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唐铺 2024-07-24 19:57:14

人们常说“要与时间赛跑”,我却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被追得死去活来。 要做的事儿太多,要学的东西汪洋一片,不舍得浪费哪怕一秒钟时间,因为被迫浪费掉的已无法追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沉没成本”早已无法承受。 就是这样“摸着石头”渐行渐远,最终竟然也“过了河”。 越是勤奋的人越输不起,越是输不起的人越勤奋。好像不知不觉就已经穿上了水晶鞋的灰姑娘,我与那个氛围里的其他人一样,赤手空拳地努力,靠勤奋与勇气希望自己能够打拼出一番天地。 然而人生就好像是马拉松长跑,最后的胜者是那个最能坚持的人。17年间,无数的公司进进出出,无数的人来来往往,现在回头一看,掉队的竟然都是聪明人,留下我一个当初土里土气傻头傻脑的人跑到最后。 话语之中他总是可以好像不经意却又精准异常地说透根本。 教育的根本其实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然后再用5到10年时间定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为之奋斗,为之坚持,不知停歇地努力上10年20年。有些成功靠运气,可是持续的成功却与运气无关。希望每位读到此书的年轻人,能够重塑自己的心智,洗尽这个时代在你们身上烙下的浮夸急躁的印记,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跟我一样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获得最后的成功。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每个人都想掌控时间这个最重要的资源,可实际上总是无能为力。 我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哪怕道路再曲折,也终将能够走到我们心中的目的地。 动机是一回事儿,预期是一回事儿,而结果往往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戏剧性,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时间只与那些努力的人做朋友。 我喜欢笑来的观点: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这本书所有的读者都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书里面讲心智的那部分给我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我喜欢这个词),因为他让我知道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大脑的!而不是被动地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着。记得连岳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得按你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一震,因为,我发现自己就是一个被自己的大脑控制着的人,还美其名曰:自然随性,其实是多么无能的一种表现。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一个核心就是阅读超越自己心智的书籍,然后经过阅读、理解、思考而获得更高的心智。 把有用的内容摘录下来,并从现在开始行动。 可是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多半于事无补。 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 改变自己,就意味着说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 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而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培养出良好的心智才能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过去读过的那么多“感觉上有道理”的文字却最终“感觉上并无帮助”了。也许是自己被误导了,也许是过去太愚钝,我竟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我自己! 找到问题的根源,就真的有了希望。 读书使人完整,讨论使人完备,写作使人完善。 在不停地为学生解释疑问的过程中,我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多,而更多的程度超乎想象。 最终,我的发现是,所有的学生提问都是源自于所有人共有的弱点:懒惰。 当然可能并不知道现在吃亏的根源在于何处——这是极为可怕的情况之一。 更喜欢讲思维方法,因为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所在。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想不清楚,甚至连写出来的必要都没有。 自己思考原本就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别人思考实际上是学习思考、锻炼思维的最好方法。我的学生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听懂了我告诉他们的话,“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没有人愿意做猴子。 “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如此看来,很容易想象那些“既勤奋又懒惰”的学生面临的是怎样悲惨的境遇。 尽管数量上并不是大多数,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是有所成就。他们最终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这些少数人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说清楚,真的不是很容易,要啰唆很久,才能“回到”正题。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问题在于,实践要花费时间,而每个人的时间都因有限而宝贵。当我看到这样的学生,不得不打心眼里替他们着急:“你怎么还在浪费时间想这样没用的问题呢?要是你早就开始实践的话,现在不就能知道那方法是否真的有用了么! 仔细听清楚,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我跟母亲提起这事儿,她说她只是想让我度过一个不无聊的暑假而已。不过她倒是记得很清楚,我父亲当时听说学费10元钱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 在撰写《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插图]的过程中,假若我没有稍微多于常人的那点计算机知识,能够编写一些批处理脚本,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那样海量的工作;并且,就算多花上好几倍的时间,也很难拿出那样的质量——而最终质量保证了销量,进而,销量当然就保证了收入,我个人的财务自由(最重要的自由之一)就有了更多的支撑。 发现我去学习什么的动力竟然与那些人拒绝学习的理由是一模一样的:“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所以,有些人——估计是大多数——还在疑惑“……可是,我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的时候,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心里想的是“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可能更有价值呢!”——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如果在许多年之后,突然发现你多年前学过的东西那时恰好有用,那种惊喜的程度可想而知。 心智的力量。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我们已经看到了,面对相同的问题 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往往确实能够通过心智的开启和发展获得解决方案。并且,所有这些差异,几乎全都与时间有关。 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 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去自行其是。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猎头会最关注二流人才。因为这些人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都会有强烈的“未被承认”的情绪;他们待遇不足够高;满足感不足够强;经常觉得别人对他们缺乏足够尊重;负的责任也没有那么多;对自己的名誉还没有像一流人才那么重视……所以,一个团队中,二流人才是最容易产生流动愿望的。 不是所有的猎头都是这样的。 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 并且将其行为“合理化”。 然后还要伤透脑筋想出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这也再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据说他从 45 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重复,不间断地重复,重复一年以上。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并不废寝也不忘食的情况下,把所有时间用来学习。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哪怕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其实也并不是特别过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又一次说明,心智能力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作出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 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在尽管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情况下,仅凭心智就可以像真实经历过一样深刻体会?以后的文字里,我会详细解释如何摆脱经验的局限。 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只不过是出于懒惰而拒绝了。 心智低下真可怕…… 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们心智上的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这种差异太过隐秘——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那种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不仅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如若一个人错误地认同“智商天定”的观念,那么他就可能错过发展、培养、重建心智的机会——甚至连开启心智的机会都没有。 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个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并不知道。 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可以表述为下表。[插图]那么,在第一种情况与第四种情况下,我们是安全的;然而,在第二种或者第三种情况下,我们将必然面临错误,并很可能因为自己的认知错误而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无论如何,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你可能要挣扎很久才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应该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我清楚地记得自己突然想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浑身发冷的感觉。与其说这是“失而复得”,不如说是“重新来过”。很小的时候,听老崔嘶喊,“不愿离开,不愿存在,我想要死去之后从头再来!”当时听得我一身鸡皮疙瘩,明白那是一种无奈,谁都没办法从头再来,更何况对一个不相信轮回的人。可是,当我突然意识到我竟然可以(也根本就应该)控制我自己的大脑的时候,我觉得我居然不用死就可以从头再来,这该是多么神奇。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煞我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当一个人身处极大痛苦之中的时候,甚至有可能完全丧失对外界的感受。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竟然能运用心智把我们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弄不好你都会觉得不好意思。 狄更斯说得好: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往往会不自觉地给自己的记忆进行各种形式的修补、甚至要进一步精加工,然后才会觉得心满意足。 怎么道理全明白,但就是不行呢?”——谁都不愿意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明白那是非常愚蠢的,但怎么就又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了呢?为此痛苦,深夜难眠,一遍一遍地骂自己。可是,一觉醒来,其实只不过是几个小时之后,就再次回到从前的状态,并无任何变化。甚至下次在深夜里暗骂许多遍之后才想起来没多久之前就这样骂过自己,不禁长叹:怎么就这么没出息,怎么会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呢! 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 给你的未来节省多少时间! 的这位朋友显然是位有能力运用心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人。尽管在许多人眼里他的想法简直是天真可笑。但事实上,这恰恰是他最终比别人获得更多成就的最根本原因。 拥有了比那些无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动力。坚持不懈是什么来着?——策略加上重复。他的策略使得他比别人重复得更轻松、更愉快,所以,最终他属于那些成功的少数。 a.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是大多数人的天性;b.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尽管这些赌鬼和赌王一样有着强烈的赢利欲望,但是,赌鬼潜意识里还有另外一个更需要满足的欲望——那就是“马上看到结果”。 整个社会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刺激人们的这种天性并使其越来越强烈。 平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就算有些时候天性难移,无法彻底改变,那么也起码还可以稍加控制,略微改善。没必要控制自己的方方面面,这不只是很难做到,而是干脆不可能做到。 他可以用普通的智商长期只专注在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最终天下无敌。 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我个人觉得,在工作和学习上控制这种天性是最重要的。 在工作和学习上,坚决不要放纵。工作和学习都是艰苦的,路程都是漫长的,成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经验告诉我们,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技巧。 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得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因为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今天的所有轻松安逸,都可能是未来的成本。 那些人因为无奈而抱怨的人面临绝望的时候,你早已经是持续锻炼了许多年的健康的人。 还有那原本应该隶属于他自己的,却竟然完全不受他控制、反倒成了他的主人的“他的大脑”。 也确实有与时间做朋友的愿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耐心地了解关于时间的方方面面? 名字是《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1974 年第一次出版。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插图]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 到了 30 岁之后,才觉得自己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了起来。比如,这些是整理到一起的,关于我出版的第二本书的一些事件记录。 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才是时间的朋友。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合拍”。 而关于它的好处,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必要啰唆。然而,这样貌似简单的记录习惯的养成,远非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事实上,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心智开启”的起点是“意识到可以自律”,而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克服懒惰的过程。常听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自己”,这句话如果有道理的话,那个“最可怕的敌人”实际上应该指的是“你那无法控制的懒惰”。 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懒惰比孙悟空厉害,可以化身无数。它有着各种各样的面具,诱惑你抛弃你的朋友——时间。 对他讲“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他当时大为震惊,说,“太有道理了,真的感觉一下子解脱了。” “人或多或少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也许每个人的不幸都是一样的,他一生中最多的经验是“半途而废”——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半途而废”。我们一生中半途而废的经验太多了,乃至于想要放弃“半途而废”要比“坚持到底最终成功”难太多了——大多数人连一次“坚持到底最终成功”的经验都没有。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与懒惰抗争、停止遗忘、坚持改变的工具,就是纸笔。 别忘了每天晚上记录时间开销!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地原谅自己。 很多人最终没有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更尴尬的事情是,即便道理都明白,有的时候还是会一不留神就被自己的大脑控制。 生气是浪费时间的。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开销。如果你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那么,第二个良好的习惯就几乎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了。这个良好的习惯是:每天制作你的时间预算。 我们很难那样精确地分辨我们要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实际上,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讲,用1~3的精度已经足够。 孩子就是自己的好。 “真的不重要”和“显得不重要”。 你在修改,就说明你在进步。很多人一生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者,天真地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完美地生存——所以注定以失败告终。 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各种器官完整健全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来讲,不挣扎一下,就很难完全专注于这个最关键最根本的决策标准。比如,每个人都喜欢做有趣的事情,往往并不关心这事儿到底有用还是没用。可问题在于,有趣的事不见得有用呢!如果,你甩甩头,强迫自己理智一些,就会知道,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你都应该做。但是,请你认真面对你自己,过去你一直是这样用理智指导你的行为的么? 你就可能会痛苦地发现自己经常仅仅因为非常有趣就去做那些其实无用的事情。 甚至连最重要的习惯——记录你的时间开销都放弃了。 不用跟任何人学习, 然后选择“真的重要的”或者“显得不重要的”。 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归会变得其乐无穷。 可是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时间已经被浪费掉了。所以,制作一个列表,往往会使自己做事井井有条,并保证自己不会没必要地浪费时间。不过,在长期使用列表的过程中,我发现确实有些经验值得分享。 有些专家建议要处处使用列表,据说是只要养成习惯,就不再是压力了。可是,我知道有些习惯一旦养成必然产生副作用。 一个人不能过分苛求自己——尽管同时也不应该过分放纵自己。 所以,那个列表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好了。 除非迫不得已,整理自己的列表、重新誊写自己的列表,或者给自己的列表分门别类,几乎都是彻头彻尾的浪费时间。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要去做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那是在浪费时间。 精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要随时可以看到,随时可以书写和标记。 而是在于无法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以及“真的紧急”和“显得紧急”。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你总是觉得每一件都很紧急。 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拿着你的任务列表逐一完成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专注的你突然创造能力激增。每完成任务列表中的一个小项目,你就会在心情愉悦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展望未来,然后你就有了新鲜主意!觉得自己太有才了!于是你就觉得你的这个列表的其他部分有修改的必要了……但是,等一下!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就“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任务列表中的某个或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如果,你有了什么新鲜主意,放弃当然是非常可惜的。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标题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你的新鲜主意记录在那里,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这个任务列表,专注在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上。如果突然又出现了什么新鲜主意,依然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前的任务完成之后,你的那个“下一阶段任务列表”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非常具体的待处理项目了。 有些任务项目却相对复杂,那你最好提前用制作一个可以勾画的核对列表,逐一核对,确保万无一失。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 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大抵上好像你的起点是南极,而成功路经的终点在北极。那么,无论你往那个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最终会到达北极。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本质上并非针对我,只是那一瞬间他被现实打击到了失控的地步。 他生气不是因为我说了实话,是因为没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 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 —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降低时间的浪费。 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 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 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阅读总是能带来愉悦。 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 难能可贵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还没来得及形成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天生”恐惧。 宇宙量级的信息。 彻底摆脱“个体感知”的局限去“正确地思考”问题的人;也因此使得后来无数的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并完善一种突破人类个体局限的系统的思考方法——“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s)。 只是宗教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更需要它的方面去了——人文领域。 都是有能力运用心智的力量摆脱自身感知的局限的人。 这个故事据说可以说明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今天看起来没什么道理的传统,当初可确实曾经正确或者曾经最接近正确。 哪怕长达200年的时间,对于知识积累和消化来讲,也实在是微不足道。 我们常说,“经验宝贵”,然而,在某些时候,所谓的“经验”恰恰就是我们进步路上的绊脚石,甚至是我们进步时能遇到的,稍稍出点差错就可能无法逾越的鸿沟。 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但是没想到过要去的地方。 当然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绝对超过半数的“人”其实在这条路上只进化到一半都不到的程度就自以为是去了。 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有能力“融会贯通”。 从这个意义上讲,搜索引擎就是互联网价值的终极体现。 我们的语文教育忘记了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更不用说“生动”了。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看本专业的英文原版材料就是很好的“使用英文”的机会。 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 优秀的资源往往是英文文档,所以,顺带还练习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想想吧,肯定不仅仅是一举两得。 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 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 别装,千万别装。你也没什么可装。 每个人在这方面都非常敏感。 无论如何,都不要也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做不仅不对,并且愚蠢。 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 我工作很认真,做事很卖力,但是,35 岁的我刚刚脱贫几年时间而已,并且到现在也没摆脱中产阶级的身份。 要注意自己的心态。 可怕的是因为憎恨或者厌恶,放弃自我进化的权利和意愿。 最终至死只不过是只猴子。另外,千万要记住,即便是猴子,也有非常正确的时候。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如果你连这样愚蠢的考试都无法通过的话,那么愚蠢的不仅仅是考试本身。 热爱考试的理由很简单,它是通行证,它意味着机会,其他没有此通行证的人无法获得的机会。 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 1.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2.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3.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4.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5.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6.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7.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一旦陷入“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就已经无从解脱。 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如果,我们忘了去记笔记,那些信息最终会转存为无序的,难以直接调出的“潜意识”。 相信我,最朴素的纸和笔是最有效的工具。 而那些自作聪明不这么做的人,只会因为从未体会到那样的好处而“无怨无悔”。 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几乎不应该在后面加上“之一”。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的最重要分布。 “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换言之,要在承认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提高“效率”。 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高人一等。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案例分析方法”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 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最为常见的就是“以偏概全”。 不妨假设一下,爱迪生要是出生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的话…… 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 就算是结论正确,有思考能力的人也应该拒绝那些逻辑混乱的论证过程。这个故事能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换一个角度,也许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偷换概念。 对这些处于顶部的人来说,保护属于自己的资源本身就已经艰巨无比。 对数曲线。 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从本质上就可能永远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的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完全不可告人的细节。 如果他们说的,你就当作全部;他们没有说的,你就当作没有。那你就跟寓言中那个掩耳盗铃的家伙属于同一个智商水平了。 不仅要不断地“进攻”,更重要的还要稳固地“防守”。 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 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不要说模仿成功者,就算观察成功者也很难。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和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 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 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不小心认真学习了概率和统计是一生受益无穷的偶然。那期间的阅读和思考,使我确定并且坦然接受一个现实: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 原来你可以通过接受现实控制自己进而仅仅因此就可以比大多数人更为强大。你开始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迷信血型、星座,查皇历决定自己的运程,偷偷献祭求吉兆,或者背地里下咒希望自己讨厌或者憎恨的人不得好死。无一例外,其实只不过是人们在面对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现实时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奈的另外一种方式。 并且,越是脆弱的人越希望获得控制权;同时,越是意识到自己没有控制权的时候就越害怕。电影里最好玩的相关场景是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哆哆嗦嗦地拿着枪却对同伴大声喊道“谁说的?我能搞定!”所以,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他们只想办法赢,从来不赌。 咸鱼翻身了之后还是咸鱼。 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 资源多的人更喜欢,也更可能,与另外一个资源数量同样多或者资源质量对等的人进行交换。 他们开始“谦虚”,他们学会“低调”,他们显得“平易近人”。 因为我发现我正在独立思考。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5年,长则20年”。 只是多了些智慧。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那么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 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而心智开启之后,“进化之路”又确实“路漫漫其修远”,值得我们为之“上下而求索”——我的理解是,可以为之上窜下跳,奋不顾身,拼命挣扎,无畏追求。 在这谬误满天飞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忍不住呐喊。尽管这样做最终的成效如何,只能静观其变。但是,我们也确实不忍心看到美好被扭曲,伟大被误解,现实被拒绝,原本可以实现的梦想被弄得支离破碎。 我总是尝试着用“进化”去比喻“成长”,用“适应”比喻“学习”。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 可是后来发现这是个“死结”。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 其实人一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放弃了而已。 而是眼神——深邃得很。 他们每天都在挣扎着想要“管理时间”,“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却不知道他们因为当初不肯花费十几二十几分钟而其后一生少做了很多事情,错过了很多机会,并且,一生只有一次却都没有过好…… 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可以知道这些人本质上应该是被自己大脑控制的人,而不是那些控制自己大脑的人。 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 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61.8分就是我现在这样子,一米七二的身高,体重维持在75到80公斤,腰围控制在两尺四左右——挺好。
0 阅读:11

唐铺

简介:觉得生活苦了,就来铺里吃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