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06:邬思道试探胤禛有没有夺嫡之心,一句话道破追款的关键

浮光聿影 2023-02-28 18:13:31

书接上回。

胤禛和胤祥巧妙地躲过了朝阳门码头上的“鸿门宴”后,便匆匆赶往皇宫去觐见康熙,不过,副总管太监李德全的做法却让胤禛有些不明所以。

“李公公,这儿不是通往养心殿的路。”

“主子说得没错,咱们这是奔御膳房去。”

听了李德全的话,胤禛更疑惑了。

“御膳房?”

“二位爷不是还没吃饭吗?皇上褒奖,特地赐了一席御膳,请二位爷先去用膳。”

李德全的这句话透露出了两个信息:一、康熙非常清楚胤禛和胤祥还没有吃饭。二、特地赐了一席御膳。

这就很容易让胤禛产生这样的疑问,他和胤祥有没有吃饭,康熙是怎么知道的?群臣设宴给他们接风的事,康熙知不知道?

按照李德全的说法,他们在朝阳门码头的事,很明显康熙已经知道了。

一想到这里,胤禛就给胤祥使了一个眼神,胤祥会意后立马赶上前去,再次追问李德全:

“我们在朝阳门码头的事,皇阿玛知道吗?”

胤祥“明知故问”的目的何在呢?

一、李德全是康熙身边的老人,对于康熙的心思可谓是拿捏精准,胤祥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在试探康熙怎么看待群臣在朝阳门码头设宴给他们接风的事。

二、既然康熙已经知道了,自然会有具体的指示,而从李德全的话来看,这个老狐狸显然并没有完全传达,他之所以这么问,就是想弄明白康熙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安排。

“什么事能瞒得住咱皇上?皇上嘱咐二位爷办差辛苦了,宴罢先回府里与家人团聚,然后明晨养心殿朝见。”

那么,既然康熙已经有了明确的指示,李德全为何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将旨意传达出来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康熙收到“线报”后刻意这样安排,其目的就是让李德全试探一下赐宴以后胤禛和胤祥的真实反应,并予以明确回奏。

不过,两人在御膳房用膳的那段戏剧中并没有拍出来,剧本中是这样描述的:

【李德全】:“万岁爷特地嘱咐,叫二位爷放开肚子多吃一点儿。”

胤禛和胤祥知道不多吃就是不敬,太多吃又怕觐见时失礼,只敢在每一道菜中夹上一点儿,浅尝辄止。

吃了一阵,胤禛向胤祥使了一个眼色,站了起来。

【胤禛】:“李公公,请领我们去觐见万岁爷吧!”

【李德全】还是那种你问一句我说一句的笑意模样:“万岁爷有旨,今儿个就不见了,二位爷先回府与家人团聚。”

胤禛和胤祥听了连忙向养心殿的方向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然后才起身回府。

结合这段被删减掉的剧情,我们就能够得知,康熙是在考察胤禛,看胤禛有没有许诺那些官员们什么,以及他有没有“大逆不道、辜负皇恩”的举动。

四阿哥胤禛回府之后,第一时间就去见了邬思道。

夜深人静时,二人秉烛夜谈,邬思道率先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邬某一介寒儒,又是坐过牢的刑余之人,四爷为什么要请邬某出任世子的先生呢?”

在小说《雍正皇帝》中,胤禛让戴铎第一次去请邬思道时,邬思道就曾表过态:“我学的是屠龙术、帝王道,没有一定的才具,我还不愿意教呢!”

也就是说,邬思道擅长的并非教书育人而是权谋之术。了解到这一层意思之后,我们再来看邬思道的这句话,就别有一番韵味了。

邬思道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问胤禛,你知道我会做什么,也知道我并不擅长教书育人,你请我只是为了给世子当先生吗?很明显,邬思道是在试探胤禛,是不是已经有了夺嫡的念头?

面对邬思道这样的试探,胤禛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反倒是背出了邬思道当年指控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科场舞弊的文章:

“朝廷待其不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矣,独不感天听若雷,神目如电,呜呼,吾辈进退不苟,死生惟命,务请尚方之剑斩彼元凶,以儆天下墨吏。”

在弄明白胤禛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当年的邬思道可是无锡有名的才子,府试、乡试都是头名。

康熙三十六年,邬思道应试南京春闱,自忖能够名列前茅,不料皇榜一张,他却名落孙山了。后来他才知道主考左玉兴、副主考赵泰明都是捞钱的能手,名次的高下并非按文章的优劣进行评判,而是谁出的价码高,谁的名次就越高。

那时候的邬思道本就心高气傲,于是就召集了四百余名落榜举人,抬着财神涌入南京贡院,满城贴大字报,指控左、赵二人收受贪贿,把南京科场搅得四脚朝天后才扬长而去。

这件事一直闹到了康熙御前,江南巡抚因拿不到他这个“正犯”被连降两级,左、赵二人革职罢官“永不叙用”,明珠、索额图两大权相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朝廷才会严令各省缉拿他。

十多年后,蛰居武夷山清虚观的邬思道得知太后驾崩大赦天下,这才敢露面,回到久违了的三吴家乡,但他的两条腿,却在逃亡路上被几个水匪打折了。

结合邬思道的这段经历以及胤禛说的那段话,我们不难发现,邬思道对于科场舞弊这样的行为是嗤之以鼻的,对于大清存在的严重吏治问题,也是痛心疾首的。

邬思道作为一位专门研究帝王道的谋士,最怕的就是自己的看法和主君的意见背道而驰,而胤禛所说的既是他对于那些问题的看法,也是邬思道想要表达的态度,两人的观点正好不谋而合。

这样一来,邬思道就有了知音难觅的感觉,他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随后,胤禛也问出了那个令他非常头疼的问题,到底要不要接追比欠款的差事?

邬思道先是将借款的人,分为了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不得已而借之,简而言之就是穷。

这类官员很多,一个四品京官一年的俸禄才一百多两,这点儿“工资”也就能刚刚糊口,可出来做官的都要讲究个体面,迎来送往人情世故也是少不了的,不借不贷怎么应酬呢?

“他不借就要贷,不借不贷就要甘受清贫,甘受清贫他还出来做官干什么呢?”

这第二种人,属于不安分而借之,这类人不多,但是最难对付。

原因是这些人都是有功绩、有资历、讲排场的老臣,他们抱着当年吃了苦、如今要享福的念头,挥金如土、铺张无度,果真要让他们还钱,钱早就被花光了,哪里还有钱还债?除了抄他们的家再无其他选择。

“四爷,这些人欠国库的银子,都在几十万两以上,果真要抄他们的家、治他们的罪,皇上念着旧情,能下得了手吗?”

而第三种人则最为可恶,纯属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比如京中几个重要衙门的堂官、司官,以及在外带兵的武官,这些人拿孝敬、吃空晌,个个都肥得流油,但他们看到别人从国库借出了银子,自己也就跟着借,只要能捞到银子,就是拆了金銮殿也毫不在意,哪管你国弱民贫!

“由于前两类人的欠款难以追回,这类人必然攀比抵赖,有钱不还了!”

除了以上官员外,还有宗室王公、贝子贝勒,就连太子也欠着国库的银子……总之,这个差事不好办!

邬思道说完这番话后,胤禛彻底坐不住了,如此说来,追比欠款的差事不光得罪人,而且还容易办砸,所以还是不接为妙,但邬思道却认为这件差事非接不可。

“不,一定要接。”

此言一出,胤禛直接就愣住了,而邬思道接下来的一段话,直接道出了夺嫡的关键。

“这么多阿哥,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出来接这个差事?是他们认为国库的欠款,不应该追回吗?不是。他们是抱着这么样一个心思,不愿意得罪人,更怕得罪人了,还追不回欠款。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邬思道的这句话说到了关键,归结起来就是让胤禛站在康熙的立场考虑,即便这件差事很难办,也要站出来做那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肯为君父分忧的人。不过,胤禛的表现却有点耐人寻味。

“夜深了,先生……安歇了吧。”

不等邬思道多说,胤禛便起身匆匆离去,只留下邬思道怔在了当地。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胤禛明明是问计于邬思道,为什么当邬思道说出了接这件差事的必要性之后,他却搪塞了事、打起了退堂鼓呢?

胤禛请邬思道来,并以师礼相待,并不单单是为了让邬思道给他的儿子当家教,主要的目的还是让邬思道做他的幕僚。而邬思道的神妙之处便在于,他准确地揣摩到了康熙的心思。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胤禛的内心应该是欣喜万分的,因为他几经波折、好不容易才招揽到的邬思道,正是他所需要的人。

可越是如此,胤禛越不能表现得过于兴奋,邬思道初来乍到,必须先给他来一个下马威。

那么,邬思道的建议胤禛会听吗?下期我们再接着说。

创作不易,喜欢请点个关注,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2 阅读: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