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苏埃托尼乌斯
字数:3982,阅读时间:约10分钟
编者按:意大利战争是西欧在文艺复兴时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冲突,哈布斯堡与瓦卢瓦双方为了争夺对米兰和那不勒斯的归属权,而展开了一系列交战。这个过程促进了阿尔卑斯山南北军事传统的交融,并引导出一系列会对西欧社会造成深刻影响的军事变革,本文要论述的意大利式要塞正是军事革命源动力之一。
意大利式要塞的诞生与火炮在围攻战的应用密切相关,而法王在抵抗英国侵略,对抗勃艮第公爵以及其他封建领主的战斗中发展出的炮兵,让法军似乎成为这场早期炮兵革命的引领者。铁质炮弹,轻型火炮,马拉四轮炮架等一系列的创新在炮兵上的应用,保证了法国军队直到宗教战争前都享有炮兵火力上的优势。意大利史学家圭恰迪尼在其著作中表示了法国炮兵强大的战力,称:“因此,以前在意大利需要许多天才能攻克一座城市,如今只需数个小时即可完成。”
▲法王查理八世,他点燃了意大利战争的导火索
传统的旧说也认为,意大利的中世纪要塞在法国强大的炮兵面前不堪一击,是法国炮兵的威胁促使意大利式要塞的诞生。但如今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意大利式要塞的出现并非单纯是为了应对法国炮兵的威胁,而是意大利工程师在防御要塞上持续性的实验最终结出的硕果,法国人或许起到了刺激作用,但绝非是意大利式要塞出现的直接原因。
▲16世纪的法国炮兵是当时西欧最先进的炮兵部队
虽然不如法国人出名,但意大利人使用火炮的历史很早。尽管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但广泛的证据表明,14世纪开始,意大利人就已经将火炮应用到战争中。1363年佛罗伦萨便已经制造了能发射铁质炮弹的火炮,四轮炮架和轻型火炮在意大利也有应用。但与法国不同的是,意大利并没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机动炮兵,用牛而不是马作为运输畜力,重型火炮以射石炮为主,石弹的制造和运输问题,这些都阻碍了机动炮兵在意大利的诞生。火炮的使用更多的集中于围城战中,甚至更有利于防御方。
早在1381年,博洛尼亚的城墙上就有35门大炮,进入15世纪后,火炮广泛存在于意大利各邦国的防御工事上,在固定位置进行射击抵消了火炮在机动性上的问题。即使像索里亚诺这样的小要塞在1449年也有12门火炮,而奥斯蒂亚在1455年有11门。罗马城内的圣天使堡更是有一门4.5吨重的巨炮,1496年威尼斯人占领布林迪西时,他们发现城堡的防御工事中至少有98门大炮。
▲圣天使堡
可以说,在15世纪时,即使意大利人在应用火炮上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但随着火炮在围攻战中的应用,传统的中世纪要塞必然会面临极大的冲击,这也促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工程师们开始研究能够抵御火炮轰击的意大利式要塞。
意大利人在传统上的也把视线更多集中于马蒂尼、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对防御工事感兴趣的天才身上,忽视了自15世纪中叶以来一系列不那么出名的工程师的实践。面对火炮的威胁,工程师最初想到的应对之法就是加厚城墙,削减城墙高度,偏转炮弹,但很快意大利的工程师们就意识到想要缔造一套全新的要塞体系,绝非是靠加大城墙厚度就能做到的,他们很快转向了对如何更合理的布置火炮,形成交叉火力,强化工事对自身火力的承受力(中世纪的防御工事甚至无力承受自身火力的后坐力)。这些变革最早可追溯自14世纪,但当时的压力有限,影响力不如16世纪那么深远。
▲达芬奇设计的要塞图示
到了15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堡垒以全新的原则建立起来,着重点是修建小型堡垒而非继续扩张城墙。罗马、锡耶纳、佛罗伦萨、米兰等国在1450——1490年间都耗费巨资用于升级防御工事。威尼斯在工事的应用上比起其他邦国又有所不同,他更加重视将防御工事和自然地理的配合,对城市自身的防御较为忽视。大多数时候只对边境城市的防御做有限的改良,意大利式要塞仅在布雷西亚和拉文纳等少数城市中修建,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康布雷同盟战争时才有所改变。
而在东部边境,为了应对匈牙利以及随后土耳其人的进攻,威尼斯人修建了利文扎防线。利用上游湍急的河流和下游密布的沼泽,威尼斯人在关键位置修筑要塞等土木工事,同时清理东方的视野。当然利文扎防线的成功也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威尼斯人过度相信这条防线的作用,忽视了对东部边境军队的投入,当地军队的数量一直有限。
▲16世纪典型的意大利式要塞
意大利式要塞的推广强化了各国的国防,1522年医院骑士团的骑士们依靠意大利式要塞的保护,在数倍于己的奥斯曼军队面前坚持了6个月,1543年医院骑士团又在马耳他死守112天,直至援军抵达。在低地,强大的弗兰德斯军团耗费了1年的时间才攻下了安特卫普,对奥斯坦德的围攻更是持续了3年之久。在强化国防的同时,意大利式要塞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大了财政压力。
▲安特卫普要塞
首先要塞这类军事建筑为了充分发挥地利,经常会将选址定在河流、沼泽、裸露岩地上,这就加大了工程的建设难度。再者,要塞本身所需的材料量就非常惊人,1573年阿尔克马尔新修的四个堡垒使用了66.6万块砖,1568年到1571年安特卫普要塞的修建耗费了3000万块砖,路易十四重建隆维的隆维的工程包括修建12万立方米的砖石建筑,1660年代后期,法国里尔市的砖厂需要给当地的城堡提供6000万块砖,当地的采石场提供350万块石头作为地基。此外工程师,测量员,熟练工人的工资也是巨额开支。
因此到1542年,仅建造一座要塞的造价就高达4.4万杜卡特,而大型军事工程的造价就更是天价。伊丽莎白一世对特威德河畔贝里克的现代化改造耗资13万英镑,相当于她财政收入的一半,查理五世改造安特卫普城防的工程耗资100万荷兰盾。而1529年到1572年,荷兰修建了约43公里的防御工事,总耗资达到了1000万荷兰盾。这些还只是工事自身的造价,还需要补充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形成战斗力。以法国为例,1544年在与尼德兰的边境上,法国维持了15座要塞,共计需要1012门火炮,仅火炮的采购成本就达到了5万英镑。
▲奥斯坦德围攻,当时的新特洛伊之战
因此,迫于意大利式要塞高昂的造价(哪怕是是路易十四也曾抱怨过沃邦是在用黄金建设要塞),许多国家的大建项目被迫撤项或削减规模。教宗原定用18座要塞包围罗马的项目被迫下马,威尼斯在弗留利边境的要塞建设项目的工程量从12座砍为9座。
中等国家或许还能通过缩减工程量来完成项目的建设,但对于很多小国而言,意大利式要塞反倒导致了国防门槛的提高。锡耶纳曾经强行开动要塞建设项目,但结果是要塞建设项目资金迟迟无法到位,舰队和军队的资金也被挪用,结局就是在1555年锡耶纳被佛罗伦萨兼并。
而对于那些能承受要塞建设成本的国家而言,这也只是一系列变革的开端。随着意大利式要塞的普及,战争的形态也在快速改变。围攻城镇的时间被极大延长,围攻和驻守城镇所需的军队数量也在攀升,作战长期化加速了服役期短暂的征召军队向全职军队转变的进程。
▲Tercio这类全职部队将成为欧洲战争的主力
在日益庞大的全职军队的面前,建造防御工事的成本都能算得上廉价。1635—1637年,西班牙在低地战场上投入了1500万杜卡特,年均500万杜卡特(约125万英镑),是伊丽莎白改造特威德河畔贝里克所耗资金的近10倍。除去军队自身的工资开销,围攻城镇带来的资金消耗才是大头。
在16世纪,全面围攻一座城镇的代价远超前代。以军队数量而言,1469年,教宗国围攻的里米尼的军队由5000步兵和5000骑兵组成,1472年,佛罗伦萨召集军队征服沃尔泰拉的军队大约10000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组成。但到了1554年时,一支10000人左右的军队无法切断锡耶纳与其经济腹地的联系。
查理五世在1552年10月围攻梅斯时更是投入了45000人和150门火炮组成的大军,但一直到次年1月,皇帝的军队依然没有攻克梅斯,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查理五世被迫撤军。而到4月13日,皇帝再次集结30000人和135门火炮围攻泰鲁阿纳。在为期2个月的围攻中,皇帝的炮兵日均发射2000发炮弹,将整个城镇夷为平地。
▲查理五世围攻泰鲁阿纳所用炮兵
要塞的造价、维护成本、因战争模式转变而日益庞大的职业军队、为供应大军而飞速增长的后勤压力,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让军事成本飙涨。而各国原有的财税无法覆盖失控增长的军事开支,被迫进行改革。为了征收更多的税收,中央政府的权力在增长,官僚组织在扩张,被称为军事财政国家和绝对主义国家的新体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欧洲强国军队人数表
即使中央政府在扩大自己的税收规模,依旧无法及时覆盖军事开支。有鉴于此,信贷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西班牙在意大利人的帮助下建立起全欧最先进的信贷系统,以更有效的方式动员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社会财富,成功压制了法国这一拥有恐怖体量的对手,建立了在西欧近1个世纪的霸权。
这一现象被杰弗里.帕克认为是军事革命,而意大利式要塞的出现与推广则是军事革命重要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MERCENARIES AND THEIR MASTERS:Warfare in Renaissance Italy
WAR AND SOCIETY IN EARLY-MODERN EUROPE 1495–1715
The Military Revolution: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1500-1800
European Military Rivalry, 1500–1750
The Military Organisation of a Renaissance State Venice c.1400 to 1617
Empires and Entrepots The Dutch, the Spanish Monarchy and the Jews, 1585-1713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苏埃托尼乌斯,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