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的十二条负面清单,其中第五条引起了广泛关注:
明确规定“严禁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考核排名,设定升学指标,并对教师进行排名或奖惩。”
这一禁令的出台,表明了教育部对当前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然而,要让这一政策真正落地,避免沦为一纸空文,仍然面临不少现实挑战。关键在于如何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的观念和行为。过去,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标准,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然而,随着这一标准的单一化和过度化,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许多学校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得不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了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机械而单调,学生成为了“考试机器”。而教育的初衷——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创新能力,被严重忽视。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的新规就是为了纠正这一错误导向。然而,政策的落地却并非易事。校长们作为学校的核心领导者,其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然而,当前一些校长在政绩和升迁的压力下,往往倾向于通过短期的成绩提升,来获取上级领导的认可。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仅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还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学生的学习压力剧增。为了打造所谓的“政绩”,一些校长采取了两种常见的做法。首先,他们会将大量的办学经费用于改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以此打造“样板工程”,吸引上级领导的注意。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但实际上却严重挤占了正常的教学经费,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其次,这些校长还会通过短期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在毕业班,采取各种手段提升升学率。例如,安排毕业年级学生在周末、寒暑假进行补课,延长学习时间,甚至通过频繁考试和排名来激发学生的竞争压力。这些手段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会破坏学校的教育生态,导致教师之间的分化和不公,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被迫围绕校长的政绩工程进行工作,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那些真正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师,往往因为不愿迎合这种功利化的评价标准,而被边缘化。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尊严,也阻碍了教育的公平与进步。要想真正落实教育部的新规,首先需要改变校长们的“官念”。教育不应该被简单地量化为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更不能成为少数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工具。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因此,校长们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方式,遵循教育规律,避免急功近利,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对于那些违反禁令,依然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标准的学校,应该给予严厉的惩处。同时,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和践行教育的真正目标。此外,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参与,监督和支持教育部新规的落实。家长、媒体、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都应该对教育质量进行广泛监督,呼吁和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与落实。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健康、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形同放屁!
政策是好的,但是校长们不执行
首先把讲了近十年严禁教师动员自己的学生集体有偿补课收天价的补课费彻底杜绝。把教师用微信群给学生或家长分配布置任务不正之风刹住,让更多年轻人不是为了教育成本太高,培养孩子读书太累治理好,让年轻人都敢结婚,生孩子再讲其它方面吧。
我建议取消教师的奖励补贴,以职称晋升和下调为依据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教育部拟定。
男人拉腿-扯蛋
那应该用什么考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