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共创始人之一,周恩来的引路人,因一时赌气退党,活了93岁

月下影参差 2025-01-21 15:49:35

1925年1月,上海街头寒风凛冽。一群身着长衫的男子匆匆走进一座不起眼的小楼,神情凝重。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精英分子,正要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谁能想到,一场激烈争论即将在这里上演,一个名叫张申府的年轻人将挑战党的领袖陈独秀,并因此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共产党创始元老的另类人生】

张申府,这个鲜为人知的名字,曾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他是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先驱,中共创始成员之一,更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命运弄人,一场意气之争让他与党组织渐行渐远,最终度过了跌宕起伏的93年人生。

1893年,张申府出生于河北献县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三兄弟日后皆成大器:长兄张崧年成为著名科学家,幼弟张岱年是赫赫有名的哲学家。而张申府本人,则在21岁那年考入北京大学,开启了传奇人生。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五四运动如火如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年轻的张申府很快被进步思潮吸引,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中。他先是加入了《新青年》杂志社,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共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1920年,张申府与李大钊、陈独秀一起,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支部。随后,他又远赴欧洲发展党员,为中共在海外扩大影响力立下汗马功劳。谁能想到,这位党的创始元老,日后却会与组织渐行渐远,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场争论引发的退党风波】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会议刚开始,一个突如其来的就打破了平静。

当陈独秀提出要联合国民党中坚力量时,张申府突然站了起来,语气激烈地反对:"这是丧失立场,是赤裸裸的投降!"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要知道,国共合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多,这是当时党的既定方针。张申府为何会如此强烈反对?

原来,张申府此前在广东大学任教,还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他曾担任蒋介石的秘书,对国民党高层的为人有着深刻了解。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国共合作心存疑虑。

然而,张申府的观点显然超前了。当时的蒋介石尚未暴露其反动本质,我党还需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发展壮大。他的提议不仅遭到陈独秀的批评,也被其他同志嘲笑为"迂腐"。

张申府性格倔强,面对众人的不理解,他一怒之下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既然你们说我幼稚,那我退党就是!"说完,他拂袖而去,留下一屋子目瞪口呆的同志。

周恩来、李大钊等人急忙上前劝阻,但张申府去意已决。就这样,这位党的创始元老,因为一时意气,退出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组织。

【退党后的人生十字路口】

张申府的退党在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他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又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影响力不容小觑。

退党后,张申府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蒋介石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邀请他出山,许以高官厚禄。然而,张申府并没有像张国焘、刘仁静等人那样投靠国民党。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远离政治漩涡。

这一选择,体现了张申府的气节和操守。他虽然退出了党组织,但并未背叛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仍然挺身而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张申府和妻子刘清扬加入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这次行动让他们夫妇双双入狱,幸亏党组织的营救,才重获自由。

张申府的行为,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选择。他既不愿意随波逐流,又无法完全脱离现实。在理想与妥协之间,他始终在寻找一条平衡之路。

【命运的转折:从创始元老到"反动学者"】

1948年10月,解放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正在北平(今北京)教书的张申府,却做了一件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事。

他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呼吁和平》的文章,呼吁共产党坐到谈判桌前,通过和平方式结束内战。这篇文章立即在政界和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的形势下,国民党已是穷途末路,和谈只会给他们喘息之机。张申府的文章,无异于给即将溃败的反动派打了一剂强心针。

延安方面对此反应强烈。11月16日,民主同盟以张申府"走上反人民民主道路"为由,将其开除出组织。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妻子刘清扬也迫于压力,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与他划清界限,断绝夫妻关系。

一时间,这位曾经的党的创始人,竟成了众矢之的。他不但失去了政治地位,也失去了最亲密的伴侣,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这一事件,堪称张申府人生的至暗时刻。曾几何时,他是党的创始元老,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如今,却沦为"反动学者",遭到昔日同志的唾弃。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张申府的"和平呼吁",或许只是一个善意的误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希望通过和平方式结束战争,减少生灵涂炭。但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这种中间立场注定不被理解。

幸运的是,周恩来并未忘记这位老朋友。在张申府最困难的时候,周恩来为他在北京图书馆安排了一份工作,解决了他的温饱问题。这份情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张申府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从共产党创始人到"反动学者",再到晚年的平静,他经历了太多的起起落落。

1986年,93岁高龄的张申府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临终前,他感慨自己"书生气太重,自命清高",坚持退党成为终身遗憾。

张申府,折射出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每个人都可能在特定环境下做出不同选择。对于像张申府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更应该以同理心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下定论。

最后,《人民日报》以"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来评价张申府,或许是对这位复杂人物最恰当的定位。他的一生,既有理想主义的光辉,也有现实主义的无奈,但始终没有背离爱国这个根本。

张申府,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选择。它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应该跳出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用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