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算百日之难,亏魏征改诏书释放还乡。——《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
很显然,袁天罡就是一个术士。或许,他留给后世的东西并不多,《推背图》就足以代表。
但是历史上的袁天罡却十分神秘,甚至被称为“一代妖人”。
那么,历史上的袁天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最后又是怎么终结生命的呢?
一、历史上的袁天罡
袁天罡出生在隋末唐初这一动荡的时代,虽说“开局”并不好,社会动荡、学习知识更是十分艰难。
但是袁天罡从小却对天文和相术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一点就通,天赋极强,让他即便身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还是一步步踏入了术数世界里。
在年少时期,袁天罡还没有出名的时候,他只在市井街巷给人算命,据说,他名声打响的一个契机,是有一次给一个老妇人以及她的孩子们看相。
他断言称,这位老妇人的儿媳必定会诞下贵子,且未来必然飞黄腾达,当时的人们将信将疑,不曾想这些真的都在未来一一应验。
袁天罡看相的大名就这样传了出去。
当时因为时局动荡,袁天罡并不会在一个地方多待,而是会游历四方,观察各地的风土人情、百姓特征,为自己的相面之术增加更多的经验。
这段时期的游历让袁天罡收获了很多,他不仅因为术数上的本事结交了一些英雄豪杰,也通过观察各个地方了解了更多的天下大势。
袁天罡真正被视为相术大师,甚至被看作是“一代妖人”,还是在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知道了袁天罡的大名,特意将其召入宫中奉为上宾。
在此期间,袁天罡给一众大臣们都看过相。
不仅如此,他还与李淳风一起推演出了《推背图》。
这是一本融合了天文、谜语、诗词等许多元素的书,用十分隐晦的方式预言了唐朝甚至是后来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二、“一代妖人”袁天罡之死
不得不说,这些事迹都让袁天罡染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代妖人”。
但是“人红是非多”,袁天罡的一身本事既让人钦佩和向往,又让人恐惧和忌惮。
他令人钦佩的地方在于,袁天罡不仅能精通于给人看相,还能预测天文,根据气象的变化准确的预测出未来会发生什么自然灾害,并且精准的提出应对的办法。
仿佛在他的眼中,面相、天空、星辰全都是活物一样,能够通过与他们对话来进行解读。
但这一身本事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忌惮,因为袁天罡生活在封建迷信观念浓厚的古代,很多人认为他的这些本事换个说法就是“妖术”。
他在利用这种妖术来蛊惑人心,甚至是左右帝王的选择,成为一些人结党营私的对象,最终甚至会造成祸乱朝纲的后果。
这样的生存背景对袁天罡很是不利,也有很多人好奇,袁天罡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关于袁天罡的死因,在历史的记载当中其实十分模糊,如同他这个人一样,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有说法认为,袁天罡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会十分危险,于是下定决心远离这些纷争,向唐太宗请辞回到了故乡。
回去之后,他也不再如同之前那样给人算命,而是过起了十分低调的生活,一心一意在家中钻研学问,最后寿终正寝。
也有说法认为,袁天罡没有离开朝堂这个危险的旋涡,而是选择一条路走到底。
最后遭到了反噬,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最后在病痛的折磨中离开了人世。
三、袁天罡的厉害之处
显而易见,相比于第一种说法,人们更愿意去相信第二种,毕竟,袁天罡可是术法大师,怎么可能有着如此平平无奇的死法呢?
当然,无论袁天罡最后究竟是怎么去世的,他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痕迹是无法被抹去的。
毕竟,虽然在当时的有些人眼中,他是“一代妖人”,但是剥开这些神秘的外衣,袁天罡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历法、面相,甚至是哲学都很精通的人。
而他在术数上的本领,其实是对自然规律、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钻研与规律的总结。
这样一个人放到现在,必然是精通多个领域的专家,只不过是因为袁天罡生活的古代知识匮乏,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他这样的高度。
更没有人愿意相信袁天罡的学识竟然如此渊博,将其解释为“妖人”才是合理的,所以才会让袁天罡成为了“一代妖人”罢了。
回顾袁天罡的一生,从市井走到宫廷,从藉藉无名到在历史上的无人不知,他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彰显了自己的卓越之处。
曾经给人看相的故事,成为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所创作的《推背图》更是成为经典,直到现在都还在被一众学者研究。
所以,“袁天罡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其实根本没有答案,当人们看到他所留下的曾经时,简单的总结显得片面。
只有去深入那些传说,才能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灵魂。
参考信源:袁天罡 百科
袁天纲年少时孤苦贫寒,喜好修炼长生之术,精于相术。 [2]隋大业年间,任资官(今四川荣县西)令。唐武德初年,蜀道使詹俊用赤牒授任他为火井(今四川邛崃西南)令。 [35]当初,袁天纲在大业元年(605年)来到洛阳,杜淹、王珪、韦挺来找他看相。袁天纲对杜淹说:“您兰台之位(鼻子左侧)已然饱满,学堂之处(耳门的前处)宽阔,一定会位居御史,并因为文采而受到赏识。”对王珪说:“您面部三庭,已然匀称,上庭额与下庭地浑然相邻,从现在起十年以后, 一定会得到五品要职。”对韦挺说:“您面相如虎,交朋友极为真诚,一定会得到朋友的提携,开始为官时会任武官。” [3]并对三人说:“二十年后,三位恐怕会同时被罢免,但只是短暂离开,很快就会返回。”杜淹不久升任侍御史,武德年间任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韦挺在隋朝末年和李建成关系好,后来李建成引荐他任东宫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