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是从不教他这7件事

我的新聊社会 2025-03-10 10:02:20

卢梭曾说:“误用聪明,何若一生守拙。”

教育孩子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为人父母,都盼着孩子长大后能有出息,却又在不知不觉中以爱的名义,亲手剪断了孩子的翅膀。

殊不知,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从不教他这7件事。

受伤了可以喊疼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告诉孩子:“要坚强,受伤了不能喊疼。”却忽略了,再坚强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他们也会疼,也会怕,也渴望在受伤时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安慰。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痛苦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感受出来的。”能够大声喊疼的孩子,才能清晰地感受到幸福。因为他们的痛苦可以被看见,他们的感受可以被接纳。如此,他们才能生出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

相反,那些被压抑的孩子,只能独自舔舐伤口。久而久之,伤口会化脓、会溃烂,成为孩子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痛。

为人父母,别总告诉孩子要坚强,要勇敢。在孩子受伤时,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受伤了可以喊疼,你有这个权利。”如此,孩子才能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内心也才能变得更加柔软且坚韧。

说“请”的时候要看着眼睛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她女儿上初中时,有一天在学校被一男生抬起扔到了垃圾桶里。女儿回到家,哭着告诉了她这件事。李玫瑾没有生气,也没有去找学校理论,而是问女儿:“那男生喜欢你吗?”女儿说:“他喜欢我,还给我写过情书。”李玫瑾接着问:“那他还做过什么伤害你的事情吗?”女儿摇摇头说:“没有。”李玫瑾这才告诉女儿:“他这样做,可能是喜欢你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明天,你找他谈谈,先告诉他你的感受,然后警告他不可以有第二次,否则你会告诉老师或者家长。”

第二天,女儿找那个男生聊过后,对方果然再也没有冒犯过她。李玫瑾教授说:“孩子,别人欺负你,你要告诉他你的感受。你要学会用眼神表达不满,告诉他,你不喜欢他这样做。”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会教孩子善良,却忘了教孩子如何表达不满,如何拒绝别人。以至于孩子受了委屈,也只会默默忍受,不敢反抗,更不敢求助。事实上,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带点锋芒。否则,就是软弱可欺。为人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当有人做了伤害你的事,你要大声说出来,用眼神表达你的不满,用言语捍卫你的权利。

如此,孩子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被人随意欺凌。

整理玩具就是整理人生

很多父母都会包揽一切家务,舍不得让孩子动手。以至于孩子长大后,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更别提责任感了。其实,从孩子2岁开始,父母就可以试着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整理玩具、摆放物品等。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还能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东西负责。

日本作家村上龙曾说:“整理房间,就是整理你过去的人生,整理你未来的梦想。”一个会整理玩具的孩子,才能学会整理自己的人生。

因为生活就是由一件件小事构成的,能把小事做好的孩子,才能在未来把大事做好。为人父母,一定要舍得用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游刃有余,掌控自己的人生。

说“不”是需要练习的本领

在央视节目《夜读》中,主持人分享过一位妈妈的来信。信中写道,她的女儿从小性格内向,不懂得拒绝。上小学时,有同学找她借文具,她明明自己也要用,却不好意思拒绝,只能借给同学。上中学时,她更是经常被同学要求帮忙做这做那,有时候自己很忙,却也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结果,不仅自己累得够呛,还因为没做好被同学埋怨。

这位妈妈很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其实,像这位女儿一样不懂拒绝的孩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即使自己不愿意,也不敢说“不”。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老好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吃亏受累。

毕淑敏曾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为人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说“不”。当孩子不愿意时,鼓励他勇敢表达出来;当孩子被欺负时,告诉他要大声制止对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保护自己,不被别人随意摆布。

眼泪不是武器,是心灵的彩虹

在电影《小孩不笨》中,有一个令人扎心的场景。8岁男孩杰利,因为成绩不好,经常被老师训斥,被同学嘲笑。有一次,他因为成绩没考好,不敢回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妈妈找到他后,没有安慰他,反而生气地说:“你哭什么?就知道哭,成绩那么差,还好意思哭!”

杰利听后,哭得更加伤心了。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杰利的妈妈一样,把孩子的眼泪当成软弱的表现,不允许孩子哭。殊不知,眼泪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内心情感的流露。它不代表软弱,更不代表失败,而是孩子心灵的一场雨,雨过天晴后,才能看见彩虹。

心理学家肯尼斯·巴里什曾说:“我们哭泣,多半是为了释放积压已久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或关注。”为人父母,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不许哭”。在孩子哭泣时,给他一个拥抱,让他知道,他的感受被看见,他的情绪被接纳。如此,孩子才能学会正视自己的情感,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把“我来”换成“你来”的魔法

在《少年说》节目中,有一个四年级的小男孩,对着台下的妈妈大声吐槽:“每次我想做家务,你总是不让,说我还小,做不好。”妈妈听后,笑着解释说:“妈妈不是不想让你做,而是怕你累着。”小男孩却一脸认真地回答:“我可以学啊,你不让我做,我永远都学不会。”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包揽一切。却忘了,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如果父母一直不肯放手,孩子又怎么能学会独立呢?

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把“我来”换成“你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来,他才能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独立生活。如此,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不会说“对不起”的孩子,心里永远缺块砖

教育家李镇西曾说:“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受挫折感。”然而,很多父母都会告诉孩子:“你没错,都是别人的错。”却忘了教孩子如何正视自己的错误,如何向别人道歉。以至于孩子长大后,变得自私、冷漠、不懂感恩。

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错误,不愿意承担责任。一个会说“对不起”的孩子,才能学会正视自己的错误,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和担当。因为道歉,不是简单的认错,更是一种修养和教养。它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变得更加善良和宽容。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只有用心专一,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和喜悦。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陪伴他们一路前行,共同成长。

1 阅读:1146

我的新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