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申报暴雷?有卖家被美国海关追缴200万关税

无花果看科技 2025-04-25 08:49:17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白宫官员消息,美国正考虑将部分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调降至50%至65%之间,以缓和对华关系。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也公开表示,特朗普政府有望与中国达成一项重大贸易协议,暗示当前激烈的关税战局面或将出现缓和转折。

然而,在政策风向似乎有所缓和的同时,一场更为猛烈的监管风暴却正在跨境圈真实上演。

AMZ123了解到,自“关税大战”打响以来,过去那些因监管覆盖难度大、执法资源有限而未被查实的问题,如低申报、产地造假等逐步成为重点稽查对象。

AMZ123获悉,据业内爆料,近日有卖家因低申报行为被美国CBP追溯历史关税,金额预估高达200万。

该案件起初只是其中一票货物被抽查,卖家配合提交了资料,想着“该补就补,早点处理完事”。没想到,这票还未了结,CBP便发来新通知:要求补交过去三年内共36票货物的全部资料。

该卖家表示,因产品利润偏低,此前一直采取低申报方式出货,三年来并未遇到过查验,“谁也没想到,今年政策一变、关税战一开,就成了典型被查对象”。突如其来的“翻旧账”,让其措手不及。

“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36票啊!每票都补税,加起来估算得有200万——我们公司一年利润也就这个数”

更令人焦虑的是,卖家打算将剩余库存挂到其他店铺继续销售,却又担心连带影响品牌、账号甚至法人身份:“不补税,会不会被关店?BOND(出口抬头)肯定用不了了,那法人以后还能去美国吗?”

一连串的问题扑面而来,对于该卖家来说,这不仅是一场补税风暴,更是一场“能不能继续做下去”的生死盘算。

此事曝光后,也在卖家圈引发热议。

鉴于200万的高额补税金,有不少卖家建议其“弃号重开”。

也有资深卖家指出,这位卖家之所以被CBP盯上,很有可能是因为货量大+长期低申报。据其分析,美国海关会保留3年的追诉期,而该卖家被倒查了36票,按200万的利润来算,其每次出货至少几百箱,但又都低于800美金申报,从而才会触发了“查水表”。

并且这位卖家还提到,低申报本身就带风险,货量大风险更大,建议相关卖家以后再走AGL(亚马逊全球物流服务)线路的,最好要么合规,要么就别走太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事件也激起了不少卖家对“双清包税”模式的担忧:“说到底,很多货代的‘包税’,本质就是替你低申报。真要哪天被查了,他们拍拍屁股走人,那是不是成百上千个卖家都要被‘连坐’?”

不过,也有声音提出不同观点:双清包税被查,一般是货代出事,不一定会牵连到卖家店铺。

“货代的BOND多得是,你一票货走的可能就是不同抬头;真要出事,最多货没了,BOND报关方封了事,平台店铺不会直接关联。”

当然这起追补事件无疑为整个跨境圈敲响了警钟:在关税战升级的大背景下,低申报这一“灰区操作”,正从曾经的“潜规则”转变为重点稽查对象。过去的侥幸,正在被新的政策红线一一清算。对于卖家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不是如何绕过,而是如何及时查漏补缺、梳理申报链路,筑牢合规底线。

受关税政策影响,部分国家也正在收紧原产地造假等问题的审查。

AMZ123获悉,据外媒报道,韩国于近日查获了多起关税欺诈案件,不少中国出口商品在中转时被违规贴上“Made in Korea”标签,意图规避美国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原产地造假行为中,涉及出口至美国的比例高达97%,相比去年全年62%的占比大幅攀升。韩方认为,这一异常增幅直接与特朗普政府重新启动对华高关税政策密切相关。

据了解,自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后,部分中国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便开始尝试通过原产地伪造、第三国中转等方式规避成本压力。其中最典型的操作模式,便是将货物转运至韩国后,篡改产地标签,再出口至美国,以此避开更高税率。

AMZ123了解到,这类“原产地跳转”操作并非首次出现。以往受限于监管资源与查验机制,部分行为或游走于监管边缘,未被全面曝光。而在当前关税政策持续收紧、原产地规则成为稽查重点的背景下,这些“灰色路径”正在被系统性排查并浮出水面。

在韩国海关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一批来自中国的电池材料被运往韩国后伪造标签出口至美,涉案金额达33亿韩元(约1700万人民币);另一宗涉及监控摄像头的案件中,企业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在韩国完成简单组装后即贴上“韩国制造”标签,出口至美国,涉案金额高达193亿韩元(约9900万人民币)。目前部分涉案商品已流入美国市场,其余仍在韩国港口接受调查。

然而,这种“产地跳转”行为本质上已触碰原产地规则的底线。一旦被查实,相关企业将面临高额补税、巨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目前已查获的多起关税违规案件均已移送韩国检察机关提起刑事诉讼,这意味着涉案企业和个人或将因企图欺诈面临严厉法律制裁。

业内普遍认为,在当前全球贸易环境日益敏感、政策趋紧的背景下,任何以“成本规避”为导向的灰色操作,正在成为重点稽查对象。

其实类似操作早前也曾在欧盟被曝光,AMZ123在此前文章中提到,有多名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因利用空壳公司网络逃避中国商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被逮捕,7105万欧元资金及资产被冻结。

相似的操作,相同的结局,足以说明:原产地合规已然是各国监管趋同背景下的“红线共识”。

当“关税成本”成为不可忽视的变量,市场对合规的容忍度正在迅速下降,“合规”的含金量正在被重新评估。

1 阅读:756
评论列表
  • Zou 3
    2025-04-25 14:15

    胡说八道骗流量,抬头是货代的,海关罚也罚货代,即使追诉也是追诉货代的抬头,跟卖家没半毛钱关系,反而是AGL的物流,band是你的,今后追诉也会追到你的店铺里

  • Blue 2
    2025-04-25 14:31

    补税不都是补买家的吗?

  • 2025-04-25 17:25

    找个类似的竞品,追缴别人关我什么事?[得瑟][得瑟]

无花果看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