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央视“3·15”晚会一记重锤,揭开了母婴用品行业令人触目惊心的黑幕——卫生巾、婴儿纸尿裤的残次品竟被非法回收翻新,以“二等品”之名流入市场,甚至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千家万户。这场涉及多家知名品牌的灰色产业链,不仅挑战了消费者信任的底线,更将婴幼儿的健康置于险境。
黑幕曝光:废料堆里“淘金”,暴利链条浮出水面
在山东济宁梁山县的一家名为“希希纸制品”的工厂内,堆积如山的废弃纸尿裤和卫生巾残次品成了“摇钱树”。企业负责人自曝,他们以每吨260元至1400元的低价,从正规厂家收购本应销毁的残次品,再通过简单分拣、敲打蓬松、重新包装等粗糙工序,将这些“垃圾”伪装成“二等品”,以七八千元一吨的高价倒卖,利润高达数十倍。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残次品中不乏“麦酷酷”“嫚熙”“中亿孕婴”等母婴品牌,甚至“自由点”“全棉时代”“苏菲”等女性卫生用品的废弃物料也被混入其中。工人在毫无卫生消毒措施的环境下徒手操作,翻新后的产品摇身一变成“三无商品”,通过网店以“厂家直销”名义销售,单店销量最高达5.7万件。
产业链暗藏“双面生意”:残次品卖钱,废料再“重生”
黑心企业的“生财之道”不止于此。分拣后的剩余垃圾被打碎成木浆和吸水树脂,再次流入一次性卫生用品生产链。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回收料,但这些廉价原料却被部分厂商用于生产成人纸尿裤等产品,进一步扩散安全隐患。
涉事企业负责人更直言,其生意“与国内所有上市公司挂钩”,通过买通品牌方内部人员,绕过残次品必须切碎销毁的规定,将完整废料偷运出厂。这种“里应外合”的操作,让本应闭环的质检流程形同虚设。
品牌紧急“撇清”,消费者如何避雷?
事件曝光后,涉事品牌纷纷回应。Babycare称涉事产品“可能是仿冒”,自由点、全棉时代、苏菲等品牌则强调与涉事企业无合作,并称残次品已全部销毁。然而,消费者质疑声未止:若品牌方严格管控,为何残次品能大规模外流?
目前,济宁市已查封涉事企业并控制负责人,多地启动专项整治。专家提醒,消费者需警惕低价“直销”产品,优先通过官方渠道购买,并查验包装信息。若发现产品无品牌标识、包装粗糙或价格异常偏低,应立即停用并举报。
安全无小事,监管需“长牙”
母婴用品的安全关乎下一代健康,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黑心厂商的贪婪,更是行业监管的漏洞。唯有从源头堵住残次品流出渠道,严惩内外勾结的违法行为,才能重建消费者信心。毕竟,孩子的健康,容不得半分“二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