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免签来华的外国人,已经吃不下白人饭了

亦融正直云朵 2024-10-05 08:26:38



来源:视觉志

ID:iiidaily

作者:塔卡西

“发明144小时免签的人真是个人才!”

因为144小时免签政策的施行,今年China travel(中国游)是彻底火了。

各大热门景点长满了充满好奇心的老外,广州的茶楼里,成都的火锅店,到处是来中国逛吃逛吃的外国人。

从数据上看,今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实现了量的飞跃。光是上半年各口岸的入境外国人总数就高达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

数据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

随着暑期过去,外国人来华旅游的热潮逐渐回落,但另一种情绪又在互联网上弥漫,我概括为四个字:

难 舍 中 国 。

从中国返回本国的人们,纷纷陷入了戒断反应。

有人怀念起这里独有的风景,云海翻涌,群山林立,古老又神秘。

有人怀念起这里生活的便利,半夜依然能大剌剌地到处逛,想买饭买菜可以随时订外卖。

也有人则更直接,到日韩等周边国家中转一下直接开始下一个144小时,标的标签都是“中国,我回来了”。

不过,这其中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当属在中国吃到的美食。

已经品尝过各式各样的正宗中餐,又怎么让人能心平气和地吃下炸鱼薯条、干巴面包。

如果说用眼睛来认识中国尚且浅薄,那么当胃也成为中餐的俘虏,才是彻底回不去了。

没有一个来中国的旅游博主,能逃脱成为美食博主的宿命。

@TwoMadExplorers 是一对来自德国的夫妻,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一开始还比较谨慎,但自从尝试了成都美食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就是最普通的在街边摆桌子板凳的小店,最常见的夫妻肺片和干锅土豆片,一口肺片配米饭下去,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图源:@TwoMadExplorers

其中丈夫卢克还有个特征,吃到特别好吃的东西时他会微微上翻白眼,一副要被香迷糊的架势,在中国逛吃的这几天,没少看到他一边咀嚼一边白眼沉醉状。

图源:@TwoMadExplorers

这对夫妻两度游览中国,挑选的都是有口皆碑的美食之都——成都、重庆、广州、云南,一路走一路吃,从川渝的火锅、江湖菜,到广州的早茶,云南的菌菇锅......

每换一个城市都是不同的美食图谱,几天下来夫妻俩都圆润不少,妻子娜奥米跟观众说:“你们以后来中国的话,肯定会胖很多。”

图源:@TwoMadExplorers

@lam小方 是在中国生活过的韩国人,他带着自称“美食家”的韩国朋友来中国游玩,也全程离不开吃吃吃。

虽然现在中餐在韩国很火,但仅限于火锅、麻辣烫、麻辣香锅这类大杂烩美食,至于更地道的单品,在韩国很难吃到。

他们挑选了更加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比如葱油拌面、生煎包、广式肠粉、云南米线、北京烤鸭......每一顿都是惊喜,完全刷新了韩国朋友对中餐的印象。

图源:@lam小方

北京烤鸭更是压轴,一口正宗烤鸭入口,香得他朋友每一口都在惊呼:“感觉我像从来没吃过鸭肉一样。”

图源:@lam小方

俩人从重庆吃一圈回到韩国,还时不时川渝瘾犯了,去找最正宗的火锅吃。

尤其从饮食文化不繁华的国度来到中国的人,就像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之前就有网友爆料学校的外教,自从第一天来食堂吃到第一口西红柿炒鸡蛋后就惊为天人,然后吃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西红柿炒鸡蛋。

也难怪那些China travel结束后的外国人陷入中餐戒断,中餐可选范围广,美食种类丰富,而且兼顾各种口味喜好,即便是最普通家常的一餐,也凝聚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

有定居美国的亚裔小朋友回中国过了一个暑假,回国后说什么也接受不了美国的生活了,看见妈妈就立马嘴角耷拉下来开始痛哭:“我想回中国!”

图源:@掌管符号和闪电的牛角包

还有小朋友在中国度过了佳肴盛宴的几天之后回到英国,每天饭都吃不香,“一分钟都不想在英国待了”。

图源:@中英家庭(英国基思大叔和东北大姨)

也不怪他们,毕竟欧美国家已经被极简主义白人饭统治,谁会在水煮肉片和全麦面包之间选择后者呢。

有戒断反应的又何止外国人,最可怜的还当属留子。

从美食大国去白人饭大本营生活,这对中餐毒唯来说约等于被流放了,一学期下来专业未必精进多少,但厨艺一定突飞猛进。

也难怪在国内备受诟病的预制菜,却得到留子的大力支持。

“预制菜的风什么时候吹到英国,我不想再吃英国料理了!”

如果说大菜硬菜能征服外国舌头还属意料之中,那么,让人意料之外的就是那些对我们来说唾手可得的小吃,竟然也成了外国人的香饽饽。

图源:@karissaeats

许多旅游博主为了控制成本选择穷游,那些随处可见的早餐摊儿、大排档,便成了他们的打卡点。

有一对情侣博主在北京游玩,一个吃早点的功夫就先后品尝了小笼包、煎饼果子、烤冷面、馄饨、炸鸡柳、油条。

在我们看来只是上班路上填饱肚子的一餐,他们却连连称赞,说炸鸡柳是“完美的酥脆、滑嫩”,说烤冷面是“截至目前最棒的东西”。

甚至路边摊随便买的一个烤饼,一根肉肠,都要被夸上天。

看得我国观众纷纷傻眼,belike这些东西有这么好吃吗?我怎么从来没发现……

确实,单论街头美食,欧美国家跟中国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中餐的智慧不止体现在精美摆盘的高档菜肴、锅气四溢的家常美食,更在其貌不扬的街头小吃。

我们从不吝啬在小吃这件事上开动脑筋,每个地区都风格各异,就像是盲盒里的隐藏款,总能开出这个城市最本真的样貌。街头小吃汇集早市、夜市,就像那个城市暗自跳动的脉搏。

图源:视觉中国

几块钱一份,买来边走边吃,葱花、酱料搭配眼前的街景,就是感受一座城市最local的方式。

除了街头小吃,外国人还把目标瞄准到了下酒菜。

前段时间一位外国博主发布了一则黄瓜的推荐吃法,食谱竟意外走红成洋抖最火食谱。

怎么做呢?

就是将黄瓜切片,然后依次添加盐、酱油、米酒醋、芝麻油、辣椒油、味精、蒜末,搅拌均匀,然后就获得了一道美味的凉拌黄瓜。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博主的食谱来源于鼎泰丰,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凉拌黄瓜。中国网友见状直想支招:“下次记得把黄瓜提前拍一下,更好吃。”

因为清脆爽口还减脂,这道凉拌黄瓜一下在互联网上爆火了,外国超市甚至直接买起了一次性包装的黄瓜切片,而货架旁边就是更便宜的整根黄瓜。

图源:@internet-garcon-pdf

最搞笑的是因为黄瓜需求量激增,冰岛还出现了黄瓜短缺现象,农民要忙得脚不点地才能在一周后恢复供应。

直接把一个国家的黄瓜吃空,这背后竟然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最普通的凉拌黄瓜。

我只能说,外国人对中餐的开发不足十分之一。

再往前追溯,还有老牌网红老干妈。

爱它的外国人简直爱到骨子里,甚至为此成立了老干妈爱好者主页,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扎堆交流:在哪儿能购买到老干妈?

这个在国内家喻户晓的品牌,一开始只是外国中超的抢手货,随着在华人社区的口碑外溢,老干妈的名气菜在全球范围内响亮起来。

虽然老干妈在国外卖的比国内贵得多,国内8~10元一瓶,亚马逊上则是8~15美元不等,在价格定位上完全是调料界奢侈品。

但这都没有阻碍外国人的爱老干妈狂潮,有传言说在美国各大监狱里,老干妈就是制霸以物易物的硬通货。还有外国品牌把老干妈印在衣服上,登上纽约时装周。

不过,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外国人对中餐的评价并不高。

他们对中餐普遍存在刻板印象,比如中国人爱吃内脏、中餐滥用味精不健康、中餐只能算作快餐不高级。

在《丑陋的美食》第一季中还有这样一组社会实验,邀请一群对中餐有偏见的老外表达对味精的憎恶,有人声称自己只要路过中餐馆都会身体不适。

图源:《丑陋的美食》

但节目组给他们分发的美国膨化食品里也不少味精,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

所以,问题从来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人们心中的偏见。

至于快餐的刻板印象也实属冤枉,因为中餐馆是国外为数不多外送便宜且少休假的饭店,所以点外卖首选中餐,我们也总能在美剧里看到人们不熟练地用着筷子吃炒面。

《生活大爆炸》里主角们经常在家吃中餐外卖

而且欧美国家虽不缺中餐馆、唐人街,但大多是在粤菜基础上混合了越南菜、泰国菜等再根据本地口味进行改编的版本。

美国的Panda Express里卖的左宗棠鸡、李鸿章炒杂碎,在日本很火的天津饭,都是我们闻所未闻的外国本土限定。

Panda Express里卖的美式中餐

那不能代表真正的中餐。

中餐之广博,唯有来这里亲自品尝,方能感受到其魅力。

从北国到南疆,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饮食风格,汇集成一幅饕餮盛宴。

川菜的麻、湘菜的辣、粤菜的鲜、闽菜的醇、苏菜的甜、浙菜的雅、徽菜的珍、鲁菜的咸香,八大菜系各具特色。

做法更是复杂多样,煎、炸、炒、焖、烧、烤、煮、炖、蒸,一样食材百种风采。

中国人云游四方,吃永远是大头。

在北京深秋吃铜锅涮肉,在柳州小镇来一碗正宗螺蛳粉,去泰山脚下吃炒腰花,到岳阳楼品地道剁椒鱼头、去阳澄湖吃大闸蟹、到云南煮菌子锅……

图源:视觉中国

这还没有算面点和糕点,月饼、汤圆、粽子这些节日食品,每年都更新迭代出若干新口味。

更具地方特色的河南锅盔、山西花馍、河北杠打馍、内蒙古奶炒米、江苏汤包、湖南米粉、天津麻花、海南竹筒饭、广西大年粽、港澳马拉糕......更是应接不暇。

这不仅因为我们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丰饶的物产,更因为有一代代劳动人民将生活智慧融入其中,才孕育出如此璀璨的饮食文化。

我相信,只要亲眼见证过中餐的丰富,无人不会为其赞叹。

就像日本漫画家小川悦司,因为被《朝日百科世界料理》里的中国美食深深震撼,遂完全以中国为背景创造了初代美食竞技番《中华小当家》;

还有扶霞·邓洛普,一位地道英国人,因为热爱四川美食,她专门跑到成都的厨师学校进修,尝遍街头小馆,将所见所闻写成了《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等书,堪称中餐传播大使;

现在在中国做美食博主的@主厨戴广坦经历也如出一辙,本是商科精英,来中国做交换生却被中国菜深深吸引,回到法国后便转去了厨师专业,如今在致力于研究中餐和法餐的融合创新。

也许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对中餐报以不友善的态度,但改变也正在发生。

越来越多对中国一无所知的人愿意抛下成见,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用眼睛看,用舌头品尝。

也有越来越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把门店开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一马当先是茶饮品牌,喜茶、蜜雪、奈雪、瑞幸、库迪等品牌都纷纷向外扩张。

2023年底,喜茶美国首店在纽约百老汇正式投入运营,开业首日销量超2500杯;同年,蜜雪冰城宣布进军日本和澳大利亚,悉尼首店开业第一天就实现了2.4万元的营业额。

博喜茶在纽约开店首日盛况

与此同时,正餐、快餐、小吃等细分业态也在积极向外布局,许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

正新鸡排开去了日本东京;外婆家今年成功在纽约开出首店;新荣记也在东京开出第一家海外分店;更不用说海底捞,去年的海外业务收入达6.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2%,位列2024年全球餐饮品牌价值25强排行榜第14位。

海底捞在美国达拉斯的门店

全球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6年,海外中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3万亿元人民币。

而这,只是世界认识中餐的开始。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好吃从来不分国界。

这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饮食文化,还将经由我们一代代人,继续讲述下去。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海外版:熟悉的中国餐饮品牌把店开到了海外

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最人物)

20 阅读:4694
评论列表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