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少女唐石霞13岁,正值豆蔻年华。
突然间,一道旨意从紫禁城传来,从此她便深居禁宫7年,被指婚为末代皇帝溥仪之弟的福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路。
唐石霞照片
原来,她的四姑母瑾太妃当时独居宫中,深感寂寞苦闷。
度日如年时,她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了一名少女的模样,那就是小侄女唐石霞。
虽久居深宫,但瑾太妃对娘家的亲人一向惦念,对小石霞更是疼爱有加,经常赏赐一些好玩意儿给她。
“何不让小石霞进宫来陪伴自己呢?”瑾太妃有了主意。
于是,在瑾太妃的安排下,唐石霞一脚踏进了紫禁城的大门。
7年宫廷起居,她体尝了帝后太妃的顶级福祉,知晓了皇室内宫的戒律秘闻。
01清宫皇室饮食,是否真如民间说书人夸张描述的那样,尽是“琼浆玉酿、凤胆龙肝”?
清末最后一个皇家“名媛”唐石霞,晚年时亲口向世人揭秘了真实的清朝宫廷饮食,以及皇室进膳时非比常人的排场。
其实,除了各地进献的稀罕名产,清宫皇室饮食与民间膳食无异。
瑾太妃曾向唐石霞亲口讲述,早年间,每年暮春,焦山江上钓得的第一条鲥鱼,岭南名产——增城挂绿成熟的第一颗荔枝,云南的普洱茶等各地出产的稀罕食物,无论路途多么遥远,都会通过各地驿站快马加急,千里迢迢送进宫来,呈上皇室的膳桌。
唐石霞进宫时,已进入民国时期。
虽然民国政府仍然秉持着优待皇室的规定,宫内日常与以往无异,但各地献来的名产已明显少了许多。
02不过,皇室成员用膳排场依然不减当年,从瑾太妃进膳时的场面就可管中窥豹。
据唐石霞回忆,四姑母瑾太妃使唤的侍膳太监就有8个,8个太监各有各的用处。
瑾太妃入座后,一个太监为她呈上一方丝质怀巾,遮住襟怀,以免菜汤油汁玷污了衣裳。
另一个太监则把所有的碗盖掀开,并将一大摞碗盖悄声敛走,放到院里的方桌上。
有个太监学过烹调,切割手艺出众。每逢吃烧猪、烤鸭或是火锅时,必有他的差事。
有个太监人很机灵,深知太妃的口味。每天太妃用膳时,他都伺候在膳桌旁,专挑太妃喜欢吃的食物,给她夹到布菜碟里。
还有个太监会识字写字,就专门司管太妃每天的进膳记录,比如太妃某年某日吃了多少、吃些什么、吃得香不香等。
如果某天太妃吃得少了一点,或是没有进膳,他会立刻向首领太监报告。首领太监则会传太医院的太医上殿,为太妃亲自号脉诊治。
有个太监则专门做些零碎杂务,一会儿将调味的小瓶子送过来,一会儿把使用了几次的布菜碟撤下去,需要不停地走来走去。
余下的四个太监则负责驱赶路过的蚊蝇。他们站在离膳桌稍远的地方,轻轻挥动手中的拂尘,不让蚊蝇飞到膳桌上,更不能落到盘碗中去。
8个侍膳太监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虽然殿上和院廊里有不少人在忙碌,但除了进膳者的轻声谈笑,碗箸相碰发出的声音,竟只剩太监们往来时衣袍的簌簌声、靴鞋摩擦地面的沙沙声,绝无其他杂乱的喧哗声响。
除了一日三餐,每天下午还有一次“进果盒”,类似英国人的“下午茶”。
不同的是,“进果盘”吃的不是欧式糕点,而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小点心,由新鲜蔬果和面粉制作而成。
喝的也不是咖啡红茶,而是依照满洲传统制成的核桃奶酪。
据唐石霞回忆,中式点心花样众多,且每一枚都做得小巧精致、酥软可口。
“进果盒”没有三餐进膳时那样隆重的排场,无须侍膳的太监在旁伺候,只是皇室成员自己拣喜爱的糕点食物来吃,气氛自如随意,也是唐石霞最喜爱的时刻。
继续忽悠[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