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改革的深入,体制内单位工作人员也面临被“优化”的压力。实际上多个部门和地区已经或正在实施减员措施,以应对人员过剩、财政压力增大等问题。
客观地讲,体制内单位“减员”,不仅是为了解决人员过剩、财政压力过大的现象,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机构优化和职能转变,提高单位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但既然是“减员”,就意味着一部分人要离开单位,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1)
那么,体制内单位是如何开展“减员”工作的呢?一般分5步走。
第一步,前期准备
体制内单位是吃“公粮”的单位,体制内单位减少员工数量不是领导拍脑袋就决定的,要做许多前期工作,比如调研。单位通常会委托专业机构对员工使用情况、工作效率等数据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减员比例和流程,然后再向全体员工说明减员情况。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也是在让员工了解减员的背景和原因。
第二步,制定方案
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之后就开始制定方案,单位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减员方案。方案应明确减员的范围、标准、程序、时间安排以及被减员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等。
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单位要征求全体员工的意见,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对减员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三步,上报审批
方案定下来就要上报审批。体制内单位的人事规则是“管用分离”,单位可以用人,但管人的是组织部门,所以“减员”一定要通过上级部门和组织部门的审批,不能自己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在获得批准后,单位会将减员方案进行公示,确保所有员工都能了解减员的具体内容和程序。
第四步,减员与安置
前面3步走完了才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用人单位与被减员人员办理相关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减员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出具减员证明书,同时向被减员人员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如推荐就业、提供职业培训等,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工作岗位或生活状态。
第五步,评估与改进
减员之后要对该项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减员后单位的工作效率、员工满意度、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变化。再根据评估结果,完善减员机制和相关制度,为未来的减员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2)
为确保被减员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整个减员的过程必须要坚持依法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用人单位应加强对被减员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做好心理疏导和安置工作,减少减员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现在很多体制内单位实施的“减员”政策,主要是“优化掉”没有编制的编外人员,有编制的正式员工基本不受影响,他们即便被“优化”,也就是换个单位换个工作岗位,不会丢掉饭碗。
简而言之,这就是“身份决定出路”。现在编制越来越受欢迎,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要知道,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能有一个几乎不会失业的工作岗位是多么难得啊。
话说回来,考编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年轻人,考了好几年编制都考不上,因此不能只盯着“编制”,也要考虑一下其他出路。
今日话题:你参加过编制类考试吗?考试结果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体制内减员就是老人退休,不招新人,或者老人退休两三个,才招一个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