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复辟后杀了一个大臣平反了一个太监,最终埋下明朝灭亡隐患

宋安之 2022-05-23 21:39:13

明英宗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皇帝,虽然他的经历并不光彩,但的确可称是一代传奇。先是御驾亲征被俘虏,一年以后归国,被弟弟明代宗囚禁七年,又抓住机会发动夺门之变,再度成为皇帝。从皇帝成为俘虏,再成为太上皇被囚禁,最后又复辟成为皇帝,这样的经历可谓独一无二。

关于英宗复辟以后晚年的作为,很多人对其三大善政是大加赞美。认为英宗晚年是幡然醒悟,妥妥的明君风范。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御驾亲征的土木堡之变的翻车事件,英宗也是一代明君。

但认真来说,所谓的三大善政,不过是实在找不到闪光点,硬贴金之举罢了。因为这三大善政,其一追复明宣宗废后,乃是家事;其二释放建文帝朱允炆后人,依旧是家事;也就是其三废除殉葬制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说白了英宗的这三大善政,是于国事无补,说实话真没必要以此对其是大夸特夸。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人心方面,英宗对于近二百年以后明朝的灭亡也是起到了恶劣影响,埋下了亡国隐患。

那么英宗有着什么神操作呢?

在复辟当年的天顺元年,英宗杀了忠臣于谦,只是为了师出有名罢了,史书记载:“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然后更离谱的是,英宗竟然平反了王振这个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

虽然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其实应该是英宗,毕竟王振只是背后蛊惑英宗的小人罢了,但最终做决定的是英宗。不过英宗毕竟是最高领导者,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按照惯例,天子是不会有错的。即使有错,也是身边人背锅,是身边小人蒙蔽什么的,所以王振这个土木堡之变的第二罪人,自然就“升级”成为罪魁祸首了。

按理说,王振身为罪魁祸首,在土木堡之变以后早已定性,并且死党马顺等人被杀,还有侄子王山及其族人都被杀,英宗复辟以后,不说对其恨之入骨,但也不会平反他的。

结果没想到英宗这个滥好人,竟然平反了王振,对其是“赐振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这样就有些打自己脸了,本来朝廷宣传王振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说白了就是替英宗打掩护,给英宗找个替罪羊,英宗这么一平反,不是变相说王振是无辜的,我英宗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吗。

而且王振不只是被平反,参与清算王振一党的大臣也被报复。

诸如王竑这个带头杀死马顺的贤臣,在英宗复辟以后是“革巡抚官,改竑浙江参政。数日,石亨、张軏追论竑击马顺事,除名,编管江夏”。

还好的是半年以后,英宗还不算糊涂得无可救药,看见王竑奏疏中“正伦理,笃恩义”语,是有所感悟,派遣官员把王竑送回故乡,还下令有关官员要善待。不然的话,没有英宗干预,王竑很有可能不明不白地死去。几年以后,王竑才再度被起用。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英宗杀了忠臣于谦,平反了祸国殃民的太监王振,对不起土木堡之变那些战死的文武大臣和军士,是彻底寒了官僚集团的心。

力挽狂澜的大臣落得一个不得好死的下场,把自己作死,并且造成大灾难的太监反而被平反了,这是个什么事呢?

本来明朝皇帝对于官吏就是苛刻,再有于谦被冤杀之事,如此一来官僚集团就有了“畏祸”心理,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谁也不想当出头鸟,都不想干实事,毕竟干错了挨罚不说,干好了搞不好还会像于谦那样丢命。

还好的是英宗的儿子宪宗是个明白人,知道这样不好,所以继位以后,先后平反了叔叔代宗和于谦等人,是大大地收拾了人心。

但英宗造成的恶果已种下,也不是宪宗一朝可以弥补的,等到明末崇祯帝在位时期,这种恶果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展露无遗。

崇祯帝在位17年,罢免和杀了不少大臣,内阁大臣更是经常换。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崇祯帝这个人不会识人和用人,御下之术一塌糊涂。

一方面就是前文中所说的官僚集团“畏祸”心理作崇,当年力挽狂澜的于谦都是不得好死下场,现在风雨飘摇之际,谁出来力挽狂澜,失败了是死,成功了也十有八九是死。所以自然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大家一团和气罢了,并没有人愿意为崇祯帝卖命,崇祯帝找不到可用之人,只能气急败坏的换人和杀人。

可以说英宗冤杀于谦,在之后明朝近二百年历史中,起到了一个很恶劣的负面作用,官僚集团与皇帝是离心离德,最终还是抛弃了皇帝,成为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当然也不能什么都推英宗身上,英宗固然有错,起到恶劣影响。但是明朝末期的官僚集团也没几个忠臣,多是利欲熏天之辈,靠着特权是疯狂吸血,只会一个劲享受,等到了国难当头之际,不有难同当,又恬不知耻的去当顺臣,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

而且明朝皇帝对大臣固然苛刻,但也有一个好处,那便是对于官僚集团严肃到底的追责,也是王朝持续有活力,不被迅速腐败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然明朝也就不会有276年国祚了。

这就是历史的两面性,英宗杀了力挽狂澜的忠臣,平反了罪大恶极的太监,失了太多人心,使得大臣不敢办实事,不敢出头,的确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但不能以此为更多的国难当头之际,恬不知耻当顺臣之人开脱。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