨厌。

所以在他们刚刚成婚时,苏雪林便提出了分房居住的要求。

张宝龄虽不愿意但只能答应。

张宝龄对这个妻子还是很满意的,身为读书人,他觉得苏雪林是一个很有独立思想的女性,也很有学识,和其他寻常女子不同,他喜欢的正是这样的女性。

他苦恼于苏雪林不爱他,但他却对苏雪林爱得深沉。于是他便想方设法讨得苏雪林的欢心,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可以打动苏雪林。

为了苏雪林,他几乎从来不让她去做家务活,甚至辞去了现在大学的工作,只为离苏雪林更近一些,更方便照顾她,每日便亲自去她工作的地方送饭。

旁人都羡煞不已,觉得这是一对神仙眷侣。

事实证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苏雪林面对这些总是显得那么心安理得和嗤之以鼻,让他倍受打击,两个人只能在这段无感情的婚姻中度过余生的蹉跎岁月。

102岁去世前才说出原因

而对于苏雪林来说,这段婚姻又何尝不是一种折磨,她自诩为新时代女性,面对包办婚姻的桎梏却又无可奈何。

在法国读书时,她也不乏有追求者,也曾为其他男子倾心不已,但家中突遭变故,她只能像浮萍一样,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归处。

面对这样不幸的婚姻,张宝龄失望了,所爱之人对自己的态度让他自知无法逾越两人心底的鸿沟,便主动搬出去住了。

此后,两人竟24年从未同床共枕。

1961年,张宝龄去世了。这一辈子,苏雪林也只是在他的葬礼上做到了作为妻子的责任。

有人谴责苏雪林对张宝龄冷血无情,但在苏雪林余下的38年光阴里,也没有再另嫁他人,她一直住在苏州的房子,度过了她的晚年生活。

张宝龄虽然没有收获自己的爱情,但苏雪林就比他幸福了吗?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和悲剧。

很多人问她为什么不再去找一个伴侣,她却笑笑说没有必要,只是浪费罢了,她习惯一个人生活了,自己也能够充实生活,度过余生。

她也说过很感激自己的丈夫张宝龄,虽然两人没有互相爱慕,但是张宝龄对她表示了理解,给了她个人自由和空间,这也让她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直至102岁去世前,苏雪林才真正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原来,苏雪林对张宝龄并非全无感觉,但这感觉中,更多的是惭愧和自责。

张宝龄对她的好,她全然看在了眼里,也并非没有动摇过,但她曾经立誓,要向世人展示自己婚姻的不堪,以此来对抗,因此她才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在那个年代里,女子约定俗成要遵守女子的三从四德,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无数的女孩为此牺牲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

苏雪林正是要向这般的封建行为发起挑战,鲁迅先生以笔作为批斗的武器,苏雪林则以自己此后不再嫁,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对于她来说,有没有人陪伴并不重要,有知识来武装自己已经足够了。

在她看来,女子不依靠自己的丈夫,依然可以活的很精彩,最重要的是要专注于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只是在家满足于相夫教子,给自己的丈夫作为陪衬。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枪声已经打响。

小结

古往今来,正是有苏雪林这样的人不断努力,才换来了女性思想的崛起,女性意识的解放。女性和男性的地位等同,都享有每个人都享有的平等权利。

同样,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后人也有着警示作用,每个人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可以提供建议,但无权干涉子女的婚姻,更不是直接包办婚姻,让子女和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结合。

婚姻作为我们的终身大事,在选择配偶是也要擦亮眼睛,这事关两个人的未来和命运。彼此相爱,夫妻和睦,这才是幸福的源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