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亨的憋屈,惊惧上表:我和太子妃感情不睦,请准许我们离婚

尚宫说女史 2024-07-02 08:18:36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夏天,唐玄宗李隆基在为一件事情忧心不已,以至于闷闷不乐,茶饭不思,服侍在身边的高力士忍不住问其中的原因。

李隆基没好气的说:“你是我家的老奴仆,难道能不知道我的心意吗?”

高力士的确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实际上群臣中很多人都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左右不过是立储的问题,毕竟当时李隆基五十多岁了,立储是重中之重。

当然,之前也是有太子的,早在开元三年(715年)的时候,次子李瑛就被立为太子,李瑛这个太子一做就是二十年。

后来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做太子,设计让李隆基废杀了包括太子李瑛之内的三个儿子,而武惠妃自己也惊惧而死,太子之位空悬了下来。

宰相李林甫一直劝说立李瑁为太子,而李隆基自己则倾向于第三子忠王李亨,李亨仁孝谨慎,勤于学习,又年龄居长,是太子的最合适人选。

然而时间过去了一年多,李隆基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真正决定下来到底立谁为太子。

而时间不等人,他已经五十多岁,三个儿子又曾在同一天被废杀,想到这些,李隆基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恰好高力士一问,李隆基似也有聊一聊的想法,才说了那么一句,高力士就说:“是关于确立太子的事情吗?”

听到李隆基肯定的回答,高力士又说:

“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出自《资治通鉴》)

其实这本也是李隆基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到底也没有那么中意李亨,所以才一直在犹豫,现在高力士都这么说了,他突然就豁然开朗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七月初二,李隆基登临宣政殿,正式册立李亨为太子,十天后又册封忠王妃韦氏为太子妃。

韦氏出自京兆韦氏彭城公房,其父为兖州刺史韦元珪。韦元珪有四子二女:韦坚、韦兰、韦冰、韦芝、惠宣太子妃韦氏和李亨的太子妃韦氏。

韦氏并非是李亨的原配正妻,她最开始只是李亨做忠王时的孺人(等级最高的妾),后来成为忠王妃,又成为太子妃,身份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尊贵。

而且她还为李亨生下了二子二女,自然在李亨心中的地位很不一般,但就是这样,后来李亨还是弃了韦氏。

李亨在成为太子的那一刻开始,就被推向了风口浪尖,宰相李林甫一开始就是想让李瑁做太子,现在成了李亨,他就怕李亨会对他不利.

于是李林甫先下手为强,处处为难李亨,试图将李亨这个太子废黜。

对此,李亨不得不步步谨慎,一个太子能做到李亨这个份上也真的是很憋屈,而且关键是,李隆基也不站在李亨这一边。

对于宰相和太子之间的斗争,李隆基一直是乐见其成的,李亨做太子的时候已经28岁,早已经是成年太子了,李隆基可不愿意李亨威胁到他这个老父亲的地位,所以就由着李林甫针对李亨。

好在李亨都能应对,但到了天宝五载(746年),李亨真正感受到了来自李林甫的巨大的威胁。

这一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上,太子李亨出游,正好遇到了大舅哥韦坚,两人说了一会话就各自离开,后来韦坚又遇到了陇右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两人一起在景龙观道士房中畅聊。

这件事被御史中丞杨慎矜发现了,他之所以发现这件事,还是李林甫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要知道太子李亨和水路转运使韦坚都是李林甫要对付的敌人,而皇甫惟明是李亨的好友,这一次打败了突厥,进京献俘,他趁机劝说李隆基不要任用专权的李林甫。

李林甫由此嫉恨上了皇甫惟明,就说服杨慎矜暗中调查皇甫惟明。

杨慎矜得知元宵灯会上的事情后,自然不能不告到李隆基那里,说韦坚这个皇亲国戚不应该与边将关系那么亲密。

李林甫则直接上奏说韦坚与皇甫惟明在一起时要谋划让太子上位,这就是大事情了。

关键李林甫这样一说,李隆基也觉得确有这样的可能,于是直接将韦坚和皇甫惟明下狱,并让李林甫彻查这件事。

最后韦坚和皇甫惟明都被外放,但太子李亨并没有被牵扯其中。李林甫自然不甘心,没想到不久之后,事情有了变化。

韦坚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和兵部员外郎韦芝为韦坚诉冤,还让太子李亨出来为其作证,这一下子李隆基更加愤怒。

那么,太子李亨是怎么做的呢?《旧唐书》记载:

“太子惧,上表自理,言与妃情义不睦,请离婚,玄宗慰抚之,听离。”

李亨惊惧不安,直接上表:“我和太子妃感情不睦,请准许我们离婚。”

另外,李亨还“乞不以亲废法。”(出自(资治通鉴》)

李亨为了从这件事中抽身,不得不请求与太子妃离婚,彻底和韦家断了关系,让李隆基不要因为亲戚关系就不顾律法。

这种做法,怎么说呢,可能是当时最好的办法,毕竟李隆基对李亨也并不那么信任,他希望李亨羽翼不要那么丰满,倒真应了那句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而李隆基对李亨的做法是满意的,同意让他们离婚,李亨果真从这件事中摘了出来,而韦坚再度被贬,韦坚的几个弟弟也都被外放,韦家算是彻底没落了。

太子妃韦氏则出家为尼,就住在宫中的佛舍中,后来安史之乱中长安陷落后,韦氏落入叛军手中,于至德二年(757年)去世。

其实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来,李亨这个太子的憋屈和艰难,好在后来李亨没有步二哥李瑛的后尘,于安史之乱中北上灵武称帝,这就是唐肃宗。

而李隆基则仓惶去蜀,不仅被迫处死了最爱的杨贵妃,更是在到达蜀地后得到了自己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消息。

这是他始料未及的,曾经那个谨小慎微、处处憋屈的太子终究是让他吃了个大亏,自此之后属于他的只有凄惨的晚年。

1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