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胡适年谱长编》暨近代徽州籍学者作家往来通信学术研讨会”在胡适故里绩溪上庄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绩溪县徽学会、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绩溪徽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出版单位的 80 余名代表参会。
当天上午,《胡适年谱长编》读者见面会率先举行,作为《胡适年谱长编》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宋广波副研究员回忆了自己与胡适研究的缘起,细述了这部历时 25 年、长达 500 万字巨著编撰与出版背后的艰辛。他指出,该书以材料呈现胡适的事实及思想,作者观点寓于其中,不做主观评论。编撰过程中以 “竭泽而渔” 为目标挖掘新材料,例如在胡适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上提供了新认识,还从众多史料中梳理出脉络展现内在逻辑,力求全面客观展现胡适真面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导何卓恩教授评价该书 “得时得人”“足见功夫”“彰显灵魂”,认为是胡适研究领域重要成果。绩溪徽州学校老师程志斌则从普通读者角度,谈到编著过程中材料挖掘、考证剪裁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诸多不易。会上,宋广波还向胡适故居、徽书坊・胡适书屋举行了赠书仪式。
学术研讨会:多元视角解锁徽州籍学者作家通信密码
在随后的 “近代徽州籍学者作家往来通信学术研讨会” 上,八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主题作主旨发言,深度剖析近代徽州籍学者作家的通信世界,为参会者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安徽省文史馆馆员李传玺从胡适在 1934 年 9 月 3 日日记中对周诒春 “圣贤” 般的评价切入,层层递进。他不仅详述了周诒春与胡适之间过往的诸多交集,更是逐字逐句解读周诒春给胡适的三封信;南开大学教授刘运峰将目光聚焦于黄宾虹致女弟子顾飞的 17 通信件,深入书画艺术的精微世界。他指出,信中这些见解穿越时空,至今仍对当下书画创作中存在的浮躁、重技轻意等弊病有着极强的针对性,犹如当头棒喝,为当代艺术家们敲响警钟,指引回归艺术本真的方向;安徽大学教授陆发春通过查阅大量同期历史资料、地方文献,对信件中的用词、典故,以及背后涉及的人物关系、事件背景进行详细考释。还原书信内容来龙去脉的同时,敏锐洞察到在大数据时代,胡适书信的数字化建设迫在眉睫。他指出,数字化不仅能更便捷地保存这些珍贵史料,还能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挖掘出隐藏在书信背后更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叶新广泛查阅胡适父亲胡传的《钝夫年谱》、苏雪林的《由徽州的 “国宝” 谈到文学》等资料。经过严谨比对与分析,得出 1907 年夏天胡适从上海出发,经杭州沿钱塘江而上,途经歙县渔梁坝,走竦岭古道到达绩溪上庄老家,10 月又沿同一路线返回上海的结论,为胡适生平细节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主旨发言后,研讨会以围绕胡适书信及相关人物、以胡适相关往来书信为中心,探讨新文化运动等内容、上庄文创开发等多样主题分别同时进行。此次研讨会为胡适研究及近代徽州籍学者作家往来通信研究提供了丰富成果和新的研究思路。
(后宗瑶李艳锋叶新记者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