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无锡北门塘有个人叫陈阿尖,农家子弟。
陈阿尖六七岁的时候,有卖鱼丸的小商贩从他家门前经过。陈阿尖那时光着身子偷了一尾鱼,背贴着墙壁藏着鱼。接着有偷了两只鱼丸,用两肋夹着,双手下垂,小贩竟然没有察觉到。
后来,小贩走远了,陈阿尖把偷来的鱼丸和鱼带回了家。陈母很高兴。陈阿尖也认为自己很聪明,因而萌生了想学习偷盗的想法,并在此后专心学习拳脚和棍棒技艺,还学习轻身术。
学了几年,出师了。
陈阿尖家有一块田,在左塘的南面,每次去那块田,需要绕路从一座桥上经过。陈阿尖学了轻身术之后,借助锄头就能从水面上点水越过。
有一次,一个江洋大盗把船停靠在塘岸边的时候,碰巧看见陈阿尖施展技艺,很是吃惊,后来还跟过陈阿尖一阵子。
陈阿尖表面上还是以耕田为生,实际上一直都是从事偷盗行当,家里已经很富裕了,也就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了。
曾经有一次,大雪纷飞的夜晚前往苏州,偷了两千两银子回来,藏在一座倒塌的桥下面。
去的时候,雪还不怎么大,也就没有什么脚印,但回来的时候,雪已经很厚了。陈阿尖把自己的草鞋倒着穿,走回了无锡。
到了无锡南门,天还没怎么亮,陈阿尖又去偷窃卖豆浆的人家的铜具,正好被主人撞见,捆绑着送到县衙,县太爷把陈阿尖关押了起来。
第二天,苏州失窃的人家报案,苏州县衙就派捕快搜捕。
有位老捕快,看到雪地上的脚印,怀疑是陈阿尖干的,就去无锡查访。结果发现陈阿尖在县衙关着呢,一打听昨晚在无锡犯案了,就没有把两件事联系起来。
陈阿尖关了一段时间,又被送了出来,前往其他省份偷盗,路上途径浙江海盐。
海盐
海盐的陈家,富甲天下,并且家中上下,很多人都身怀绝技。陈家有一个小姑娘,大概也就十三四岁的年纪,特别骁勇灵活,与自己的婢女居住在主楼旁边的楼上,主要负责看管家里的钱库。
陈阿尖很想去陈家走一趟,但总还是有点担心自己不是对手,就先窜上陈家的院墙,眼瞅着旁边楼上只有一盏灯亮着,也没有什么人说话的声音,周围都静悄悄的。
陈阿尖想了想,还是跳到院子里,用随身带着的火烛照看,发现门户都是用铁栅栏锁得死死的。心想,这一定是藏着财物的地方。
于是蹑手蹑脚的把铁条扳掉,正准备进入室内,忽然听到窗扣的声音,一名青衣女子从楼上飘然落下。
陈阿尖大惊失色,想逃已经来不及了。陈阿尖拿出随时携带的钢刀与女子打斗,青衣女子一脚就把钢刀踢飞,几个回合就抓住了陈阿尖,并把他提到楼上。
陈阿尖看见楼上房间内一名红衣女子坐在床头,美丽绝伦。笑着对陈阿尖说道:“你也太自不量力了,要钱不妨明说呀,何必干这种勾当,你来说说你有哪些本事?”
陈阿尖被抓,心里衰了一截,不住口的说,不敢不敢。
女子坚持问。
陈阿尖只好回答说:“我会一点轻身术。”
红衣女子马上命青衣女子去拿一只大藤笆到楼上,让陈阿尖踩着藤笆边缘,走一走。
陈阿尖硬着头皮,走了五十多圈,就已经大汗淋漓了,只好从上面下来。
可能是陈阿尖虽然会一点轻身术,但走上百来步,就必须一只脚落地借力,才能恢复体力,再走一会儿。
红衣女子看完陈阿尖的表演,说道:“就这点伎俩,也想做贼,我家的婢女就能胜过你。”
女子让青衣女试着走一走,青衣走了几百圈才下来,气都不带喘一下。
陈阿尖很是惊讶,知道今天可能凶多吉少了。眼角一瞥,看见女子身后的窗户没有关严,趁着两人没有防备,沉下肩膀一通快跑。
女子一愣神,还是伸出小脚踢了陈阿尖一下。
说道:“今天就便宜你了,不追了。”
陈阿尖虽然侥幸逃脱,但当时踢的那一下,就感觉特别疼痛。连夜跑回家,点起蜡烛一看,那地方一片青紫色,资料了好几个月才完全褪去。
然而,陈阿尖贼心不改,后来又偷盗了几次,被抓住了。
苏州
县太爷认为陈阿尖作案太多,属于累犯、惯犯,决定动用重典——杀头。
快要行刑时,陈阿尖提出了一个小要求:说要见自己母亲一面,想再吃母亲一口奶。
陈母心疼儿子,真的就袒露胸口,让临死的儿子含上一含。
陈阿尖用力一下,咬掉母亲乳头,恨恨地说道:“如果你早点让我走正道,哪有今天的事呀。”
清朝及在此之前的海南黎族人是什么样的?
广东名木莞香树与贡品莞香女儿香
聊聊清朝初期吴地(苏州)的民俗
清人笔记当中的湘军大佬彭玉麟
红顶商人胡雪岩野史
雍正朝一位非常灵验的摸骨相士史某某
这样的故事小时候听过。
继续忽悠[呲牙笑]
小偷没有好东西。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银……
小时候听说的故事续集?
偷盗是一门技术,盗亦有道,所谓“道”是原则,比如十取其一,十升米只取一升,看病钱不偷
拼凑起来的垃圾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