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博喜评生活文化 2025-03-22 17:00:49

《采莲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赏析。

将罗裙与荷叶的颜色融为一体,暗示少女与自然的和谐。碧绿荷叶与少女衣裙的色彩呼应,营造清新明丽的画面感。荷花“向脸”开放,仿佛主动亲近少女,突出人比花娇的意境。荷叶的碧绿、荷花的粉红与少女的红润面庞交织,层次丰富。

“乱入”体现少女采莲时的活泼灵动,人与景交融,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歌声打破视觉的“隐形”,突显采莲女的欢快与自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引发读者想象少女的鲜活形象。

主题思想。

《采莲曲》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将少女的劳动场景升华为艺术画卷,展现人与自然的诗意共生。通过采莲场景,展现江南少女勤劳灵动的形象。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 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0 阅读:1

博喜评生活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