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9168,阅读时间:约23分钟
编者按:近代台湾的历史上除了沈葆桢外,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早年平定太平天国时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名将刘铭传。那么刘铭传在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役中表现如何?整个清法战争中清军除了在越南打胜之外,是如何守住海防的?战争结果清廷到底是赢还是输?刘铭传又是如何在沈葆桢之后继续为台湾实现近代化的?本文就来说说这几个问题。
第一次基隆之战1884年6月23日(本文使用公历),驻越南的法军悍然对驻守当地的清军发动攻击,史称“观音桥事件”。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观音桥旧照
此时的清军驻军以越南“宗主国”的身份被迫向法军还击,由此清法战争全面爆发。而觊觎台湾许久的法国也将台湾看做是“必取之地”,以用来充作和清廷谈判的筹码。消息传回北京后的6月26日,清廷给49岁的刘铭传下召: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着赏给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所有台湾镇道以下各官均归节制。钦此。
对于这个任命,在朝堂上与李鸿章素有“争论”的左宗棠也表示了赞同。而同一日的法国当局也命令孤拔任远东海军司令,前往清朝沿海从海路发动侵略战争。
对于此时的刘铭传来说,台湾的防务已经刻不容缓,领命之前慈禧亲自召见了刘铭传。趁此机会刘铭传献上了《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慈禧当即发布上谕:“饬令南洋大臣曾国荃及龚照瑗筹拨前门炮10尊、后门炮20尊以及银款40万两作为刘铭传赴台经费;着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立刻拨解军饷银14万两,供台湾前敌添购枪炮,修筑炮台。”
▲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斯琴高娃饰演的慈禧剧照
7月6日,刘铭传来到天津见了“老首长”李鸿章之后便带着当年的老部下:炮兵长4人、什长、哨长130人立刻动身,并在7月12日到达了上海。
▲电视剧《台湾一八九五》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剧照
但是早于刘铭传抵达前的7月1日,法国谈判代表巴德诺已经在上海向清廷任命的两江总督曾国荃发去了最后通牒:要求清廷撤走越南的所有驻军,另赔款2亿5千万法郎(折合白银3800万两)。而为了给巴德诺“壮声势”,孤拔也率领法国海军舰队于7月5日到达了上海。但在实际上,仅在1884年的上半年里,法国军舰就曾先后8次闯入闵台海域进行诸如军事演习、士兵携带武器上岸、对煤炭强买强卖等军事挑衅行为。
因此不仅巴德诺在与曾国荃谈判时嚣张跋扈,孤拔居然还定下了在海上截杀刘铭传的卑鄙手段。但刘铭传还是趁着法国“国庆”搞宴会的7月14日晚,悄然渡海来到了台湾。(另一说法是乘坐英国船只)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开战前基隆港旧照
而此时的谈判也陷入了僵局,当法国总理要求可以将赔款降到5千万法郎的时候,清廷给出的最后底线居然是50万白银。到了7月31日,法国的最后通牒时间已过。8月3日,法国海军便开始行动。孤拔命令副司令官利世比前往基隆。
而在7月16日已经到达的台湾的刘铭传对台湾的海防工事深感震惊。虽然1874年开始沈葆桢就已经在台湾兴修各项海防工事,可规模并不足以抵抗法国海军。尤其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重要港口基隆的炮台和火炮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只能朝向一面。其次是驻防军只有区区40个营,约2万余人。并且由于原台湾兵备道刘璈(出身于左宗棠的湘军,因此在诸多立场上与淮军诸部有“隔阂”)对形势的误判将31个营布置在了台南,这导致了台北只有9个营的兵力防守。最后也是最糟糕的:此时的台湾居然连一艘战船都没有。
▲笔者亲摄于合肥的安徽名人馆:刘铭传半身雕像
对此,刘铭传只得将台南的兵力北调入台北,并加固了台北的基隆(原名鸡笼、1875年改为基隆,意为基地昌隆)、沪尾两处防御工事。
并且对台湾整个防御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依次为水路的澎湖,由水师副将周善初镇守。曾文溪以南为南路由台湾道台刘璈镇守。曾文溪以北至大甲溪为中路,由台湾镇总兵万国本镇守。大甲溪以北为北路,由刘铭传亲率曹志忠、孙开华等湘淮两军精锐镇守。当地民团则为各处增援。
▲澎湖、北路、中路、南路防区示意图(原图为《中国历史地图集》)
到了8月5日晨,三艘法国军舰:拉加利桑尼亚号旗舰、维拉号巡洋舰、鲁汀号炮舰组成的舰队就已经到达了基隆海域,随即便针对清军炮台只能朝向一面无法转动的弱点,由鲁汀号炮舰绕道另一侧向驻防的清军炮台开始了炮击。虽然此时的清军拥有5门克虏伯火炮,而且命中率还很高。但在炮位的数量、火力代差面前,基隆的炮台没多久就被完全摧毁。然后法军的海军陆战队500人便在拉加利桑尼亚号副舰长马丁的率领下在基隆登陆。
▲笔者亲摄于合肥刘铭传纪念馆:清军缴获的法军军服与佩刀
而早有准备的刘铭传很快就命人将基隆港“坚壁清野”:淹没当地煤矿、烧毁包括煤矿在内的物资,并在基隆南面的山区连夜修筑防御工事。(关于刘铭传弃守基隆一直被当时认为是其“污点”。但在实际上当时的清军并不具备在海上与法舰开战的可能,如此便只有在陆战中放手一搏)
当天夜里,天降暴雨,第二天晨清军的反击开始了。此时深入基隆南面山区后的法军在经历了一夜暴雨后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山区中又失去了法舰的火力支援后根本抵挡不住占有兵力优势的曹志忠(原湘军中的悍将)所部清军。双方战至黄昏法军只得从海上撤退。此战中,法军伤亡百余人,被俘一人。另外清军还缴获了步枪、帐篷、军旗等战利品。
消息传回北京,慈禧甚至还赐下内币白银3000两做嘉奖。而法军这边则偷袭马尾船厂(关于马尾造船厂可参考《甲午战争的前奏:美国支持日本侵占台湾,沈葆桢如何驱日保台?》)至此双方才正式宣战。而法国此后也继续向远东增兵并且派遣了由22艘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重新向中国沿海开来。
从法国将如此数量庞大的军舰调来远东来看,此时因缺少饷银连炮手都凑不齐,再加上海战意识也存在代差,因此船政水师被歼灭其实也并不意外。但在海岸防御工事的掩护下至少不会让法舰对中国近代海军工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这也为日后甲午之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另外法军这种不宣而战的行为其实也和日本人没什么区别。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马江诸战士埋骨处
第二次基隆、沪尾之战到了10月1日,得到增兵后的孤拔兵分两路:一路由利世比率领原舰队进攻基隆西面的沪尾,另一路则由孤拔亲自率领新舰队并组织了一支2250人的海军陆战队准备再次向基隆发起攻击。而此时的刘铭传在第一次基隆之战取得胜利后,已经在南面的山区里建立起了稳固的防线,因此虽然法军的兵力比之前多了几倍,可依然未能攻破清军的防线。进入夜间后,登陆的法军只得再次退回海上。
仅管当天法军未能取得理想战果,但沪尾的告急文书已经送到了刘铭传的面前。而沪尾此地又可以沿着当地的淡水河直入台北府城,一旦失守,那么台北府城中堆积的大量军械物资与粮草将会落入敌手,因此法军如果占领台北府城就等于在台湾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到时候整个台湾都会暴露在法军的攻击面前,如此清军就会全盘被动。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沪尾、基隆、台北位置示意图
因此刘铭传只得决定只留曹志忠的300人“忠字营”和当地民团中林家的“栋子营”防守基隆山区,其余军队全部调至沪尾。实际上刘铭传这一走激起了民变。甚至还被当地民众扣留后只得在艋舺的龙山寺里过夜,而且当消息传到北京后,满朝哗然。(其中左宗棠率先对刘铭传弃土失地的举动发起了弹劾,随即演变成了淮湘两派的“党争”,但最终刘铭传还是被“加恩宽免”)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艋舺龙山寺
但在当时的情形下刘铭传还是坚持己见依然继续率军赶往沪尾。
10月2日沪尾之战开打。一路赶至沪尾的刘铭传先是堵塞了淡水河。然后在海边的丛林中部署了伏兵。
▲《台湾一八九五》剧照:曹志忠与刘铭传争执基隆守留
▲《台湾一八九五》剧照:曹志忠与刘铭传争执基隆守留
10月8日法军的海军陆战队600人在法舰炮火的掩护下在海滩登陆后,笔直地钻进了刘铭传的伏击圈。而后续法军见到前头部队遭遇伏兵后也立刻投入了战斗,但在刘铭传后续军队以及当地民团陆续支援下,法军登陆部队逐渐不支,最后在战死了一个登陆连的连长后开始后撤,随后的法军在清军反攻下只得再次无奈地退往海上。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沪尾保卫战故地
而另一面的孤拔虽然在10月4日占领了基隆港,但这里什么都没有,法军便无法利用此地作为后勤补给地。这对于孤拔来说有点得不偿失,因为要防守此地还需要消耗更多的有限兵力。所以此后的孤拔只得利用海军优势一边企图封锁台湾。一边与台湾守军展开了拉锯战。
▲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Shanin饰演的孤拔剧照
“封闭”中的台湾与法军的拉锯虽然法国的海军优势使得清廷升任刘铭传为福建巡抚的圣旨只得靠民船“偷渡”送去台湾。但闵台海域附近的渔民不仅对周边海域潮汐水文条件,各岛屿、口岸烂熟于胸,再加上闵台漫长的海岸线并非区区孤拔的远东舰队想封就能封。所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渔民们还是把淮军3000人、各口径炮60门、各类步枪9000支、饷银10万两陆续送到了台湾。
再加上法军的侵略行径传至香港后,当地的工人拒绝为法军提供任何帮助,以至于受损的军舰无法维修,军需物资在香港无人装卸。因此“封闭”中的台湾在实际上不仅可以得到清廷的粮饷与补给,而且刘铭传还得到了台湾知识分子的支持,比如说丘逢甲等读书人。另外刘铭传还在当地百姓的支援下操练起了更多的民团。尤其是当地山区的很多少数民族更是被训练成了精于山地战的“特种部队”打起了游击战。
▲《台湾一八九五》剧照:丘逢甲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台湾林氏家族中林朝栋的“栋字营”。这些民团不仅抵挡住了法国从非洲调来的军团对狮球岭的围攻,甚至在日后甲午战争中的抗日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法军在沪尾等地被击退后,震惊了法国朝野。为此孤拔从越南搬来大批援军自1884年11月7日开始,不断攻击基隆附近的山区,于是双方展开了长期拉锯:
11月7日,法军攻击了暖东山区(今基隆市南部暖暖区)。遭到了台湾武举人周玉谦等人的激烈抵抗,被毙十几人。
11月11日法军从东海岸山脉的月眉山迂回攻击曹志忠守军。在当地林氏家族支援下,将法军击溃。
12月12日法军从新竹东面的鸟嘴山发动突击。守军发现后,与法军展开了白刃战,后续法军在炮火支援下清军遭到惨重伤亡,刘铭传亲自带兵支援后,清军发起了反击,得胜后夺得法军一面军旗。
1885年1月10日,法军从向狮球岭与林朝栋所部的“栋字营”发起攻击,刘铭传得知后令曹志忠率兵火速驰援,双方均出现惨烈伤亡。
3月1日,左宗棠令湘军王诗正增援台湾想要收复基隆。3月4日,王诗正说服曹志忠率部扑向基隆。法军见到曹志忠原先坚守的月眉山空虚后,立刻向月眉山发起攻击,曹志忠只得率部返回坚守。战至3月5日晨,法军增兵继续仗着在火炮优势猛攻月眉山。当天月眉山失守。刘铭传得知后只得在山区重新布置防线。
3月16日,法军继续向基隆南部山区渗透,刘铭传亲率聂士成等部在山区中数次击退法军的进攻。
到了此时,法军能用于在山区作战的部队基本消耗殆尽,刘铭传在基隆南部的基隆河又重新布置起了防线使得法军再也无力突破清军的一道道防线。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上海《点石斋画报》中的“栋字营”
当这样的山区拉锯战旷日持久的进行时,台湾就更需要海上的支援。因此到了1884年10月26日左宗棠上奏,南北洋水师各出舰船承担援救台湾的人物。11月20日晚,北洋水师的林泰曾、邓世昌率领“超勇”、“ 扬威”二舰进入上海。在与南洋水师的“南琛”、“南瑞”、“开济”、“澄庆”、“驭远”五舰会合准备台湾海域。
其中“南琛”、“南瑞”为德国建造,1884年下水的新式战舰,装备4.7寸、8.2寸阿姆斯特朗炮各4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2门、“开济”则为南洋水师最大军舰,装备210毫米克虏伯炮2门、150毫米克虏伯炮6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
但就在这时,日本在朝鲜挑起了“甲申政变”,这下子也让清廷突然犹豫了起来。因为李鸿章上奏将调往台湾的舰队派往朝鲜。
▲笔者在李鸿章故居考证史料
对此,清廷经过廷议后将北洋水师两艘舰船调往了朝鲜,南洋舰队的舰船则继续前往援救台湾。而孤拔在经过驻香港的法军情报机构得知此消息后便在2月7日开始海上搜索准备截击。但直至2月10日下午孤拔行进到舟山近海却还是未找到援台舰队的踪影。
▲央视纪录片《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剧照:清军援台路线与孤拔截击路线
▲央视纪录片《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剧照:清军援台路线与孤拔截击路线
对此情形孤拔开始对自己判断产生了怀疑。但就在第二天上海方面传来了情报:援台舰队就藏在三门湾的石浦港。因此在2月13日,法军的舰队就朝着三门湾行进,而清军的援台舰队也正好在这天出海。
▲央视纪录片《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剧照:三门湾位置示意图
考虑到双方海军实力的对比,援台舰队明显打不过。好在当天晨间起雾,因此清军水师虽然遭遇了法舰,但“开济”、“南琛”、“南瑞”还是顺利退入镇海。而“澄庆”、“驭远”则退入了出发地的石浦港。
2月15日追击“澄庆”、“驭远”而来的法舰发动夜袭,击沉了“驭远”号,见此“澄庆”也发生了混乱,然后水师官兵居然引水将“澄庆”号自沉。
到了2月27日,法军开始攻打镇海。于是镇海保卫战开始了。
镇海保卫战镇海此处位于宁波甬江口,附近的招宝山是其制高点。山上还有明代戚继光修建的军事要塞:威远城。
▲笔者在招宝山威远城实地考察
在此之前,清廷还启用了薛福成为宁绍台道加强海防。(薛福成此人先是曾国藩的门生、后是李鸿章重要幕僚的,因此是清廷中为数不多的同时具有湘、淮两个背景的人物)
▲电影《镇海保卫战》剧照:吕良伟饰演的薛福成
薛福成到任之后和镇海守备吴杰一起,将甬江口和招宝山的多处炮台再次修葺平整,使其难以攀登。并招募当地渔民驾驶舢板在镇海外海布置48颗电发水雷。然后收买了当地的外籍船员不让其为法军刺探情报,而在被收买的外国人中居然还包括英国人,然后薛福成派给他们的任务是协防镇海出海口对面海域的舟山定海,根据另外浙江提督欧阳利见还在招宝山加构了月城,以指挥炮台打击海上目标。
▲笔者亲摄的月城遗址(此处抗战时被毁坏很大部分)
2月27日,孤拔的舰队驶入镇海外海。3月1日上午,孤拔乘坐法军小船“尼埃利”号企图潜入镇海侦查,被吴杰在招宝山炮台击退。当天下午镇海保卫战正式开打:法军在开战初便向招宝山炮台发起攻击,但镇海此处的清军防守严密,再加上港内的 “开济”、“南琛”、“南瑞”的南洋三舰也向法舰发起了反击,“尼埃利”号前桅被打断后只得退出战斗。
其余法舰因为镇海口水位低,只能行驶到1800米的距离,这样法舰的火力就遭到了炮台的压制,因此也只得驶离镇海海域。
▲电影《镇海保卫战》剧照:镇海守备吴杰
清军得胜后,继续严加防范。此时另2艘增援而来的南洋水师中的“元凯”、“超武”两艘军舰也在同一天赶到。
3月3日上午,薛福成命令南洋舰船退守港内以引诱法舰,法舰没了海面拦阻便开始集中火力攻击招宝山和镇海口沿岸零散的炮台。而此时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已经提前学起了孔明的“草船借箭”:在炮台内只布置旗帜。法舰便对这些炮台实施远程打击直至弹药耗尽。
▲电影《镇海保卫战》剧照:法舰轰炸假炮台
而此后的法军便无力再进攻镇海这座海防要塞,直到6月11日都只能每日继续在海上无所事事,直至清法停战,而清军也取得了继台湾之后的历时103天的镇海保卫战的胜利。(但这也是清朝水师参战的最后一场胜利了)
▲笔者在电影《镇海保卫战》实景地:镇海战役胜利纪念碑
清法议和而当孤拔物资耗尽以后,只得去澎湖列岛抢掠:
1885年3月29日法舰队驶入澎湖湾,短时间内就摧毁了清军沿岸的炮台。30日上午法军开始登陆作战,清军的两道防线根本不堪一击,当天就阵地全失。整个战役法军的伤亡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守岛清军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有援军。战斗结束之后整个清法战争中双方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告一段落。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孤拔旧照
因为双方都已经无力作战。尤其是对于发动远征的法国庞大远东舰队来说,虽然澎湖的确是个优良的港口,但当地人基本都靠渔业为生,所有这里压根就没有什么工农业资源,因此抢掠的物资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反而法国军舰上的士兵接连出现患上台湾当地独有的水土病病死的状况。这其中就包括了6月11日病死的孤拔本人。虽然还有个说法是在海战中因旗舰桅杆被炸断被砸中后因伤重而死,但不管是战还是病,作为侵略者是一定会被刘铭传和台湾以及大陆的清朝军民所耗死的。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澎湖的孤拔衣冠冢
也就在孤拔攻打澎湖的差不多时间段里清军老将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场清法战争也终于快要结束。当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签署《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条约里不利的消息则有着一大堆。唯一的利好是法军解除了对台湾的封锁。但在实际上此时的法军也根本无力继续封锁。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上海《点石斋画报》中法议和场景
但如果就这么认为清廷“不败而败”未免有些片面。因为最少还有以下3个方面面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从国内的角度来说,法军舰队切断了这条古代中国经济的“大动脉”:漕运,虽然只是部分,但也足够让北京城“伤筋动骨”。再加上军费开支已经使得清廷只能以海关做抵押问汇丰银行借款7次,金额已达1200万两白银。2.国际则更糟糕:此时日本已经出兵朝鲜使得清廷害怕出现南北夹击的局面。3.从结果上来说,清朝在此次战争中并未赔款,更未失地。就连被孤拔攻占的澎湖列岛,最后都被交还给了清廷。
刘铭传任台湾首任巡抚后对台湾的各项建设1885年6月20日刘铭传接收基隆,21日收回了澎湖。此后台湾的海防成了清廷必须要考虑的事情。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台湾必须驻任巡抚。这也是左宗棠的临终前上了最后一道奏折。当年10月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
▲纪录片《过台湾》剧照:左宗棠上奏台湾驻任巡抚的奏折
此后的刘铭传便开始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
首先是军事上的改制:重新编练38个营,并且全部换上火枪、火炮。为了补充兵力不足甚至还从老家合肥招募乡勇。
▲笔者在合肥刘铭传故居
在海防针对的假想国中,刘铭传很敏锐的感知到了清朝最大的威胁:日本。因为1874年沈葆桢在台湾的驱日保台相信已经给此时的刘铭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加上此时的日本已经拿下了琉球,那么下个目标就非常明显:台湾。(而在事实上,在法军进攻台湾的军舰上有着一个日本人:东乡平八郎)
因此在沈葆桢修建的大量海防工事的基础上,刘铭传更加固了台北的海防。随后在基隆、沪尾、澎湖等地重新修筑了10座炮台,装备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阿姆斯壮后膛炮、克虏伯炮。并在周边海域布置了水雷从而形成了水路联动的防线。
另外还设立了军械所、铁路等近代工业生产基地。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第一条铁路隧道:全长573.8米的狮球岭隧道。(位于现台湾基隆市,也是现在的中国境内为数不多的清代铁路隧道)到了1893年12月,台湾铁路总长已经达到了106.7公里。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刘铭传铁路遗址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刘铭传铁路遗址
但巨大的军备支出也给战后的台湾带来了财政的困难。因此清廷下旨福建省每年支援台湾44万白银,为期5年。同时刘铭传也在台北、台南设立清赋局以重新丈量土地。3年之后台湾原来登记在册的44万亩土地迅速“增”至477万亩。由此台湾的年田赋便从原来的18万两增至67万两。
另外“永和兴”商会(后发展为台北茶商工会),以加强了对外茶叶、樟脑等商品贸易以增加海关税收。由此也带动了台湾的海陆运输业,此后的淡水河上架起了当时亚洲的最长铁路大桥。直接通向港口的商船也重新开辟了明代海商通往东南亚的海上贸易路线。最后还发行了近代金融工具:股票与通信工具:邮票。
▲央视记录片《刘铭传在台湾》:被邮票改用的台湾最早火车票
而在行政规划上,本来刘铭传计划在台中设巡抚衙门,但由于台湾经济迅速向台北延伸,这也将台湾的人口和海运的集中地也延伸到了台北,在这样的背景下最终台湾的巡抚衙门也设定在了台湾。(但这已经是1894年的事了)
除了军事、财政、行政的革新之外,刘铭传还用自己的养廉银开办了新式学堂,以将中国传统儒家教义和西洋科学一起教授给了台湾民众。后来的台湾为了纪念刘铭传就将他开办的学堂命名为铭传大学至今。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台湾铭传大学
而在民情上刘铭传则为战时立有军功的当地豪族请功。比如说林氏家族。刘铭传不仅保举其出任官员,还积极为其家族在乾隆年间被卷入的林爽文造反冤案翻案。虽然最终未获清廷批准。但林氏家族感恩其态度,也捐献不少钱财。
▲央视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林朝栋在台湾的府邸
到了1889年,由于战时基隆煤矿被摧毁导致战后也陷入长期亏损的问题。刘铭传只得与英国商人“合资”。但英国的条件非常苛刻:基隆煤矿20年的经营权。此举被清廷的户部官员弹劾后,刘铭传只得黯然离任。(光绪的实际命令是革职留任)直至甲午战争爆发,慈禧才再次召刘铭传入京。可惜那时的刘铭传已经病重(尤其是眼病已经到了无法继续带兵的地步),等到台湾沦陷的消息传来后,刘铭传也走完了自己作为淮军名将和首任台湾巡抚的60年人生。
▲笔者在刘铭传纪念馆考证史料
总结:沈葆桢、刘铭传与近代台湾的海防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日本、欧洲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愈演愈烈,台湾的地理位置便逐渐成为了海防的重心。到了清初的郑氏家族凭台湾一隅之地就敢对抗清廷使得清朝统治者在收复台湾之后始终心有芥蒂。因此对于台湾的海防也未引起重视。
这样的后果就是当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清廷虽有万里海疆却无海防。因此才被欧洲列强肆意凌辱。尤其是1874年,过去被认为是蕞尔小邦的日本居然胆敢侵台,清廷在沈葆桢退敌之后,终于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
好在随后沈葆桢、刘铭传等有识之士为了台湾海防不留余力。所以台湾的海防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设。
▲电视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刘德凯饰演的刘铭传剧照
而在整个清法战争期间,比起越南战场上“镇南关大捷”,台湾、镇守等以海防为主的保卫战似乎就不那么被人重视。但在事实上,刘铭传抗法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清廷的海疆,也守护了众多在台湾的大陆移民的血脉。
特别是刘铭传在任台湾首任巡抚期间,他在沈葆桢原先的建设基础上为台湾实行了一系列军事、行政、经济的建设,因此有了沈葆桢、刘铭传才有了近代台湾的海防。所以,这两人绝对是中国台湾省历史上不亚于郑成功的人物。
参考资料:
古籍
《清史稿》列传203刘铭传 233薛福成 246孙开华 欧阳利见
《德宗实录》光绪流年正月二十一起
纪录片
《刘铭传在台湾》、《一百三十年前的较量》、《过台湾》
书籍
《刘铭传在台湾》、《刘铭传与台湾》、《晚晴名将刘铭传传》、《刘铭传与台湾建省》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