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财经眼|事关资本市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解读来了

蜀地生活爱分享 2025-03-05 15:19:27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在资本市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资本市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稳定运行仍是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同时,报告明确,要稳住楼市股市,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稳定是发挥市场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稳定宏观经济预期的重要一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部署。按照上述要求,证监会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坚持以改革促稳定,推动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求以来,为稳定资本市场,提升市场活跃度,监管部门加快完善基础性制度,创设互换便利、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推动市场活跃度上升。目前,资本市场稳定运行仍是监管部门工作重点。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日撰文称,将坚持稳字当头,全力形成并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主要内容包括: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稳住股市的重要要求,强化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测监管,加强对资金流向、投资者行为的监测分析,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相关方面更好发挥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用,丰富稳市政策工具,做好增量政策储备。做好债券市场风险防控,落实好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化债等政策措施,坚决防范风险叠加共振。加强与市场的主动沟通,完善新闻发言人等制度机制,及时回应市场关切。健全舆论引导责任制,压实上市公司、行业机构声誉管理责任。整治非法荐股等乱象,坚决打击误导投资者、侵害投资者财产安全的违规行为。吴清2月24日在谈及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时再次强调,将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健全加强预期管理机制,统筹融资和投资、一级和二级市场协调平衡,实施好逆周期市场调节,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痛点,积极构建“长钱长投”政策体系,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把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稳信心、稳市场、稳功能。加快改革开放,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也是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任务。吴清提到,目前证监会正在抓紧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成熟一项、推出一项。在投资端,会同相关方面全力抓好《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地执行,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高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加快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深化公募基金改革,推动建立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支持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在融资端,研究制定更好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门政策安排,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稳步拓展资本市场跨境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同时,继续推动资本市场“惠港5条”落实落地,大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积极稳妥拓展与境外市场合作。财政政策特别国债规模创历史新高在备受关注的今年积极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这意味着2025年发行特别国债规模达到1.8万亿元,比2024年增加8000亿元,也创下历史新高。特别国债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对稳定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比如2020年为了抗击疫情,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024年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7000亿元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下称“两重”),3000亿元用于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下称“两新”)。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初,2024年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已基本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1.2万亿元,2025年约1000亿元项目清单也已提前下达。资本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本钱”,也是银行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过去几年,一些地方中小银行资本金已经进行了补充。为了提升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提振市场信心,财政部等此前已经明确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而此次中国明确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此前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成立了跨部门工作机制,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积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筹集资金,稳妥有序支持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以此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行稳致远。其实,此前中国也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过“注资”。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工、农、中、建四大行资本充足率不满足《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要求。在此背景下,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议案》,以补充银行资本,提高金融系统稳定性。同年3月,央行降准,释放资金约2400亿元,为商业银行认购国债做准备。同年8月,财政部面向工、农、中、建四大行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全部用于补充银行资本金。与一般国债不同,特别国债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账本,不计入财政赤字。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延续“适度宽松”基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货币政策定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适度宽松”的表述,同时提及“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和2025年央行工作会议中的表述基本一致。在流动性市场方面,预计后续央行仍将基于买断式逆回购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结合财政端发力情况,国债买入操作也可能伴随后续政府债供给抬升而择时落地。近一段时间,货币政策受人民币汇率偏弱、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防止资金空转等因素掣肘,宽松空间受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在明明看来,宏观政策方面,报告要求“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预计政策实施节奏或前置。“降准降息操作节奏或前置。”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优化和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完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强化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等支持措施。明明预计,后续结构性政策工具或更多向“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方向倾斜,而SFISF以及股票增持回购再贷款等资本市场支持工具也可能适时扩容,同时可以关注地产收储等楼市支持工具后续的使用空间。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认为,接下来将继续创新结构性工具,尤其是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创新结构性工具方面,如设立促进消费的专项再贷款,配合“两新”工作、扩大消费信贷;还将可能下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利率、调整商业银行考核标准、加大奖惩力度等,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

来源:综合第一财经编辑:吴静

责编:张浩

审核:胡钊钦

0 阅读:30

蜀地生活爱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