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扰?长时间戴耳机后耳朵发闷、熬夜后耳鸣像蝉鸣不止、甚至张嘴时颞颌关节 “咔咔” 作响…… 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其实都与一个关键穴位 ——耳门穴密切相关!作为手少阳三焦经的重要腧穴,耳门穴就像耳朵的 “守护之门”,既能疏通耳窍经络,又能调和头面气血。中医认为,“耳为肾之窍,心之司,胆之经所过”,而耳门穴正是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窍的枢纽,刺激它能有效改善耳部及周围组织的不适,堪称现代人的 “耳健康开关”。

耳门穴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这条经络如同身体的 “理气管道”,从无名指末端起始,沿手臂外侧上行,经过耳后、耳中,最终到达眉梢。三焦经主司全身气机畅通,而耳门穴恰好位于三焦经循行于耳前的关键位置,成为调节耳部气血、清除耳窍郁热的核心穴位。当三焦经气不畅时,耳门穴就像被堵住的 “阀门”,导致耳鸣、耳聋、耳内流脓等问题;反之,疏通耳门穴则能打开通道,让清新气血涌入耳窍,恢复听觉的敏锐与舒适。
主治病症:从耳疾到面痛的 “全能调节器”耳门穴的神奇功效,源于它对耳窍及周围组织的精准调节:
✅ 耳部疾病的 “首选药”:无论是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鸣,还是中耳炎、耳道炎导致的耳内流脓、胀痛,刺激耳门穴都能快速缓解。临床发现,配合听宫穴、听会穴按摩,对神经性耳鸣的改善率可达 70% 以上(《针灸临床杂志》数据)。✅ 头面疼痛的 “止痛剂”:胃火上攻引起的牙痛、颞颌关节炎导致的张口困难、甚至紧张性头痛,按揉耳门穴都能通过疏通三焦经气,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堪称 “天然止痛片”。
在面部,耳屏(耳朵前方的小软骨凸起)上缘的切迹处,与下颌骨髁突(张嘴时活动的下巴骨顶端)之间的凹陷中。简单来说:
找到耳屏(摸起来像耳朵前方的 “小屏风”);张大嘴巴,耳屏上缘前方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凹陷,此处即为耳门穴。
简便取穴法(日常保健适用):
动作口诀:“张口找坑,耳前定穴”自然张嘴,用食指指尖轻触耳屏上方,感受下颌骨运动时的凹陷变化,静止时的凹陷处就是耳门穴。对比记忆: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 “三穴一线”从上到下依次为:耳门穴(耳屏上切迹前)、听宫穴(耳屏中点前)、听会穴(耳屏下切迹前),三穴配合按摩对耳疾效果更佳。

2.拍打术:给耳朵 “通通气”
空掌拍耳法:双手掌搓热后,用空掌心(手指微屈,掌心呈弧形)轻轻拍打耳门穴及周围区域,每次 10-15 下,每日 2 次。拍打时发出 “啪啪” 声,可震动耳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耳闷、耳堵感。经络拍打操:沿三焦经走向(从耳门穴沿耳后、手臂外侧至无名指),用空心拳轻轻拍打,重点敲击耳门穴、翳风穴(耳垂后方)、外关穴(腕背横纹上 2 寸),疏通整条经络的气滞。
3.瑜伽联动:身心共调的 “护耳姿势”
坐姿转头式:盘腿坐立,吸气时抬头伸展颈部,呼气时缓慢向右转头,右手扶左耳门穴,左手向后伸展,保持 5 次呼吸后换侧。此动作可拉伸三焦经,增强耳门穴气血供应。
35 岁的程序员王先生,因长期加班戴耳机,患上持续性耳鸣,“像有台缝纫机在脑子里转”。尝试按摩耳门穴配合听宫穴:每天早晚各 3 分钟,同时减少耳机使用。1 周后耳鸣频率降低,2 周后基本消失,他笑称:“原来耳朵也需要‘开关’,按对了穴位比戴降噪耳机还管用!”

在这个充满噪音与压力的时代,耳朵的健康需要我们更贴心的呵护。耳门穴作为身体自带的 “护耳法宝”,不仅能缓解当下的不适,更提醒我们关注三焦经的通畅与情绪的平衡。无论是清晨梳妆时的随手按揉,还是瑜伽时的专注养护,每一次对耳门穴的触碰,都是对身体的一次温柔对话。
一起学习推拿疗法,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帮助到身边的家人,
通过按按捏捏,拍拍打打,
就能达到有病调理,无病健身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