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修行方向错了
哪怕再努力
也是南辕北辙,终点永不可及

在印度,禅定和苦行是最为盛行的修道方式。可当沙门瞿昙证得四禅八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并经历常人无法超越的极端苦行后,并没有因此解脱。
那么,解脱之路究竟在哪里?在继续探寻的过程中,他回想起少年时的一段经历。《中部经》记载:
我想到有一回父亲释迦王在劳作时,我坐在阎浮树荫下,远离感官的欲望,远离不善法,我进入初禅,伴随它的有寻、伺,以及由远离而生的喜与乐。我想:“这会是通往觉悟的方法吗?”之后,回忆起那段往事,我明白这确实是通往觉悟的方法。
然后,我又想到:“为何我要害怕这种乐呢?它是乐,但它与感官的欲望和不善法无关。”我于是想到:“我不害怕这种乐,因为它与感官的欲望和不善法无关。”
当年的禅修体验使他认识到,不必拒绝这种由放松身心带来的禅悦,因为它与感官欲望无关,也与不善法无关。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必能找到解脱之路。
这条道路,正是佛陀日后时常告诫弟子的中道,一方面是远离身心欲望,一方面是避免自苦其身。但在苦行之风盛行的时代,这种方式并不容易被人接受。甚至与他一同修行的五位追随者也对此产生误解,以为他退失道心了。《中部经》记载:
我想到:“以如此极端瘦弱之身,我不可能得到那种乐。或许我该吃一些乳粥与面包的固体食物?”
那时有五位比丘在照顾我,他们的想法是:“若沙门瞿昙证到某种境界,他必定会告诉我们。”当我一开始吃粥与面包的固体食物时,那五位比丘感到厌恶,于是离我而去,他们想:“沙门瞿昙已开始放逸,舍弃精进,而回复奢侈的生活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找到正确的修行之路是多么艰难。当一个人有了错误认知,即使正道就在眼前,也不会认可,更不会追随。
佛世时,印度有96种外道,他们都在寻求解脱,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为什么他们不能解脱?是他们的定力不够吗?是他们的精进程度不够吗?都不是。关键就在于,没有找到通往解脱的正道。当方向错了,哪怕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永远不能到达终点。
相比之下,我们能在两千多年后得遇佛法,依佛陀的指引修行,是多么值得庆幸啊!因为这一教法不是轻易得来的,不是天启,不是神授,而是佛陀用生命实践的,是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从无数挫败中上下求索而来的。
当我们真正生起求道之心,才能体会到,佛陀给予我们的究竟有多么珍贵,多么难得。
摘自《走近佛陀,认识佛法》
作者:济群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