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孔子来了,也会先救自己的孩子!

璞因挲果 2024-11-22 15:07:57

最近小君刷资讯的时候,刷到这么一条消息,不禁让小君感叹,有些人果真是红果果的自私自利兼无知无德。事情是这样的。某天,在云南有两个两个孩子都不慎落水了,好在孩子的家长都在身边,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挺身跳入水中,先救起了自己的孩子,又不顾身疲力竭回头又将另一个孩子救起了。

一般事情发展到这里,估摸着所有的人都要大赞这位父亲奋勇救人的精神了。但是这一次画风却不太对劲,另一位被救起孩子的母亲居然丝毫不感激这位奋勇救人的父亲,居然还有脸责怪这位父亲:“为什么不先救我的孩子呢?”说实话,就这位母亲自私的态度,小君认为她活该被全网指责。

在杭州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两个孩子同时落水,而父亲只来得及救起了自己的孩子,另一个孩子不幸溺水身亡。这位勇敢的父亲一样受到了溺水孩子家人的指责,甚至网络上也有不少抨击这位父亲白莲花圣母。

何谓白莲花圣母,就是那些喜欢不顾事实人性,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责他人的人,以慷别人之慨来成就自己仁之名的人。曾有人对“真善人”和“假仁义”做过一个形象的比较。

当见到他人有难,“真善人”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拯救他人于危难中;而“假仁义”则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撺掇他人赴险,且抢夺仁义之名归于自己身上,同时还要对“真善人”吹毛求疵。险不加于己身,哪管他人死活。

说实话,中华数千年的文明虽提倡仁义,但所谓的仁义亦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拿以上的事例来说,即便孔子来了,也会先救自己的孩子,确保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安全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拯救他人孩子。

当然,这可不是小君杜撰的,儒家本身对“仁”之所及,是有步骤与次序的,且这个步骤与次序是相当近乎人性的。

对于儒家来说,“亲亲为大”,所谓“亲亲”便是先安顿好自己的亲人,在此前提下再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及他人便是“仁民”,所谓“仁民”就是爱他人,爱社会,由爱人而后再及至于“爱物”。

而“亲亲为大”出自于《中庸》,原文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首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是仁的基本表现。而“义”者为“宜”,便是凡事都需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因此,对于普通人的要求,便是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把握好亲疏有别之“义”,这便是“仁”的体现。

当然,孔子的儒学本就来自于民间,也是亦是“民间之学”的先河,因此儒家之学最开始,便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的修养,因此普通人能做到此等“仁”“义”就足够了。若非要上升到所谓的“大义”那就纯属抬杠了。小君就不信,连寻常小“义”都做不到的圣母白莲花们,还能达到“大义”的境界,那才见鬼了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