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来首次下滑!中信银行年报出炉,“新零售战略”还能持续吗?

智瑾见闻 2024-03-29 10:31:47

几家欢喜几家愁!三月中下旬以来,各大银行陆续发布了年度财报及业绩快报。最近,中信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报告,整体经营情况在业内表现较为亮眼,部分指标没能延续强势的劲头,“新零售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据财报显示,中信银行去年总营收为2058.96亿人民币,较上一年减少54.96亿,同比下降2.6%,从降幅上看符合金融市场的预期,但却是中信银行近14年以来,首次出现营业收入下滑,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本期归母净利润为670.16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的621.03亿人民币增长了7.91%,净利润率为32.55%,较上年同期的29.38%提高了10.79个百分点,整体经营成效较为明显。

报告指出,营收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利息净收入减少,该项收入在去年下降了4.72%,只有1435.39亿元,而在2020年,中信银行净息差还能达到2.26%,此后便开始了一路下滑,截至2023年底,净息差已缩降至1.78%,低于业内公认的1.8%安全线。

当然,净息差收窄也并非只是中信银行,正如行长刘成在业绩发布会上对净息差的深层次解读,息差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结果,也是整个银行业都在面临的难题。

01

收益下探,成本抬升

中信银行当前的收入结构以生息资产为主,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去年生息资产的收益率出现了下滑,但付息负债的成本率却在逐渐抬升,体现在公司存款和零售存款两个方面,且这样的局面还将长期影响着银行经营。

截止2023年报告期末,中信银行零售存款平均余额较上一年出现大幅提升,但涨幅最明显的并非低成本负债,而是付息率比较高的定期存款,导致全年利息支出比上年增加了127.37亿元,而作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却没有这方面的困扰,零售业务税前利润高达972.2亿元,同比增长4.95%,二者在客户把握及经营策略上的差距可见一斑。

虽然中信银行在公司定期存款的占比有所下滑,无奈零售定存的体量过于庞大,无法抵消整体付息负债成本率的上升,中信银行的发展策略,可能不得不做出调整了。

02

零售增加,不良上升

与浦发银行类似,中信银行也是依靠公司业务起家,再逐步打通零售业务,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试图达到公私联动的完美融合,但很明显,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同属半路出家。

2021年,中信银行首次提出“新零售战略”,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将零售板块收入占比提升至50%以上,实现营收的“量价平衡”,对标招商银行,跻身“大零售”银行之一。

而零售业务中最赚钱的部分,无非就是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事实上,中信银行也在不断做大个人客户的体量,个人贷款余额和信用卡发卡量分别较上年增加10.13%、8.37%,数据表现非常抢眼,盈利能力却略显尴尬。

不过,与公司业务不同,个人客户有着多点、发散的特征,增长速度很快,不良率攀升也很快,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中信银行个人贷款及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都有所提升,净利润被损失蚕食,与零售贷款余额增速难以同步。

03

收官之年,路在何方

2023年,对中信银行来说是三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下一个三年规划的衔接之年,意义尤为重大,而细看营收的具体分布,也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报告期内,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835.61亿元,较上年增长1.47%,营业利润为159.36亿元,仅占21.3%;而公司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856.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2%,营业利润418.31亿元,占比却高达55.85%。

这说明,即便中信银行将资产配置到更高收益的零售业务端,增加了这么多投入,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度,仍然在三大板块里面垫底,而本该以出清历史不良包袱为主的公司业务端,反倒以更窄的息差贡献了更多的利润,稳住了局面,没让中信银行颜面尽失。

可以预见,银行业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趋势明显,银行间的竞争只会愈发激烈。

如果中信银行不能找到业务与风险的平衡点,合理控制资产风险的下迁,那它接下来的成绩单可能更差强人意,与所谓的“新零售战略”渐行渐远。

来源:财经野武士

作者:华注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0 阅读:0

智瑾见闻

简介:有分析、有趣、有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