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高并不可怕,医生建议“三多、两少”,控制尿酸护好肾!

张老谈养护 2025-04-20 18:02:4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病生于毫末之间。

一碗香喷喷的牛肉面、一盘红彤彤的小龙虾,配上几口冰镇啤酒,热热闹闹的人间烟火气里,谁又能与“高尿酸”划清界限?可偏偏就是这样些日常小欢喜,悄无声息地拉开了“痛风”这场病痛的帷幕。

尿酸就像一把双刃剑。

它本是体内代谢嘌呤的正常产物,大多数通过肾脏排出,小部分经肠道代谢。

可一旦体内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就像河道淤积,水不畅通,泥沙翻滚,最终可能招来石头般的疼痛——痛风,甚至更隐秘也更可怕的肾功能损伤。

据202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调查数据,目前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超过15%,城市男性更是高达25%以上。

尤其在北方一些以面食、红肉、酒类为主的地区,尿酸高发已成常态,甚至出现了“痛风村”“三高之家”。

更令人警醒的是,尿酸高并不只是“痛一下”那么简单,它与慢性肾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堪称现代“隐形杀手”。

多数人对尿酸的认知,还停留在“吃海鲜、喝啤酒会痛风”的阶段,而忽略了其背后复杂的生理机制与代谢网络。

事实上,尿酸与肾脏之间关系密切,一旦尿酸长期过高,肾脏的“过滤器”功能就会被慢慢磨损,肾小管受损、尿酸盐沉积,继而出现微量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甚至发展成尿毒症。

三多两少,护肾控酸的“民间智慧”

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一种被患者调侃为“穷人也能执行的养生法”:三多两少,竟意外地取得了控制尿酸的好效果。

这不是坊间的偏方,而是结合现代研究和中华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智慧折中。

多喝水

水是最便宜的“药”。

足量饮水能够稀释血液中的尿酸,促进尿酸经肾脏排出。

2023年《中华肾脏病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日饮水量超过2000毫升者,尿酸水平明显低于摄水不足者,且痛风复发率减少约30%。

但饮水也有讲究,北方冬季干燥,人体蒸发快,可适当增加饮水量;南方湿热地区,建议分次缓慢摄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对肾脏造成负担。

多吃碱性食物

尿酸在碱性环境中更易溶解排出。

绿叶蔬菜、黄瓜、南瓜、苦瓜、豆腐、香蕉等食物含有丰富的钾、镁元素,有助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在2022年发布的临床观察中显示,长期摄入碱性食物者尿酸水平下降显著,且肾小管功能改善明显。

多运动

运动可促进代谢,但需适度。

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影响尿酸排出。

尤其在一些中老年人群中,运动过猛反而诱发痛风发作。

建议选择快走、太极、游泳、八段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

湖南怀化地区推广的“山村步道养生法”,在村路上慢走配合呼吸调节,效果稳定,深受欢迎。

少吃高嘌呤食物

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火锅汤底、浓肉汤、啤酒、豆类发酵制品等,是尿酸升高的“导火索”。

注意,很多人以为“豆腐不能吃”,其实是误解。

豆腐在加工过程中嘌呤含量已大幅降低,适量摄入不仅无害,反而能提供优质植物蛋白。

少熬夜

熬夜是现代人最“隐形”的肾脏杀手。

夜间是肾脏代谢清除毒素的关键时段。

202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调查显示,长期睡眠不足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

晚睡不仅影响肾脏排酸,还会干扰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间接升高尿酸。

尿酸升高背后的“文化与地理密码”

山东鲁西南地区,爱吃羊肉汤、炖大骨头,浓汤入口,油花四溢;四川盆地嗜辣重油,一顿火锅下肚,啤酒走起;东北冬季漫长,红肉、腌菜、烧烤成了御寒“法宝”。

从饮食文化上看,尿酸升高在这些地区的高发并不意外。

但若观察得更细些,会发现即便在同一个省内,不同县域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异。

这背后不仅仅是“吃”的问题,还与水源硬度、生活节奏、经济结构、医疗资源分布息息相关。

比如贵州黔东南一些侗族村寨,尽管嗜酸辣油腻,但因山泉水含钙镁较高,且村民每日劳作强度大,尿酸患病率反倒低于平均水平。

这提示我们,尿酸问题不能“一刀切”看待,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遗传背景都可能影响其尿酸水平的波动。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是科学防控之道。

隐匿的肾脏杀手

尿酸高不一定马上就痛,但却暗中伤肾。

这种“沉默性伤害”最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直到出现蛋白尿、水肿、乏力,才发现肾功能已悄然下降。

2023年《国际肾脏病研究杂志》一项跨国研究指出,高尿酸血症患者发展为慢性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5倍。

而一旦肾小球硬化,几乎不可逆。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尿酸还会诱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又反过来损伤肾脏,形成恶性循环。

有专家形象地比喻:“高尿酸就像是往锅里加盐,高血压是火,肾就是锅底,一旦锅底烧穿,汤也没了。”

小贴士中的冷知识

不少人习惯用苏打水降尿酸,这在短期内确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引发钠负荷过高,诱发高血压、水肿等并发症。

也有人热衷于“断嘌呤饮食”,几乎不吃任何蛋白质,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其实,尿酸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摄入、科学代谢,而不是过度限制。

最新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在尿酸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4年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指出,特定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促进尿酸在肠道的分解与排出。

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调节尿酸水平,尤其适合肾功能不佳者。

控尿酸,不能只靠药

药物固然重要,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是临床常用降尿酸药物。

但它们并非万能,更非一劳永逸。

部分患者长期服用后出现过敏、肝酶升高、肾毒性等问题。

合理用药+生活管理才是根本之道。

有趣的是,一项发表于2023年《柳叶刀·风湿病学》的研究显示,长期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的高尿酸人群,尿酸水平平均下降1.2mg/dL,且心血管风险同步下降。

这种饮食强调多吃蔬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红酒与鱼类,虽源自西方,但在中国南方沿海一些地区已逐渐本土化演变成“清淡版中餐”,如粤菜的蒸鱼、川菜的凉拌菜,皆可参考。

尿酸高,并不可怕。

怕的是对它视而不见,怕的是把它当作“富贵病”一笑了之。

控制尿酸,是一场与生活方式的博弈,更是一段对身体的长期投资。

真正的健康,从一杯白开水、一口清粥开始,从三多两少做起,护好肾,守住命。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2024.

[2]中华肾脏病杂志编辑部. 饮水量与尿酸水平的相关性临床观察[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39(10): 812-817.

[3]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肠道菌群与尿酸代谢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N]. 香港健康时报, 2024-11-02.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 2025-04-21 09:59

    我个人觉得我来人间一趟,是渡假的吃好喝好玩好,痛风只是副作用,如果天天清心寡欲等假期结束,那我不是白来了。(痛风发作是真痛,有时还会轮着来,膝盖痛完到脚指有时脚掌[捂脸哭])但我的观念是现在不吃,以后没机会再吃[爱心]。假期短就短吧,人间不白来!怎么也要满足口腹之欲![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