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是第三种

幕卷情感 2024-07-11 09:24:36

颜如晶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而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

孩子被赞誉为父母爱的结晶,父母与孩子无法分割的骨肉之亲,互为对方一生的羁绊。

然而,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却伤孩子最深。

晚年的他们更是彰显存在感,直接向儿女索取想要的一切。

把孩子当成“提款机”“提线木偶”和“养老工具”,无视孩子的感受,最终只落得凄凉的下场。

人到晚年,一定不要成为这三种父母。

讨债型父母:生养儿女只为“钱”

《父母的爱》一书中写道:“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施与而不望报。父母子女之间的这一笔账是无从算起的。”

对孩子纯粹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养育和付出。

父母一旦开始对回报抱有期待,权衡得失的亲子关系,不再是这份爱原有的模样。

青青刚上大四,实习工资只有两千多。

她每月省吃俭用,勉强能付得上房租和生活费。

上大学后,青青的爸妈就没有给过她一分钱,连学费都要靠她自己想办法。

父母不是没有钱,他们拿钱去买车也不给青青交学费,其他钱都留给小儿子花。

看到青青开始挣钱了,她妈妈伸手就跟她要五千多的大金链。

她的理由竟是:“生你太痛了,这是你欠我的。”

青青没有办法拒绝,只好多做几份兼职,自己每天只吃包子和白粥。

好不容易又到了发工资的日子,钱还没到手,妈妈就早早来跟她要钱,说青青得给她买衣服。

青青委屈极了,崩溃的大哭道:“生我也不是我选择的,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要生我?”

父母轮流向青青要钱,如果不给,青青就好像被扣上“罪大恶极”的帽子。

强烈的罪恶感和无力感,让青青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变得抑郁寡欢。

讨债式父母把孩子当做挣钱的工具、养老的保障,对生活的不满和期待都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殊不知,父母过去的付出和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作家古龙说:“欠人债的,可能比被欠的更痛苦。”

孩子被带到这个世界,没有主动权,更不需要为父母的过去买单。

绑架孩子制造愧疚感,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恐惧和绝望。

而聪明的父母懂得“施不望报”,他们用爱教育孩子,从不会向子女邀功,也不会把孩子当作资产。

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也会懂得感恩父母。

控制型父母:操控儿女硬夺“权”

汪曾祺说:“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

晚年父母眼中的孩子,早已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人。

他们的人生应该由自己选择,也只能由自己选择。

想操控孩子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天敌”。

30岁的小墨没有男朋友,每天下班回到家都被母亲逼着去相亲。

为了躲着母亲,她和公司申请调到外地的办事处工作。

即使这样也没有逃出母亲的控制。

母亲每天打电话、发语音,不停地跟她说“心里话”,步步紧逼,句句都在数落小墨的不对:

“你的心完全没有这个家了,你都不主动打电话给我们。”

“给你介绍那么多,你见过一个吗?不见面怎么培养感情。”

“同龄人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就你还单身,工作忙就不成家吗?”

听到这一连串的指责,小墨深深的叹了口气。

她想起小时候,妈妈会因为一点小错,当着亲戚的面扇她嘴巴;早上起晚了,就会被数落一整天。

小墨没有对象,是她不想找对象,她害怕自己会变成母亲这样的人。

她更加抗拒回家,一直住在外地工作,和母亲的联系也愈发得少了。

直到有一次,她得知母亲被烫伤送去医院,小墨才紧忙请假赶回家。

躺在床上的母亲看到在一旁照顾她的小墨,才醒悟,对女儿要求得再多,都不如女儿陪在身边。

父母为了捍卫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霸道地发号施令,甚至对不听话实施惩罚,孩子只会拼命想要挣脱牢笼。

用力过猛的爱,无疑是对情感的消耗。

父母要懂得,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生命就是父母的。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尊重孩子的选择;更要懂得克制情绪转移焦点,接纳孩子的人生。

做到“放手但不放任”,坚定地退到孩子身后,是靠山也是依赖。

美满的家庭是成全彼此,成全孩子,也是成全晚年的自己。

巨婴型父母:捆绑儿女强求“孝”

张爱玲说:“中国的家庭制度就在过于夸张的孝心和相对被压抑了的父母之爱这种情况延续着。”

强加给孩子的孝心是一把枷锁,父母逼的越紧,孩子越想逃离。

知乎上有个提问:“该怎么回应爸妈总是强调要孝顺他们?”

有个网友讲出了他的故事:

网友是家里的独子,毕业后顺利留在北京的一家央企工作。

每次过节回家吃饭的时候,父母都会有意无意的说:“我们现在要好好巴结你,省的你以后不搭理我们了,你不会不养我们吧?”

有时还会略带威胁地说:“不孝顺的孩子在社会上混不下去。”

一遍遍地听到这些话,网友从不知所措、不解,慢慢开始感到厌烦,到不想理会。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巨婴型父母一直无故呻吟,把孩子绑在身边求孝顺,何尝不是一种情感上的束缚。

学会放手,是父母晚年都要学会的新课题。

57岁刘阿姨退休时,儿子刚结婚,她就主动去照顾儿子和儿媳。

想着能陪在儿子身边,也方便老了以后住在一起。

没过多久,儿媳开始和儿子吵架。

原因是婆婆一直在家,儿媳感觉被窥探隐私很不自在,儿子也被他妈宠的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刘阿姨听到后非常难过,去和老伴诉苦,说自己照顾他们很忙也很辛苦,还受着委屈。

老伴知道后,立马买了机票,带她出去旅游。

一路上两人看着美景,吃着美食,去了很多年轻时没来得及去的地方。

有一天,刘阿姨看到儿媳转发了她拍的照片,上面的文字写着:“公公和婆婆就是我晚年的楷模。”

此刻老太太的嘴角不由得翘了起来。

她再也没有要求去照顾儿子和儿媳,小两口共同经营着小家,对老人也非常孝顺。

有边界感的父母,从来不会透支孩子的孝心。

孝顺,不是口头承诺,不是物质满足,而是孩子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

成长是迈向独立的过程,松开拽着孩子的手,他们才能学会爱人的本领。

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他们的生活里,有着孩子未来的模样。

“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式,晚年生活的保证紧握在父母自己的手里。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只有父母与孩子的爱指向别离。”

别离不是终点,是互相成全,是为了相见时更紧的拥抱在一起。

为人父母,不忘初心护他成长,不求报答互相尊重。

人到晚年,对自己的余生负责,让余生自由。

要相信,儿女成长的样子里,也藏着父母晚年的幸福。

作者 | 幕卷·栩安

1 阅读:105

幕卷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