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美国一样都是地大人少的典型代表,两个国家共有的特点就是资源总量极大,国际地位很高,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
然而苏联和美国最大不同就是:
美国表里如一,外表光鲜,内部全方位均衡发展;
苏联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同样光鲜,内部发展不协调、不规律,发展全方位失衡。
这就是苏联输掉冷战的最关键原因。
冷战是一条什么样的对抗路径?
是一条既要搞军备竞赛,又要比生活水平,还要拼家底的路径。
苏联最大的优势就是家底丰厚,苏联最大劣势就是经济只出不进。
苏联在这样标榜自己的世界形象的:「世界革命的兵工厂,终极目标是为全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横扫全球一切资产阶级,早日实现人类大同。」
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苏联的调门起的太高了。
这是一种典型的「救世主」式宣言,也暗示了苏联从一开始就不是以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而是世界范围存在的。
证明了「苏联」只是列宁实现全球革命的工具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这口号一听就让人热血沸腾,为了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苏联必须大把撒钱。
这就是冷战的斗争模式,军事上不能放松,科技上不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能比另一方差,否则你的社会制度就是落后的。
美苏两国都是地大物博,但天天被北冰洋灌冷风的苏联资源之上是厚厚的冻土层。
气候和交通条件成为了制约苏联开发资源的枷锁。
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带来的致命弊端。
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在促进苏联经济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胜利提供了物质和人力保障,同时在战后促进了苏联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斯大林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这一套制度确实确保了苏联的生命。
但斯大林不是圣人,这只是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探索,至于后面的路怎么走那只能交由后人了,有不足你们改进,有先进你们继续使用。
但斯大林高估了继任者的能力和才智,直到戈尔巴乔夫凿穿苏联的船底前,苏联的经济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根本上还是延续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的发展走进死胡同,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官僚主义和贪腐之风盛行。
于是,苏联人民感受到了强烈的落差感。
一方面自己的国家是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还是无产阶级老大哥,社会主义阵营扛把子,军事上卫星能上天,航母能下海,导弹横着飞,坦克横着走,还有数不清的核弹当镇国神器。
但另一方面,不磨屁股的卫生纸都买不到,彩电动不动就爆炸,洗衣机转着转着就起飞,一家老小挤在筒子楼,好几口子共用卫生间和厨房,面包和肉靠排队。
这时候苏联人民就会想:
如果解放全人类是为了过上这样的生活,那意义何在?
每当见到特供商店里欧洲和美国进口来的商品时,他们真的需要苏联去拯救吗?
反观和苏联斗智斗勇的美国,轻工业、重工业、农业、服务业样样齐全,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没有偏科,没有落伍,还做着全世界的军火生意,真正做到了国富民安。
冷战拼的是家底,美国花费的多,赚的也多,苏联花费的更多,却没得赚。
苏联唯一的巨额收入来源就是卖石油。
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苏联趁机狠狠赚了一把,这也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员贪腐那么严重,苏联依旧能够发展到历史鼎盛期的原因。
只不过美国反手就打压了国际油价,切断了苏联的财路。
客观来说,以苏联的科技水平和资源水平,如果发展均衡、调配得当,在军备竞赛和生活水平中选一个的话,完全可以搞定。
可是偏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抓瞎。
冷战就是消耗战,和美国相比本就不是一个起跑线上起跑的苏联能够硬撑五十年已经算是个奇迹了。
如果苏联及时醒悟,及时从冷战中离场,专注于本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苏联不至于这么快解体。
看后期柯西金和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成果,苏联的经济确实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给安德罗波夫多几年的时间,苏联说不得现在还活着。
可历史没有如果,拼家底失败的苏联最终分崩离析。
所以说,苏联输掉冷战是必然事件,但苏联解体并不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