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不再是所有糖友的【首选】,2类新型降糖药更值得关注

慕梅玩转养护 2024-12-03 10:58:55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二甲双胍曾长期占据“首选降糖药”的主导地位,成为无数患者的治疗起点,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新型药物也相继涌现。

面对传统与新型药物的选择,患者和医生如何判断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一个迟来的转变

李先生是一位50岁的公司职员,平日生活忙碌,饮食不规律,体重也在逐年增加,几年前,他因经常感到疲惫、口干和频繁夜尿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当时医生为他开了二甲双胍,并建议他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但他对医生的建议只是口头应付,药物倒是按时服用,但生活方式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几年过去了,李先生对二甲双胍的依赖逐渐加深,他每天早晚按时服药,甚至在偶尔吃高糖食物时也不忘多吃一颗,心想这药一定能解决问题。

但他的体重并没有下降,甚至增加了十公斤,腰围也日益增长,某天,他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发现尿蛋白指标升高,医生建议他检查肾功能。

“您的肾脏已经出现早期损伤,”医生在报告上做了标注,并再三提醒他尽快调整治疗方案。

这一结果让李先生感到吃惊,但他仍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选择暂时回避,没有按照医生建议做进一步检查,也没有改用其他药物。

大约半年后,李先生突发胸闷,伴有轻微的左肩放射痛,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李先生在病床上躺了三天,期间接受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显示,他的糖尿病已经影响到了心脏和肾脏功能,这次的发病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积累。

在住院期间,他被安排接受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医生告知他,传统的二甲双胍虽然对控糖有效,但对于像他这样存在心肾高风险的患者,已不能满足治疗需求。

他需改用GLP - 1受体激动剂或者SGLT2抑制剂这类新药物,以替代原来所用之药。

住院期间,李先生与护理团队建立了一种微妙的配合关系,他在护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注射新的降糖药物,并逐渐熟悉这种改变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他不再对饮食敷衍了事,而是开始按照医嘱记录每日的食物摄入量,护士为他讲解如何通过药物和饮食结合控制病情,他则默默学习。

第一次注射GLP-1受体激动剂时,李先生坐在诊室内,手掌紧握,透过窗户看着外面医院花园里逐渐飘落的黄叶。

一名年轻护士娴熟地准备好药剂,在他的腹部找到合适的注射点,轻轻说了一句:“放松,没事的,很快就结束了。”

他点了点头,随着针头的推进感到一丝微弱的刺痛,随后便是松了一口气。

两周后复查时,李先生的血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体重也开始下降了一些,医生满意地评价道:“效果不错,接下来,需要坚持。”

出院之后,李先生谨遵医嘱,逐步适应了新的治疗方案。

他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饮食,早餐不再是简单的包子和甜豆浆,而是改为全麦面包和无糖豆浆;晚餐减少主食,增加绿色蔬菜。

他还报了一个游泳班,每周坚持三次锻炼,慢慢地,他不仅体重降下来了,连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一年后复查,李先生的心脏功能保持稳定,肾功能指标也未进一步恶化,他对医生和护士感激不已,同时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

他终于认识到,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更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切,虽然来得晚了些,却依然改变了他的未来。

从二甲双胍到新型降糖药

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领域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和释放,二是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种双重作用使得二甲双胍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显著。

几十年来,它成为医生和患者首选的降糖药物,并被《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列为一线治疗方案。

尤其是针对刚确诊且无显著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往往被推荐为起始用药。

但是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其局限性,特别是在对心血管和肾脏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中,二甲双胍的保护作用并不突出,这促使医学界开始关注其他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对糖尿病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两类新型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两类药物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还展现出了显著的“心肾保护”效果。

这一特性使它们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并在某些患者中取代了二甲双胍的首选地位。

GLP-1受体激动剂的代表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和利拉鲁肽等,这些药物通过模拟人体内源性GLP-1的作用来降低血糖,它们主要通过皮下注射给药,部分药物也已经推出了口服形式。

GLP - 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从而助力血糖水平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这类药物在改善心血管临床结局方面表现突出,还能抑制食欲,帮助患者实现减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减重效果尤其显著,是传统降糖药所无法比拟的。

另一类新型降糖药——SGLT2抑制剂(钠 -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亦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恩格列净、达格列净等便是其代表性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中SGLT2蛋白的作用,减少葡萄糖的重吸收,将多余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SGLT2抑制剂对肾脏保护具有显著效果,尤其是对于伴有慢性肾病或心衰风险的患,此外,这类药物在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也表现出色。

2023年发布的《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转变。

共识明确指出,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或其他高心肾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应优先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而非传统的二甲双胍。

尽管二甲双胍仍然被推荐作为某些患者的起始药物,但其“一线用药”的适用范围已经明显缩小,仅限于心肾风险较低且体重正常的患者。

医学界普遍认为,新型降糖药物在改善糖尿病合并症预后方面具有更全面的优势,这一趋势也反映了糖尿病治疗理念的转变。

过去,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降低血糖为核心,而如今,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临床结局正成为治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转变不仅源于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关注,也得益于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

与传统降糖药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通过多靶点作用,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尤其是那些长期承受心肾疾病威胁的高风险人群。

如何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糖尿病为复杂的慢性疾病,其危害不仅在于血糖升高,更在于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最为常见。

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现代糖尿病治疗已经从单纯的血糖控制转向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其中“心肾保护”成为关键目标,这一转变也直接影响了降糖药的选择。

糖尿病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和肾脏风险。

研究表明,这些风险并非仅由高血糖引起,还与血糖波动对全身血管的损伤密切相关。

这种损伤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以及慢性肾病的发生,因此,在药物选择上,不仅要关注药物对血糖的控制能力,更要考虑其在心血管和肾脏保护方面的作用。

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因其显著的“心肾保护”效果,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这些药物通过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和减缓肾功能恶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多重获益。

除了心肾保护,肥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肥胖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减重被认为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策略,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有效减重甚至可能让患者的病情进入缓解状态。

GLP - 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于减重方面的表现极为显著。

GLP - 1受体激动剂可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助力患者减重;SGLT2抑制剂则凭借尿糖排泄减少热量摄取。

这种减重效果对伴有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格外重要,毕竟体重下降不但可改善代谢状况,还能减轻心血管与肾脏的负担。

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而言,降糖药的选用需依具体情形而定。

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心血管或肾脏风险,可以首先使用二甲双胍作为起始治疗。

二甲双胍作为经典降糖药,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同时对体重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但如果患者已经存在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或其他心肾风险较高的情况,则应优先选择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

这些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和肾脏预后。

对于已经在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定期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同样重要。

如果当前的用药方案中没有包含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尤其是对心肾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与医生讨论调整治疗策略,将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替换为更有保护作用的新型降糖药。

联合治疗亦为一种常见的优化方式。

在某些情况下,二甲双胍与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的联合使用能够实现更好的降糖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心肾保护作用。

结语

从二甲双胍的“黄金时代”到GLP-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的崛起,糖尿病治疗经历了一场从单一降糖到综合管理的转型,这一变化并非否定经典药物,而是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更优解。

新型降糖药凭借其“心肾保护”与减重效果,已成为心肾高风险患者的重要选择,同时,二甲双胍依然在某些低风险患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终,降糖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的评估,充分考虑患者的心肾状况、体重管理目标和整体治疗需求,新型药物的崛起并未削弱治疗的复杂性,而是赋予患者更多可能性。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仅能延缓病程,还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糖尿病治疗的未来,将在精准和多维健康管理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8 阅读: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