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这种气场,这种真正的气场,内涵是什么?个人能找到的最贴近的描述,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的,凡此真正的气场,自有一股盛大充盈的正气在,自有一股由内而外烨烨其华的温暖又坚定的力量在……
今之中文世界中,“气场”是一个高频词,然而,甚少见人追问:究竟什么是气场?最常见的一种误解或滥用,把“威压之感”等同于气场。事实上,一者,稍知中国文化者即知:“气”是一种内在禀赋,而威压感则几乎全部来自外在的经营;所以,二者,任是谁披上一袭华服,再配上百八十个墨镜黑西服,再找个凸现这种乌泱泱氛围的视角拍摄之,都会示人以一种“大人物的错觉”——气场的错觉。相应的,一旦拿掉了那些外在的经营,则此中之人转瞬即裸身于众目之下——甚至越是这般刻意经营,反而越是让识人之人察觉此中之人的“气”虚。所以,究竟什么是气场?抑或者简单点说,真正由内而外形成的气场长什么样子?不必动脑子即想起的一个例子,毛主席。
看看老人家的照片,一个人不笑时也好,常服大笑着走进群众中间也好,皆有一股不移不易、不赖刻意经营的强大力量在。
气场的真正内涵:“浩然之气”毛主席的这种气场,这种真正的气场,内涵是什么?个人能找到的最贴近的描述,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的,凡此真正的气场,自有一股盛大充盈的正气在,自有一股由内而外烨烨其华的温暖又坚定的力量在。——那,这种浩然之气又是如何形成的?一为普通人,去伟人或圣贤不知其几千几万里也,不知其几光年也,是否仍有可能修成这样的一种浩然之气?
据“浩然之气”的发明者孟子所说,完全有可能;据伟人的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也完全有可能。——真正可以被称为“人物”者,皆非一日之功,遥在他们创出伟业之前,那种正气、那种力量,已然得见,已然形成。“业”者,“人”的一种结果也已,不必颠倒因果,不必据此妄自菲薄。——好吧,那,究竟如何去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以形成真正的气场呢?要之四个步骤,便走上个一二步已见其气。
浩然之气的第一步:知言知人知事第一步,即孟子而看,“知言”;即毛主席或任何历史人物的形成而看,好学勤思,勤实践,勤反思,并终生不怠于此。
惟此,方“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方分辨得出什么是片面性(“蔽”),什么是浮夸而失实(“淫”、“陷”),什么是偏离正道(“离”),以及如何从别人的言辞中分辨出躲躲闪闪、理屈词穷之处(“穷”)……质而言之,孟子所谓培养浩然之气的第一步即努力去知言、知人;继而,明理,知事;继而,知如何成事。
孔子即也说:先能“知人”,才能“举直错诸枉”——才能知道如何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人并以此成事(《论语•颜渊第十二》)。毛主席呢?更多言此理,更几乎是篇篇都在强调调研,都在强调学习,都在强调学以致用以及致用之后的反思、反思之后的优化——努力构建人的成长的正向循环(《毛泽东选集》四卷本)。还是那话,斯“人”也而有斯“业”也,切不可以业之难成为因,以人之难成为果。
第二至四步:既明达且坚定,且温暖以此,有了知人知事的底子,第二步,明道义,明正义,明三观,“君子不忧不惧”——爰再不为外物外界所扰动其心。
“不忧不惧”来自孔子(同上);视诸孟子,至此第二步,浩然之气即已初具表现,其:“我四十不动心”(同上)。——“坚定”的力量已然形成,“浩然”的器局已然形成。——至于第三步、第四步,拢而言之,为形成“坚定”之外——那种“温暖”的力量。——既明达且坚定,既坚定且温暖,是以有那种真正的气场——有那股浩然之气由内而外地撑持着一个人。
那,培养浩然之气的第三步具体是什么?究竟如何才能兼有那种温暖的力量?
在毛主席来说,“为人民服务”;在古之圣贤来说,“施博济众”(《论语•雍也第六》)、“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唯自己终于挣脱出来还不够,还要看到无数的挣扎不出来的人,并最终为了这些人而活。在鲁迅先生言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而第四步,整理好这些,“气复其初”(朱熹)——复归一个人;进一步抚平明达、坚定、温暖之间的矛盾磕碰之处……
固然,普通人绝难修行到第三步,更绝难修行到融通矛盾于一心,但修行到终身不失人味——不失人之本善,可以且必须。
小结:气场只是讨论浩然为人的缘起总而言之:1、以上四步明明白白地写在人尽可读的经典里,写在人尽可知的历史里,非不宣之秘,实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努力为之。2、所谓气场,实则这四步走来所走出的最不重要的东西,仅“浩然为人”的结果之一。那种由生命最深处升起的充盈之感才真正重要,那种确凿无疑的不虚此生之感才真正重要;那种斯“人”也而有斯“业”也,躬身向光明处期待世界、改造世界,才真正重要。
3、于此,那种遍及中国文化的“天人一也”亦可见之一斑。此中有没有临时性的政治把戏或深沉的治术考量在其中?当然有;但,根本上,就“天人一也”积极的一面而观之,实则“养气集义”,以集义“塞乎天地”(朱熹引程子)。——靠更好的人,靠更好的社会政治体系建设,靠更好的文化,尽力抚平个人与命运之间的矛盾磕碰之处;于流沙一般的无可着落之生,寻一可着落之处——立于斯,由斯行,行至天地开阔……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孟子》,《金刚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