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汽车芯片在高温环境下的老化问题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电动车广泛采用的背景下,芯片老化加速对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构成了严峻挑战。
本文将从芯片老化的机理入手,深入分析高温环境对芯片性能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当前行业可行的应对策略,为汽车电子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Part 1
汽车芯片
在高温环境下加速老化的机理
芯片老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复杂现象。在微观层面,主要包括电迁移、热应力以及介质击穿等关键因素。
● 芯片老化主要源于材料特性在运行中的逐步退化。这种退化包括但不限于:
◎ 电迁移:高温环境会加速金属互连中的电子迁移,导致线路中形成空洞或金属堆积,从而引发开路或短路问题。
◎ 热膨胀不匹配:芯片封装内不同材料(如硅、铜、焊点等)因热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反复作用下会产生机械应力,导致焊点断裂或封装层开裂。
◎ 电介质击穿(TDDB):高温加速电介质层的退化,使其更容易发生电击穿,导致芯片失效。
◎ 金属间化合物脆化:焊点中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在高温环境下逐渐增厚并变得脆弱,从而降低封装可靠性。
在炎热气候下,环境温度显著升高。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材料的降解速度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对于汽车芯片而言,高温环境使得芯片内部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加速进行。
以电迁移为例,高温会增加金属原子的热运动能量,使其更容易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从而加快电迁移导致的故障产生速度。在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的汽车芯片中,原本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出现的电迁移问题,会因为高温而提前发生,大大缩短了芯片的使用寿命。
炎热气候下不仅存在高温,还经常伴有温度波动。温度波动会加剧热应力问题。
当芯片在不同温度之间快速切换时,由于不同材料的热膨胀和收缩不一致,会产生更大的机械应力。例如,芯片中的封装材料与芯片核心部分的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温度波动时,两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就会承受反复的拉伸和挤压应力,容易导致焊点等连接部位变得脆弱甚至断裂,形成新的潜在故障模式。
智能驾驶导致的算力提升,MCU元件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在炎热气候下,汽车芯片本身因环境温度升高而温度上升,同时高利用率又进一步增加了芯片的热量产生。
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可能会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其芯片的工作负载持续处于较高水平,这使得芯片温度居高不下。
这种高温与高利用率的协同作用,加速了芯片的老化过程。与正常工作条件下相比,在炎热气候且高利用率的情况下,芯片的老化速度可能会成倍增加。
● 简单来说,高温作用下:
◎ 芯片的电迁移速率以指数形式增加,互连线失效时间大幅缩短。
◎ 高温诱发的机械应力在不同封装材料间累计,导致焊点断裂风险大幅提高。
◎ 先进制程芯片(如5nm、3nm)因互连线更细、更薄,对热量和电流的耐受性显著降低,在高温下表现尤为脆弱。
◎ 自动驾驶和AI功能进一步提高了芯片占空比(运行时间比例),持续高温运行使老化速度大幅增加。
目前行业普遍使用阿伦尼乌斯方程来预测芯片的老化过程,高温、高湿、多振动等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动态相互作用,使预测精度面临挑战。这不仅影响芯片的可靠性评估,还增加了实际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Part 2
应对芯片老化的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高温环境,芯片制造商可以在设计阶段选用更耐高温的材料。例如,对于互连材料,可以研究开发新型的高温稳定金属或合金,其具有更高的熔点和更好的抗电迁移性能,能够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持结构稳定。
在绝缘介质方面,寻找具有更高击穿电压和热稳定性的材料,以减少介质击穿的风险。在芯片设计时预留足够的裕度,以应对高温环境下可能出现的性能变化。这包括对芯片的电气参数、工作频率等进行合理调整。例如,适当降低芯片的工作频率,可以减少电流密度,从而降低电迁移的风险。
同时,增加芯片内部电路的冗余设计,但需要注意在先进节点(如 5nm 和 3nm)时,由于电路密度极高,过多的冗余电路可能会影响整体性能,因此需要在冗余和性能之间进行精细平衡。
改善芯片的热管理结构,提高散热效率。可以采用更高效的散热材料,如新型的热导率高的散热片或散热膏,将芯片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去。
同时,优化芯片内部的热传导路径,例如设计合理的热通孔布局,使热量能够更均匀地分布并快速传导到散热部位。
● 芯片制造商已开始在设计中预留更多裕度,应对极端环境的挑战:
◎ 材料改进:开发更耐高温的封装材料和电介质层,例如使用碳化硅(SiC)代替硅基材料。
◎ 增强互连抗性:通过优化互连材料和几何结构,减缓电迁移对可靠性的影响。
◎ 主动散热设计:在系统设计中加入热管理模块,如引入微型冷却装置或高效导热材料。
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在芯片中集成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芯片的温度、电流、电压等关键参数。
通过这些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发现芯片的性能变化和潜在故障风险。当监测到芯片温度过高或电流出现异常波动时,可以判断芯片可能存在老化或故障隐患。
对芯片的工作状态进行动态调控。一种方式是采用类似中国供应商将人工智能融入芯片的技术,当发现芯片性能下降时,通过智能算法调整芯片的工作频率、电压等参数,以延长芯片的使用寿命。例如,如果监测到芯片温度上升导致性能下降,可以适当降低工作频率,减少功耗和热量产生,同时保持芯片的基本功能运行。
建立完善的故障预警和处理机制。当监测系统判断芯片可能即将出现故障时,及时向车辆控制系统发出预警信号,车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降低车速、切换到安全模式或者提醒驾驶员前往维修站。
同时,在系统设计时,考虑故障转移电路的优化,确保在部分芯片出现故障时,能够按照要求将功能安全地转移到其他系统,并且故障转移电路本身也要具备高可靠性和抗高温性能。
● 主动监控技术:通过在芯片内集成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电流、电压等关键参数,预测芯片退化趋势。
● 预测性维护:基于AI算法分析芯片运行数据,主动调整频率、电压或负载分配,延缓芯片老化。
● 冗余设计:为关键部件引入备用通道或电路,以在某一组件失效时快速切换,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 任务配置文件升级:重新评估自动驾驶、AI功能对芯片使用寿命的影响,并据此优化任务配置文件的参数。
● 整车热管理系统:开发更高效的车内温控方案,减缓车内环境对电子元器件的影响,例如在电动车中优化电池冷却和芯片散热的协同效率。
随着汽车芯片老化问题的凸显,行业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如 ISO 26262 标准的下一版本将预测性维护纳入其中,强调对硅片数据的监控和弹性管理。
整个行业应积极遵循并推动此类标准的实施,使得汽车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都有更明确的规范和要求,促进汽车芯片技术在应对炎热气候老化问题上的整体进步。
汽车芯片涉及到芯片制造商、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等多个环节,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
◎ 芯片制造商与汽车制造商应密切合作,根据汽车的实际使用环境和需求,共同研发适合的芯片产品。
◎ 与材料供应商合作,开发新型的耐高温材料;
◎ 与软件开发商合作,优化芯片的监测和调控软件算法。
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攻克汽车芯片在炎热气候下老化的难题。
小结
全球气温的上升和极端气候的频发,对汽车芯片的可靠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自动驾驶、电气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芯片在车载系统中的作用愈发关键,炎热气候加速芯片老化这一现象表明,现有技术和标准在极端环境下仍存在显著不足。
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需在性能与可靠性间寻求更好的平衡。从材料创新到预测性维护的应用,再到整车层面的协同优化,行业正在探索多层次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